《兰亭集序》导学案课题《兰亭集序》设计人学生姓名小组审核人学习时间第7周2012年3月20日“导学案”编号2-3-1【课程标准】古代散文阅读【学习目的】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2、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学习重点】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学习难点】启发学生能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学法指导】讲练读三结合,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从旁点拨为辅,能有感情的背诵全文。【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了解作者王羲之及写作背景。2、了解什么是“序”。3、借助工具书熟读课文积累特殊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4、能有感情的背诵文章。二、检查预习1、王羲之,东晋琅玡人,世称“王右军”,号称“ ”。其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对后世影响最大,被称为“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列坐其次( ) (2)亦足以畅叙幽情( )(3)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4)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5)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6)齐彭殇为妄作( )3、翻译下列句子(1)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4、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2)此地有崇山峻岭, ,又有 ,映带左右。(3) ,俯察品类之盛, ,足以极视听之娱, 。(4)及其所之既倦, ,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B、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6、下列各句不属于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当其欣于所遇 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C.不能喻之于怀 D.亦将有感于斯文7、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C.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D.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8、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A.若合一契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其致一也 D.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三、整体感知本文有三个自然段,试概括每段大意。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文本探究(一)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二)作者缘何而乐?(三)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的情境不合。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可分解为以下两个小问题,教师点拨,学生读文思考。(1)“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命,第2段结束,作者所言之“痛”,“痛”在何处?“痛”是痛苦?痛心?痛惜?悲痛?(2)第3段作者慷慨生悲,此处的“悲”与上段的“痛”是一样的情感吗?(提示:"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五、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会认识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心动。六、思维拓展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七、课后练习有感情的背诵全文【学生评价】预习评价·探究评价·拓展评价完成比例评价正确率评价主动性评价创新性评价100%80%60%优秀良好一般活跃主动一般创新新颖一般错题序号正确解法错因分析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