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全方位复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乂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处英次。虽无丝竹管弦Z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人,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Z相与,俯仰i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口足,不知老Z将至。及其所Z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主亦人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務为妄作。后Z视今,亦犹今Z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z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文言现彖古今异义1>列处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处其次。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2、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3、或収诸怀抱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6、俯仰一世古义:形容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7、俯察品类Z盛修辞修辞手法:互文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句式修禊事也(判断句)死生亦大矣(判断句)其致一也(判断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直)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不能喻Z于怀(状语后置)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Z大,俯察品类Z盛(定语后置)(于)(于)(于)(于)左右其次一室之内形骸之外C)省略句映带列坐悟言放浪引以(Z)为流觞曲水词类活用i词多义(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3、临不测Z渊,以为固:面对。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二)一1、一起。例:若合一契2、一样。例:其致一也3、将……视为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煖诞。4、一边・・.・・・一边.・・.・.o例:一觞一咏(三)次1>列处其次:旁边水边2、又间令吴广Z次所旁从祠中:驻扎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6、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四)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五)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4、是故事修而谤兴,徳高而毁来:办好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6、修守战Z具:整治7、余独好修以为常:修身养性(六)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注定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3、会天人雨,道不通,度己失期:时间期限4、期(“)年之后:周、满、满一年5、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七)之1、动词,往,到达。例:所Z既倦。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例:以Z兴怀。3、结助,収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4、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5、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八)犹1>还,而且,仍然。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2、好像。例:亦犹今Z视昔
通假字趣舍万殊"趣〃通“取〃,趋向,取向。悟言一室Z内"悟〃通"晤",面对面。成语群贤毕至:指贤能者齐集,济济一堂,都会聚在这里。毕:全。崇山峻岭:崇:rWj;峻:山間、陡。岭:山。字ifii想义:咼大险峻的山岭。崇山峻岭:形容山高大、险峻,十分陡悄。茂林修竹: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放浪形骸: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形体、形迹。指行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旷达豪爽。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游目骋怀:游日: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纵目四望,开阔心胸。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俯仰Z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参考赏析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冇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対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口然美的热爱之情O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住忧患的來源。首先來白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Z既倦"感慨系Z矣〃。其次来口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Z所欣,俯仰Z间,己为陈迹〃。笫三來自个体生命的短暂冇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主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白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主短暂人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祥恋和热爱之悄。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醍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冇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第四口然段:由读古人“兴感〃Z作吋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牛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死生为虚诞,齐彭场为妄作〃,表现了工羲之抗拒人牛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乂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牛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化特别的热爱和执箸,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Z览者,亦将冇感于斯文〃,总结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荡啲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思想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冇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口然造化Z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睛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宁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Z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O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文章的笫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Z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Z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和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Z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Z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B己在悄悄地
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僦?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牛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片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战!〃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倣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场化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駕肉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人,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務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口己的身边悄悄逝去。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血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Illi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來,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冇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牛发岀“死主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赏析: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Z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吋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Z多,范围Z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岀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Z盛〃,这是反面衬托Z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示指岀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冇利条件;"惠风和畅〃乂与“暮春Z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杲,使"仰观〃、"俯察〃,〃游冃骋怀〃、“视听Z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口然美景,抒发口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血。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牛.的看法,感慨人牛短哲,盛事不帘,紧承土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E反对比分别评说"人Z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Z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骋怀,足以极视听Z娱〃的聚会Z乐阳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几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优,写出乐而生忧,发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牛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了所说的“死住亦
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屮的“痛〃Z所在。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味尝不临文嗟悼〃,可是乂说不清其屮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祖〃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了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羯了,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屮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叔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來"事殊事界〃,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日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岀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儿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人。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Z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Z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Z痕,语言清新、朴素口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菲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荡〃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対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体分析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Z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姐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人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冇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耍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吋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乂风和H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冇诗情価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牛•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牛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荡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隹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口然规律,他在文屮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乂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山盛到衰,由牛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牛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综观全篇,木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5]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阳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Z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T•古盛传的名篇佳作。概要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的缘|:1:|:有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叔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景,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飯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乂以"示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岀木书的意义。同时,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赏析《兰亭集序》,乂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FI兰亭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H,吋任会稽内史的上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Z将诸人名龄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人,其成就乂远在《金谷诗序》之上。《兰亭集序》・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坏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人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口然物色,由睹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口然地推向寥綁的宇宙及大千世界小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己为陈迹。人的主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厘厘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叔事写景,那么这i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牛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屮,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了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Z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Z与i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牛〃、"齐彭场〃是-•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主命的价值。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Z作“俪采百字Z偶,争价一句Z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牛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辿、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