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考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创作情况、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序言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掌握主要内容。赏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了解中唐时代歌女的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情况。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稽康悲奏《广陵散》。《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曲洋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音乐的作用的却很大,不仅能成就佳话,最重要的是能进入人的内心,产生心灵的共鸣。但是,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他又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达出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古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聆听着动人的音乐。二、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青年时代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和人民疾苦有很多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后来由于得罪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白居易诗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诗歌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如《卖炭翁》、《关刈麦》,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三、写作背景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白居易认为是国辱,上书请求捕贼。一些权臣早因为他的政治讽喻诗而仇恨他,便给他加上了越职奏事的罪名,把他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这首叙事诗,作于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的第二年,在一个萧瑟的秋夜,诗人在浔阳江头送客,5
偶逢琵琶女,从其不幸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报蘸满腹辛酸之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扬名塞外,经久不衰。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就永远记下了白居易和琵琶女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下来。现在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美丽的故事。基础知识梳理:《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四:走进诗歌——品读诗歌听录音,体会诗歌感情。分别请三位男、女生交叉朗读诗歌,感受诗歌情感。五、感知课文,理清思路1、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明确:诗前小序,共138个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理清思路,概括每小节大意。明确:第一节:江头送客闻琵琶第二节:江上聆听琵琶曲。(1)邀见歌女;(2)演奏名曲;(3)听者陶醉第三节:歌女倾诉身世苦。(1)少年欢乐;(2)晚年沦落;(3)悲苦心境第四节:同病相怜伤迁谪第五节:重闻琵琶青衫湿六、讲析课文1、在这首长诗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人物联系在一起?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哀叹,他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请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进行概括。)明确:(提示:从女子和诗人的人生历程中寻找。)本是京城女(京倡)★来自京都去年辞帝京(京官)5
溢满京都名艺人(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出色才能才华横溢大诗人(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落魄失意年长色衰守空船——委身商人直言相谏遭贬谪——落魄凄凉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倾诉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地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诉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七、赏析课文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明确: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节)青衫湿。◇第一次演奏:开头——“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请学生朗读)环境描写(“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凄凉,愁惨侧面烘托:音乐的美(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女:寂寞诗人、客人:离愁(惨将别)◇第二次演奏:学生朗读第二段(1)琵琶女出场——诗人、客:急切、欣喜(寻、邀)。琵琶女:矛盾、羞涩(始)(2)琵琶女演奏诗中运用那些手法来写音乐?大量运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等);叠词(嘈嘈、切切、嘈嘈切切);叙议结合,曲中带情,妙语点睛(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正面、侧面结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赏析名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绕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第三次演奏:满座皆泣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诗人:重闻琵琶青衫湿□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洒泪青衫?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5
.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风物的感伤——盆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赏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参考金版新学案P41页)问题探究文中的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年轻时色艺双绝,富贵子弟争献宠,生活中充满欢乐,但以色取悦于人,饱含悲苦;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动乱,门前冷落,嫁作商人妇,转徙江湖,过着凄清生活。揭示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探究·:琵琶女对自己的命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在中国,像琵琶女这种色艺双全、命运凄苦的红颜女子还有很多:不许人间见白头的绿珠,倾城名花薄命红颜钱塘名妓苏小小,才貌双全、传奇一生的北宋名妓李师师,乱世名姖、侠骨柔肠、明末名妓李香君,民国侠妓小凤仙,冲冠一怒为红颜,争得峨眉匹马还的陈圆圆等等。钱塘诗妓苏小小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能歌善舞,公艺倾绝当时,然而造化弄人,在西泠与阮郁相遇,一见钟情,结为伴侣。阮籍的父亲听说他在钱塘整日与妓混在一起,非常生气,把他逼回了建业,阮郎便抛弃了小小,后小小又累遭官府中人欺辱,一代薄命红颜,终于含恨夭折风流,用生命唱出了一曲凄美的哀歌。苏小小的生可谓古典唯美主义的绝唱。她年方十八,偶遇风寒,贾姨娘劝她自重,她却已为自己富贵荣华享尽,无可留恋,不再进药,芳年逝世,独留春香芳影于人间。佳人薄命,苏小小在第二年春天因病而逝。这时,受她资助进京赶考的鲍仁已金榜题名,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时顺道经过苏小小家,却赶上她的葬礼,鲍仁抚棺大哭,在她墓前立碑曰:钱塘苏小小之墓。才貌双全传奇一生北宋名妓--李师师 极富传奇色彩的名妓李师师幼年不幸,父母双亡,以至沦落风尘。她美艳绝伦,才华出众,善词曲,工歌唱,在京师汴梁高张艳帜,名动京华,连宋徽宗也被她所倾倒,从此不看后宫佳丽,多次出入师师处,在所有的客人中,李师师最中意的是大才子周邦彦,周邦彦还因此被贬官,李师师一身正气,敢爱敢恨,梁山首领宋江潜入她家,为她写下了壮词《念奴娇.天南地北》,至今为人传颂。在经历了不尽的风流韵事之后,李师师这个撩动人心的痴情女,最终的结局却众说纷陈,飘游不定。倾国名姬陈圆圆陈圆圆本为昆山歌妓,曾寓居过秦淮,由于她色艺超群,更与重大历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将她列入了“秦淮八艳”之中,并说她是“前朝金陵倡家女”。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崇祯末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威震朝廷,崇祯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给帝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忧虑之心,遂遗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觅艳。田畹5
寻得陈圆圆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为己有。不久李自成的队伍逼近京师,崇祯帝急召吴三桂镇山海关。田畹对农民起义军整日忧心惶惶,便设盛筵为吴三桂饯行,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吴三桂见圆圆后,神驰心荡,高兴得搂着圆圆陪酒。酒过三巡警报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对吴曰:“寇至,将若何?”吴三桂说:“能以圆圆见赠,吾首先保护君家无恙。”未等田畹回答,吴三桂即带圆圆拜辞。吴三桂将圆圆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让皇帝知道。 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的父亲投降了起义军,陈圆圆被李之部下所掠。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李之部将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杀死,然后弃京出走。吴三桂抱着杀父夺妻之仇,昼夜追杀农民军到山西。此时吴的部将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飞骑传送,自引吴三桂带着陈圆圆由秦入蜀,然后独占云南。 顺治中,吴氏进爵云南王,欲将圆圆立为正妃,圆圆托故辞退,吴三桂别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对吴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圆圆遂独居别院。圆圆失宠后对吴渐渐离心,吴曾阴谋杀她,圆圆得悉后,遂乞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 小结: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风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的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读《琵琶行》有感——毛泽东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