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琵琶行并序课时:2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这种文学体裁。2、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3、体会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重点、难点1、领会诗屮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中的出色咅乐描写。感知诗中咅乐描写的美好意境。教学方法、手段PPT课件,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步骤、内容、教学活动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导语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咅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來,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咅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咅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潯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來的经典乐府《琵琶行》。(板书课题及作者)二、了解作者及“行”这种体裁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屮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Z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
部朋党Z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校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屮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釆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2、小声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3、把握诗歌内容:利用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梳理文句意思,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内容。学生快速默读诗序文和全诗,把彼此对应的部分找出来。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同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口《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四、作业:反复读全诗。第二课时一、鉴赏诗歌:1、提问:诗中儿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
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2、赏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1)学生自由朗读诗的第一段。(2)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没有明确交代,同学们能判定出是哪种基调吗?有什么理由?明确: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3、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的第二段(2)学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儿个阶段?明确: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屮。第二阶段(“弦眩掩抑声声思……说尽心屮无限事”)写琵琶演奏大概根据当吋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的技艺的娴熟。第三极端(“轻拢慢捻抹复桃……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乡》。(3)学生思考:作者分儿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每一个乐段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明确:作者分四个乐段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墓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着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一一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忧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第四乐段写乐曲的终止,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
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4)本段用“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明确:小侧面烘托,说明周圉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咅绕梁”的境界中。4、赏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1)学生默读二至五段。(2)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调子如何?理由是什么?明确:调子悲凉,与《霓裳》、《六么》不同,从“满座重闻皆掩泣”和“江州司马青衫湿”可看出。(3)作者写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明确: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从正面写音乐的艺术境界。第三次作者从侧面写音乐的艺术效果。二、探讨形象:(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儿个人物形象?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用原诗文概括回答)(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明确:音乐(琵琶声)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洱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楼触天涯迁谪恨;洵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一一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Z深。
三、作业:1、背诵全诗;找白居易其他诗歌作品,如《长恨歌》。板书设计:诗人与琵琶女比较:琵琶女自诉身世苦白居易自叹谪居苦本是京城女去年辞帝京名满京都的人.才华横溢的诗人・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