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学习要点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有“诗仙”的美誉。杜甫在诗歌《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称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余光中在《寻李白》一诗中写到“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1.李白笔下“酒”的诗句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襄阳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2.李白笔下“月”的诗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喜爱、歌颂高山大川。在他笔下,咆哮万里的黄河,白浪如山的长江,“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蜀道,“回崖沓嶂凌苍苍”的庐山,无不形象雄伟,气势磅礴。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二、诗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古今异义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2.一词多义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3.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⑵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⑶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
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三、诗歌分析 ㈠写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 ㈡题目:“吟”,古诗的一种体式,内容大多是悲愁慨叹,形式上自由活泼,不拘一格。“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 ㈢关键诗句
入梦原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由现实转入梦境: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揭示全诗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㈣段落大意 第1段:入梦缘由:天姥连天 第2段:梦游幻境:飞度镜湖—登山览胜—洞天仙境—梦醒若失 第3段:出梦慨叹:蔑视权贵 ㈤段落分析 第一段用什么手法写天姥山的神奇雄峻? 主要运用了以虚写实和衬托的手法。写“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瀛洲,写天姥山“云霞明灭或可睹”,写“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都是在突出天姥山的神奇雄峻。 第二段诗人“登山览胜”
写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表现诗人乐而忘返的词语有哪些?写这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诗人从哪几方面来描绘洞天仙境的?仙境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景象主要有海日、天鸡、花石、熊咆龙吟、云青青、水澹澹。“迷”“倚”“忽”表现了诗人为天姥胜景所陶醉,乐而忘返的情景。作用是为下文蓄势,引出和烘托下文的仙境。 描绘洞天仙境主要是从洞天内的建筑陈设、仙人的衣着举止、鸟兽的吹打驾车三方面写的。洞天仙境的特点是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热闹非凡、神仙众多。 作者在梦境中,表现了一个自由、快乐的极乐世界,与现实的丑恶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因为在现实中不愿对权贵卑躬屈膝,而受排挤,通过梦境,表现了他追求自由,对现实感到失望的思想感情。 第三段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的作用? 这句诗是全诗的诗眼(统帅全诗内容的某个词句),作用是卒章显志。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表现李白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豪迈气概。 ㈥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 全诗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个性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狼“神”与狼“魂”——读《狼图腾》有感高二(7)赵晓兰
初读《狼图腾》,感受到的是一种震撼,那是书中的语言。再粗读,又是一种震撼,那是无际的草原与奔跑的野性。再读,我便有了一点疑惑。 书中,主人公“陈阵”无疑是崇拜狼的,他爱狼的野性,不屈,智慧与团结。于是,狼便是他心中的神,牧民的神勇、汉人的懦弱便归根结底是与狼“魂”有关的。 首先,以陈阵的角度来说,他所经历的是文革时期。在那个时候,能得权的没有几个是明白人,大家的脑子全都是稀里糊涂的。所以,包顺贵的糊涂就是哪个时代的产物,相比一个阅历丰富的老牧人,自然就显得可笑。然而,在这个特殊时期,选出一个极劣的汉人与优秀的牧人比较,由此得出汉人目光短浅,思想落后,实在有些牵强。但若再把这解释为汉人没有与狼较量过,而未能得狼的“环保”真传,就太勉强了。 再次,就是关于人的智慧是否是从狼那儿学来的。以作者的观点,如果没有狼,游牧民族恐怕与土族民族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这又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进行假象的——一个没有任何现代的科学技术的环境。不过是一辆吉普车与一支枪,一群狼就被铲除了。相比之下,狼的威力远远没有苍蝇、蟑螂的威力大。所以,可以说有了狼,游牧民族比土著民族的确好了点。那是我们五千年的“底蕴”。多一只狼,慈喜也照样打不跑八国联军。
还有就是对狼精神的过分夸大。小狼因为不愿被绳牵,而勒得吐了血。我不明白一只狼从未与本族生物接触过的狼是否真的拥有智慧,知道被人牵着代表耻辱。至少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狼孩被发现之后,种种特征表明她不具备一丝人的本能,她怕光,爱吃生肉,无法学习语言。由此可知,小狼孩不一定拥有成年狼的宁死不屈。也许小狼不明白人的意图而因惊恐而挣扎,或者说这个情节本来就是虚构的。那么就算小狼真是宁死不屈,就一定可取吗?《野性的呼唤》中的布克从红衣的驯兽师那里学会了忍耐,知道了什么是不可对抗。明智的退让是更大的尊严。 总之,狼的精神是有优秀之处的,然而任何一处生物都会有。如果硬要我们从那里学什么,我希望不要是发现了狼是我们的灵魂。 [评语]:赵晓兰同学的这篇读书笔记可以给同学们的启发是:读书要思考,不盲从。而且同学的论述分析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