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__李白
加入VIP免费下载

蜀道难__李白

ID:1126548

大小:0 B

页数:9页

时间:2022-06-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蜀道难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2、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3、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4、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一、作者及背景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的诗,裴旻的剑术,张旭的草书合称唐朝“三绝”。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42岁的李白奉召进京,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使其得不到重用;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被赶出了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现存诗歌900多首,收录在《李太白全集》中。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长相思》《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皮日休说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对这首诗的创作有诸多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而写的;如此诗为送友人入蜀之作,诗中备言蜀道之险恶难行以寄寓求仕无成、世路坎坷的感慨;如应是天宝初年受权贵谗毁,乃愤然弃职离京前后所作,等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二、解析诗歌《蜀道难》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他袭用古乐府旧题,展开丰富的想象,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展示了蜀道之难,也道出了人生旅程的艰难,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和关切。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道:“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言说李白不是人,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称其为“谪仙人”。)㈠诵读课文,消灭字词等障碍。⒈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⒉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解疑,相互讨论质疑,扫除一部分文字障碍。㈡精讲分析第一段:“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 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词义点拨:①危:高。②于:比。③何:多么。④当:挡。⑤钩连:沟通相连。⑥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⑦度:越过。1.该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有何作用)?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作用:⑴引用此神话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开山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⑵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2.这一段其余的内容有几层意思?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蚕丛……天梯石栈相钩连)写蜀道的来历。第二层:(上∕有……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3.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高峻?明确:主要集中在“上有六龙回日……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中,作者充分运用了点面结合、以虚衬实、正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以及夸张等艺术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高峻,也表现了诗人想像的丰富和奇特。⑴点面结合:“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⑵以虚衬实:“六龙回日”的传说、黄鹤、猿猱都是虚写,以此来衬托实写,即蜀道的高危,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六龙回目(神话)群山挡日;万仞深渊、急浪回旋——上下对举、虚实结合⑶正侧面描写:侧面——不通人烟、有鸟道、地崩山摧壮士死←——艰难的形成历史表明:蜀道之难。正面——虚实结合、反衬手法、细节描写←——从行人的角度表明:蜀道之难 ⑷夸张(反衬):黄鹤不得过、猿猱愁攀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⑸细节描写:青泥岭山路九曲、行旅艰难;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⑹烘托:鸟声悲凄⑺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4.这里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叹的是蜀道的什么?——高第二段“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象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的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风光变幻,险象丛生。词语点拨:①但:只。②从:跟随。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④去:离。⑤盈:满。⑥倚:靠,。⑦湍:急流。⑧砯:拟声词。1.第二段可分为几层意思?明确:分为两层。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2、诗作是如何表现蜀道的险?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3.诗人运用哪些手法来描绘“畏途”,又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明确:“但见”四句运用细节描写、借景抒情,渲染了苍凉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由静到动进行描写,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营造出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艺术效果。是对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4.这一段中哪句话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起到了这一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凋朱颜”。 5、这里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叹的是蜀道的什么?——险第三段“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不如早还家”和文章中“问君西游何时还?”相照应,进一步写出蜀道之险。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词语点拨:①夫:人。②当:挡。③匪:同非。④朝……,夕……:互文见义。⑤虽:虽然。⑥长:深深。1.这一段说了几层意思?明确:两层意思。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2、诗歌对蜀道之要是如何表现的?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化为狼与豺杀人如麻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可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4、这里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叹的是蜀道的什么?——蜀中之要㈢总结1、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明确:难。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围绕一个“难”字,写了蜀道的高(蜀道的来历、行人的感受——自古难)、险(蜀道上环境凄清、蜀道上山水险恶——自古险)和要(剑阁险要、杀人惨景——自古要)。诗作中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而构织出多样的诗歌意境,如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个意境不仅有描绘,而且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五丁开山”“太阳神回车”“子规哀啼”等神秘传说的出现,使全诗笼罩着一种神秘气氛,也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了一个“难”字。2、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三节,分别写了哪些内容?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第三节,摩剑阁险要,想杀人惨景——叹蜀道的高峻、艰险、可畏。 3、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自的作用又是什么?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何作用?明确: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作用:统摄全诗,贯穿全文,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作用分别是: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结尾一句,叹蜀中之要,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开篇:主旨句一现一叹蜀道之高蜀道来历(一叹惊讶突兀)(难行)蜀道高峻二叹蜀道之惊景物凄清——何时还(二叹畏惧、发愁)(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现)三叹蜀道之要剑阁险要(申戒)杀人惨景——早还家(三叹无奈作罢)结句:主旨句三现它重复出现三次的作用: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4、我们已经对本文的主旨句进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寓意(思想感情)是什么?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加害于房、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⑵为讽刺章仇(zhāngqiú,复姓)兼琼而作。⑶为讽谏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⑷揭示出当时太平景象后潜在的危机,透露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例如:诗作最后一段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写蜀道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例如:“侧身西望长安嗟”一句,侧身西望看到的是都城长安。诗人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之下还怀念长安,可见其满腔的情怀。⑸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风人之义远矣。”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蜀地不可去,不可居”。 三.分析诗歌艺术特色:㈠表现手法1.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2.丰富而神奇的想象: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文中所想象的蜀地与其山峦、山路的情形使人觉得怵目惊心,毛骨悚然,大有见蜀山而回转之意。例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3.夸张到极至的技巧:(学生寻找出诗歌中的夸张语句,谈出感受)4.点面结合⒌细节描写⒍虚实结合⒎衬托(反衬)㈡修辞手法㈢表达方式:描写、抒情⑷结构模式——对乐府旧题诗的继承和创新李白诗歌的最高建树就是乐府旧题诗歌的创作。《蜀道难》为乐府旧题,本为写行旅之艰难。李白作为唐人再写旧题,不是简单的再重复,而是另有创新之处。①第一处创新:句法的推陈出新。乐府诗歌,尤其是初唐以来,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诗,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种句法混合运用,成为一种杂言体。句式上,(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练习中所列举的)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本诗用了大量散文化的诗句,字数从碱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长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而后描写蜀中的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种句式的创新,有利于情感抒发的自由和变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羁,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灵魂。②第二处创新:主题的现实意义。本诗虽是引用乐府旧题,诗的内容依照传统的题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现着充沛的时代精神,有着针对现实的主题。③第三处创新: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反复)形式。主旨句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巧妙至极。⑸语言特色——生动、飘逸豪放、流转自然 四、浪漫主义风格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愁善感。(一)中国浪漫主义的源头是《离骚》,现实主义的源头是《诗经》代表人物屈原,李白,李贺,郭沫若,徐志摩,沈从文等,代表作屈原《离骚》、李白《将进酒》与《蜀道难》、李贺《李凭箜篌引》、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二)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雄健豪迈,清新自然风格,指的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李白和杜甫的诗,我们已经学过若干首,李白的豪放飘逸风格,杜甫的沉郁风格,我们早已有所领略。1、豪放。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的艺术魅力,他用其与天俱来的炽热感情、强烈个性,浓烈地表现着自己的主观感情,感情的表达具有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处处有豪放之感。比如,他入京求官时写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写到“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2、飘逸。飘逸、潇洒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又一大特点。李白以高歌祖国壮丽河山为主,从高耸云天的奇山异岭中,从梦幻迷离的洞天星月中,从天工之巧、幽景之媚、怪石之险、山水之秀中驰骋想象,天马行空,创造出一幅幅虚无缥缈的仙界神话,令读者无限神往。“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是那么飘逸自然,夸张而真实。3、离奇大胆的夸张。李白擅于运用大胆的夸张制造离奇的意象,描述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在感情的表达上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运用离奇大胆的夸张表达心中的激情。“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形象夸张的描写让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4、变化莫测的想象。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奇之又奇,常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例如:⑴“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⑵“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⑶“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⑷“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⑸“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⑹“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⑺“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五、补充知识㈠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诗风的继承。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继承了屈原优秀的浪漫主义传统。包括对现实的反抗,对理想的追求;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丰富奇特的想象力,超越现实的意境;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此基础上,李白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不断创造,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以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㈡诗歌的分类古诗和新诗。古诗包括古体诗(《诗经》到汉魏六朝,乐府)、近体诗(绝句、律诗)和词(又叫诗余、长短句)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陈子昂。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成就最高的是李白和杜甫。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晚唐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㈢重点词句噫吁嚱:感叹词,蜀地方言。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六、推荐余光中《寻李白》;《李太白全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