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bzy.k12.com.cnK12教学同步资源精彩与您同步《蜀道难》【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2.了解李白的放达;3.了解诗歌诵读要求。【教学内容】(一)初读作品,粗知其意《蜀道难》是一首乐府诗,大致用散行诗句写作以七言为主,长短兼用,节奏多变化。内容较有复杂,字词上也有障碍。初读应在朗读的基础上逐段阅读,划分层次,归纳大意,以求对本诗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李白,蜀地人。这首诗大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诗人初到长安之时,主要写蜀地之事。第一段描写“蜀道之难”,兼叙述蜀道的来历。可分三个层次。从开头到“不与秦塞通人烟”为第一层。前两句感叹强烈,突出山之高危,攀登之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来四万八千岁,以夸张手法写“蚕丝及鱼凫”开园以来时间之久远,加上“不与秦塞通人烟”,便反映出因高山险隔而使蜀地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从“西号太白有鸟道”至“猿猱欲度愁攀援”为第二层,描述秦写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由秦入蜀,首先遇到的是太白峰。“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两句写太白之高大,行多难以逾越,惟有“鸟道”可行,这便突出了太白的高险。以下两句以五丁开山的神话作渲染,再用“四川”之险作衬托,又借黄鹤,猿猱来反衬。山高到黄鹤不能飞度,猿猱愁于攀援,行个之难、步履之艰,如在眼前,换言之,这一层具体状写了“写道难”的原因。其余为第三层。“青泥”两句中,“盘盘”、“九折”、“萦岩蛮”写尽山路的曲折萦回,从另一个侧面写出蜀道之难;“扪参”两句则攀援者的感觉,情绪上烘托蜀道之难。但蜀道毕竟是被人征服了,“道”被人攀援出来了。第二段继续写蜀道之难,畏途不可攀。可分为两层。从“问君西游”到“使人听此凋朱颜”第一层,写蜀道“畏途”不可攀行。问君西游“何时还”,已有不可攀行之意。“畏途巉岩不可攀”更点明不可攀行。为什么不可攀行呢?悲鸟古木、杜鹃夜啼,渲染出旅途愁苦或蜀道空寂苍凉的氛围,把人们带进了一个高险苍凉的境界,有力地烘托出蜀道之难。诗人此借景抒情之笔,回答了“不可攀”的原因。“连峰去天不盈尺”以下为第二层,继续写“不可攀”,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这里突出的是蜀道之险。“其险也如此”,“险”到什么程度?山峦起伏,连峰接天,枯松倒挂,飞湍瀑流,绝壁悬崖,万壑雷鸣,惊险万状。如果说上文写山势高危已令人望而生畏,那么这里山川的险恶更令人惊心动魄,“远道之人胡为手来哉!”这不是询问为什么来,而是嗟叹“君”之何苦而来。第三段写剑阁要塞,表明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可以分为三层,从起句到“化为狼与豺”为第一层。起句以“峥嵘”、“雀嵬”再现剑阁险要景象。“大夫当关,万夫莫开”两句表明其易守难攻。这便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所守”两句告试西游之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久居蜀地。从“朝避猛虎”到“不如早还家”为第二层,前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残酷景象。“磨牙吮血,本杀人如麻”,写出军事叛乱者的凶残,既告诉西游者“不如早还家”K12人教版同步教学语文资源
http://tbzy.k12.com.cnK12教学同步资源精彩与您同步,又有提醒当政者的意思。表现出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后来蜀地军事叛乱的事实证明诗人这个看法是正确的。最后三句为一层。这是全诗的结束语,再现全诗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呼应全诗开头,“侧身西望”,发出长长的叹息。总起来说,李白这首诗,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展现了古老蜀道峥嵘、高峻、崎岖、盘旋的面貌和环境的险恶,表达了对同事的忧虑。(二)深入探究,鉴赏技巧探究鉴赏,可着重抓住以下几个问题。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含义是什么?它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主旨句。这句诗将“蜀道”与“上青天”之路作比较句内用顶针法相接,“难于上青天”,突出了蜀道之难。联系全诗的内容看,它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极言蜀道之险,由此攀援,比上青天还要难;二是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前者是明示的,后者是暗示的。这句诗共出现三次,是一咏三叹的写法。对照高三已学过的《诗经》中的篇章可知,这是对《诗经》复沓重唱形式的继承。要探究其作用,应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它是在什么情况下再现的,前后有哪些诗句,这些诗句与它有什么关系,这样分解有深入具体的认识。首次出现在开头:“噫吁,危手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首句发出感叹,次句补说发出感叹的原因。诗人仰望蜀道,惊叹其高,联想到难以攀援,发出“罗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感叹中突出其高而难的逾越。这便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曰日、扪参历井等高险难攀作好准备。可见其具有领起下文的作用。第二次出现在中段。前写畏途巉岩、悲鸟古木、子规夜啼,一派空寂苍凉。鸟之悲号、子规之“愁”,更烘托出令人胆战心惊的氛围,而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后,又写旅人的感受:“使人听此凋朱颜。”它把蜀道凄凉万状与旅人心理上难以承受钩连在一起,突出了蜀道险恶,暗示旅人不可轻易前往。第三次出现在末段结尾处。该段先写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火之烈,叛乱者之凶残,劝告人们“锦城(锦官城——成都)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在这种背景下再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并辅以“侧身西望长咨嗟”,更显得意味深长,蜀道不可行之意益明。从结构上说,又跟开篇“噫吁!危乎高者!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前后照应。总起来说,这句话反复出现,形成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层层深入的格局,具有一唱三叹之效,使全诗的主旨显得格外鲜明。读者还可将它与医学过的《诗经》中的《君子于役》《无衣》等的复踏(反复)作比较,以求对诗的内容和表达形式的一致性有更深的领会。2.诗的第三段包含那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本题兼及内容的探究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这段诗包含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剑阁形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明剑阁易守难攻,暗示朝廷的军队很不容易打进来,万一形势有变,野心家令据险而发动叛乱;二是叛乱者如豺似狼,如猛虎似长蛇,狠毒异常,“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后果极为严重。这样写明劝旅人“不如早还家”,暗警朝廷不可小视。这便使诗的内容更加丰厚。李白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初年。当时唐朝尚处于繁荣兴旺时期,但潜伏危机,敏感的诗人,体察到这一点,心存爱国之志的李白“言其险,更著其戒”。十多年后,蜀中多个拥兵者发动叛乱,证实了李白的预言。K12人教版同步教学语文资源
http://tbzy.k12.com.cnK12教学同步资源精彩与您同步这段诗歌连用几个比喻,形象生动地勾画出叛乱者的狰狞面目,对强化表达效果、引起警惕限有作用,读者可自行赏析。3.这首诗豪放飘逸的风格是怎样表成的?一首诗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有多种因素的。就本诗而言,诗人描写的对象是雄奇峻险,横绝千里的气象万千的“蜀道”和蜀地的地形、地貌、同时诗人运用了与此相应的艺术手法,形成了特有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就答者而言,主要有下列三点:①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李白诗歌想象之丰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我们已有的领略。在本诗中,丰富的想象几乎随处可见。“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峻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两句诗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使人们仿佛到了五丁的大声呼喊和地崩山摧的巨响,也仿佛看到了无数的勇士开山劈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四川,这是诗人想象在蜀道之所见:与仰望眼前最高峰时,他看见了六条龙拉着的太阳东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的无数漩涡,等等,想象何等雄奇,何等北阔,何等让人拍手称奇。②新奇大胆的、夸张。“尔来四万八千岁”,这是时间上的夸张,突出“工与秦塞通人烟”的时间之长、封闭之久;“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空间的夸张,突出山之高峻无比;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砅崖转石万壑雷”,更是融想象和夸张于一炉,给人以气象宏大、气魄雄伟之感。③生动活泼的语言语言的生动活泼,首先表现为对写地形貌穷形尽相的描写,也表现为对内心情感淋漓尽致的宣泄。从语言形式来说,长句与短句交错,骈句与散句兼施,比喻和白描同用,疑问与感叹交融,文雅与通俗并举。而这一切都随着描写对象和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变化。生动形象,使所写之景如在眼前,使所抒之情真切可感。同学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自行探究。K12人教版同步教学语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