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三叹蜀道难,百步九折望青天《蜀道难》教学简案王玺语文工作室目标确立策略: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气象、意境、声韵等。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教学流程安排:一、教学导入:同学们,我们是诗的国度,唐诗是我们骄傲的精神之花,五万首唐诗装点着我们精神的天空,而唐代诗人,更是永恒的星座。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魔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诗囚贾岛……曾几何时我们痛苦着他们的痛苦,幸福着他们的幸福,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快乐着他们的快乐,他们以极大的精神穿透力引领着我们,牵引着我们情感的丝缕。同学们,我想问问大家,这句话是谁评价李白的?在什么话语背景下提出的?(用多媒体打出“子,谪仙人”)答案提示:当李白昂首阔步走进长安,当时文坛泰斗贺知章读了李白的一首《蜀道难》时情不自禁地惊呼:“子,谪仙人。”这一惊叹震动了恢弘雄阔的盛唐,也回响了千年,可谓一叹千年,千年一叹。二、教学过程1.初读文本,品味诗意“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蜀道难》是李白兴致酣畅淋漓之际,落笔之时的满目烟霞,它摇动了五岳山川,铸就了蜀道之难,李白的诗魂是盛唐的气象,是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情,他的诗成就了辉煌的汉语,成就了魅力华夏。(听《蜀道难》朗诵录音)思考:①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三叹的内容②读《蜀道难》,画出秦入蜀路线图③找出你认为最具震撼力的诗句诵读并简析(思考①答案提示:这道题目的是引领学生提要钩玄,剥皮抽筋一一施蛮存语。不为大浪漫,大想象,光怪陆离,天马行空的诗句所遮蔽覆盖,找出整首诗的思想走向和情感走向:一叹蜀道之髙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一叹惊讶突兀,二叹畏惧、发愁,三叹无奈作罢。通过“三叹”解读使得历史上最自由、最浪漫、最富于激情和天才的诗人李白鬼斧神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主题展露冰山一角)(思考②,答案提示:长安一太白山一峨眉山一青泥岭一剑阁一成都)(思考③:答案提示:初读文本,同学们只能是惊鸿一瞥,只能是惊艳,那么只要把这种直觉说出就可以,见仁见智都可以)2.再读文本,口味语言第一、评注式精读和诵读式精读,用最准确传神的语言眉批,找语言要素如炼字、修辞,共享学习成果。第一、用四字短语概括《蜀道难》的艺术风格(答案提示:鱼龙百变,云从风幻,自在天然,豪放飘逸,古朴凄凉,离奇迷幻,博大浩渺,光怪陆离,豪情奔放,有声有色,浩渺混茫,奔腾回旋,气吞山河,参差错落,跳跃奔腾)第二、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本诗散句与长句的魅力,李白一生酷爱古风,这里有他不羁的灵魂。3.再读文本,品味手法第一、用多媒体打出:(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
师:神话其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深沉最瑰丽的童年大梦,《蜀道难》的灵魂飘渺,靓丽,来自永远的神话,请同学们找出并鉴赏。(答案提示:蚕丛纵月,鱼凫化仙,杜宇化鹃,六龙回日,五丁开山,美丽,神秘,哀伤,浩渺。)
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那开山辟路的艰辛,历史的幽深,异域的神秘,蜀道多情而又顽强地守候的就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最动人的传说,那在中原之外的、时间之外的所在呵!四万八千岁,天荒地老,四万八千岁,青山仍在,神话不老,那是我们精神的图腾与永远的膜拜。②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在古蜀国,在巍巍而危危的蜀道,杜宇化成的子规声声,凄美迷转,蜀道的艰险,色彩的绚烂,跃然纸上。③六龙回日:太阳神的六龙车,给蜀道增添了几多瑰丽与神奇,蓝蓝的天,金色的太阳,使蜀道有了大的背景而象征光明,自由、希望的太阳神骄傲的六龙更成了蜀道最靓丽的风景。④五丁开山:地崩山摧壮士死。五壮士开山而死的神话使蜀道在瑰丽的神奇的色彩中又多了一分凝重壮严,悲壮、浑厚。第二、夸张与想象师:有人以“咯血”打比方,借以说明李白、杜甫和李商隐的诗风。杜甫咯血吐出的是血痂(因为杜甫心中承载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李商隐咯血,应该用白色的绢接着,泅开的是意象(借以说明李商隐的朦胧),而李白咯血,逆风也会腥膻十万里。李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夸张与想象又是他诗歌的最重要的元素,请同学们细读细品:用多媒体打出示例忧愁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寂静时: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叹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人生短暂:朝如青丝暮成雪无助时:抽刀断水水更流《蜀道难》夸张的元素示例:①与青天比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与岁月比长:尔来四万八千岁③有鸟道,无人道:西当太白有鸟道④手可摘星:扪参历井仰胁息⑤惨烈蛮荒:磨牙吮血,杀人如麻⑥神秘瑰丽:蚕丛、鱼凫、子规、壮士、六龙⑦蜀道高危:黄鹤不飞,猿愁度师小结:有人评价《蜀道难》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些体调也。”夸张与想象,使得《蜀道难》直通《离骚》又完成了鲜明的有个性的超越。1.再读文本,品味意境第一、(用多媒体打出)阅读这个语段,仿写一组排比句。李白之所以具有如此非凡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巨大的政治理想与极度的政治自信。李白胸中的盛唐气象,是山登绝顶我峰惟我独尊的王霸之气,是力图海县清一的凌云壮气,是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耿介骨气,是平交王侯,藐视权贵的傲然正气,是飘飘然羽化登仙的神仙气,是拔刀相助的豪侠气,是以诗文纵横天下的飘逸之气。(选自康震的《品李白》)第二、(用多媒体打出)用一句话评价李白子,谪仙人。一一贺知章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唐玄宗天为容,道为貌。一一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一一杜甫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一一余光中第三、背诵
小结:青春盛唐,青春李白,李白这不朽的诗魂,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似乎是一个不用回答的问题。以下是最著名、最具权威性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李白词条,现摘录如下(用多媒体打出):……诗歌现存九百多首,内容丰富。他的思想混杂有儒、道两家,不满于社会政治的黑暗,追求个性的自由解放,具有积极昂扬的精神。《古风》五十九首批判朝政弊端,愤慨贤能不得展进,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着重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梦游姥吟留别》、《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表现对权贵的轻蔑。《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篇刻画祖国壮丽山河,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还写下了不少乐府诗和优美的抒情小诗。想象奇特丰富,语言生动流畅,明朗自然。有的诗歌还富于民歌气息。杰出诗作大都是雄健奔放的七言古诗和清新隽永的绝句。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被公认为唐代以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在当时名声极大,后代作家如苏轼、陆游、辛弃疾,直至龚自珍都明显受过他的影响。教学反思:《蜀道难》是李白最具浪漫主义斑斓色彩的诗作。而浪漫主义又是中国古典文学最具审美价值的一个亮点,“用《蜀道难》教”而不仅仅是教《蜀道难》这将是我本节课思考的着眼点,也是最大的视点和切入点。一、诗仙李白,李白是诗仙。这是家喻户晓的不争之论,而最熟悉的,往往就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仙是大浪漫,仙是大瑰丽,仙是夸张,仙是气象,仙是章法,仙是意境,仙是李白的《蜀道难》,知人论世,论世知人,我从贺知章的妙语“子,谪仙人”入手希望为整节课奠定一个基调。直指《蜀道难》的精神内核,李白的精神内核,甚而是中国文化浪漫主义一脉的精神内核。“蜀道”既是孔子的“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又是屈原的永远的“美人香草”,又是庄子生长着鲍鹏的北溟“讲出李白的“仙”气,又怎一个“美”字了得,又怎一个“仙语”复“鬼语”了得,这种风采是一种直觉,更是种理性,既要扑天盖地,又要环环相扣。既要摇曳生姿,又要整饬有序,于是我设计四读,从不同角度,从不同程度,一次次走向文本,走向李白,走向浪漫主义的沸点。二、课堂的生成让我感知生命的热度有人说:“理想的教师应是把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的智慧型教师。”其实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更应由扎实的语文知识、较高的语文品位、大的语文境界、温暖明亮的人文精神构成的,这节课基本上体现了我的这几点思考。由于真诚自然的交流、灵活的生成,使得课堂有了智慧、灵感、激情的流光溢彩,感动了学生和教师的生命。学生的心灵是接近“神性”的,他们对《蜀道难》神话的理解,和《蜀道难》的对话,是那样的直接而又自然,有时我想多设置一些平台吧,“度”他们过去吧!学生给我的的惊喜却让我不得不审视我的内心和我的语文教学。“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地石栈相勾连”,我以为这些诗句颇有玄机。学生的解读更是异彩纷呈,有的说“四万八十岁的时空的魅力”,有人大谈“蚕丛纵目,三星堆神秘的面具”,有人说“巴蜀对中原文化的召唤”。甚至有人说“《蜀道难》表达的是李白这个来自蜀地的才子对故乡的爱恨情愁”。然而他们的解读却是轻松而又别致的。我在“惊艳”中错愕不已,“悟道”般的说出:“原来诗歌鉴赏其实是生命对话”,而学生青春的生命更可以直视青春李白的内心,有时比我来得更直接。三、课堂设计还失之于繁、密、精《蜀道难》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还是太繁杂和密集了,可供学生驰骋,策马奔腾的空间就显得逼仄,而教学格局也偏于“小家子气”教学必须大开大合,给学生足够时间和空间去创造、去审美、去发现自己,去发现别人,否则就是对思维的扼杀,对天才的虐杀。所谓课堂设计“精”,是指太注重预设了,太强调环环相扣了,于是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想象,发散,聚合的能力全部受阻,情感被拧干了,在某种程度上会解除学生的成就感,达不成积极的
心理暗示。及时调整教学环节的方法策略不灵活。教学是遗憾艺术,为了这份遗憾,我会永远上下求索。教学材料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一一胡晓明教授在上海电视大学的演讲身世之谜关于李白身世之谜,不是消闲风趣的知识考证,其中隐藏着有关民族文化演进的重大秘密。杜甫是青铜器,李白是唐三彩。前者厚重,后者瑰丽。想起唐三彩就想起李白,一样的沉酣恣肆,一样的飞动豪迈,也一样的有西部的异国风情。唐三彩有大漠风沙、长河落日之美,有夜色驼铃与酒与胡姬之美。唐三彩是中国与西亚的一个文化之谜,也正如李白身世之谜。李白的血液里,涌动着胡腾舞的音乐、宝蓝色的幻思与琥珀般的酒色,涌动着中古时代西域文化的热烈、激情、豪放及其神秘的瑰丽。史书上说,李白虽然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但是他的祖籍却是陇西成纪,只不过他的祖先在隋时因犯罪被流徙西域,才在碎叶生了他。李白五岁时,又回到了蜀地。这样,李白终是个甘肃人,与西域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李白身上的色彩太丰富了,与同时代的唐代诗人相比,李白太秀异了。连苏东坡都叹道:“帝遗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中国诗史的这个高峰来得有些突兀。文化的创造多数时候是渐进的,但有时会是突进的,如果李白是个外来户,带来那样的创意,产生那样的辉煌,即可作文化突进的一个个案来研究。而且,李白虽只是一人,背后却代表很多人和事。奇怪的是,那个时代似乎没有什么文化冲突,中国文化的包容力,那时特别大,有着丰富的文化融合现象,大到宗教教义、文明礼数,小到一只吃饭的盆子上面的图案,无不体现着某种特殊时代的文化魅力。所以,关于李白身世之谜,不是消闲风趣的知识考证,其中隐藏着有关民族文化演进的重大秘密。过去,陈寅恪先生就提出李白是西域胡人的观点。理由之一是,据他考证,隋末西域绝非中国版图,所以不能成为贬谪罪人之地。只有到了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0年)平焉耆,西域才成为中国政治势力范围,方可作为贬谪罪人之地。前几年周勋初先生写了《诗仙李白之谜》,分析了李白身上的很多奇异特点,如:婚姻的入赘,对家庭不够负责,对胡姬的喜爱,剔骨葬友,手刃仇家,“诗中绝无思亲之句”,以及女儿与儿子的名字寓意等。他得出的结论是:李白身上有着深隐的西域文化情结和浓厚的西域文化色彩。他虽然不说李白是西域胡人,但也认为李白的祖先好几代人生活在当时国际交往最为频繁的丝绸之路上,难免有异族通婚之事,因而李白身上的胡人血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陈寅恪对于李白身世的考证,不是一件为考证而考证的事情,而是有他的文化关怀在里面的。他对于整个李唐皇室血统的考证,其实都有一种文化诗学的寓意:力图发现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对于一个老大帝国的起死回生之力。陈寅恪对于他心中的大唐的梦思,其实是寄托了他关于现代中国的文化复兴之梦。李白其人,代表了民族文化复苏的一个伟大的传奇。所以,自然不可以将这样的考证,看着是以血统论人。这是一个观察的角度,是从文化透视文学。此外,从文化的角度看,李白作为唐代文化的一个高峰,还应强调三点:第一,李白身上色彩之丰富与变化,与盛唐时代作为中国文化最为自由开放的时代,有真实的联系。唐代生活经历最丰富,身份最多样的诗人,非李莫属。李一身而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顽童、流浪汉、政治家、酒徒与诗人,日本学者冈村繁还说他接受过官方道教秘密组织的资助,几乎将他视为一个“间谍”!李白是最无愧于他的时代的丰富多样的诗人。第二,李白在青年时代时,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大江南北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充实了诗人的性情人格,陶冶了他的心灵世界。他在洞庭湖流域成家结婚,在长江中下游混迹渔商,在扬州散尽数十万金,无论是隐是仕,他充分吸取了各地经历中的种种精彩来作为他的诗料,因此,在他诗中,西域的异族风俗,荆楚的浪漫风流,吴越的清丽品质,齐鲁的慷慨之气,加上后面所说的蜀汉的诗书教养,融为一炉,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也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一种结晶。第三,尽管李白由于血统和出身,与中土汉人有着不同的气质特点,然而,李白性格的底子仍然是中
国文化,仍然与中国文化的哺育分不开。这是李白少年时代在蜀地的读书生活的积极影响。他五岁就背诵《关雎》,他的诗歌有浓郁的书卷气,深深浸渍着青少年时代苦读而来的学养。至今流传着他匡山苦读的故事:匡山有读书台,夜晚常有光如灯,老人说:“李白又在读书了”;至今流传着“铁棒磨成针”的励志故事,正是李白融身而为中国诗书人文传统的一个美好传说,正是李白其人底子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证明。文化取决于教育,李白无论如何有深刻的西域情结,也仍然抹不掉青少年时代的文化记忆。李白多次自称“蜀人”,将长江水称为“故乡水”,将司马相如称为“乡人”。李白五岁到了四川,深为中国文化之千年灵秀之气所钟。由一个充分汉化的西域胡人,来完成唐代文化的一座主峰,这也是寄托了陈寅恪先生的中国文化复兴之梦。只有对于中国文化有着极高的信心,对它的化人之力有深刻的见识的人,才会有这样重要的文化想像。下面,我们主要以李白有关月的诗篇为例,说说他的诗歌的三个精神:英雄精神、解放精神与人性精神。英雄精神据专家研究,李白平时是佩剑的。儒生是坐而论道的,是学院派的,而侠则是要做事的,实践品格的,要君臣一体,要报国立功。这正是中古社会的士人理想。儒生、仙翁与侠客,是李白的三种主要身份,也是他的诗风光明皎洁的源泉。古代中国是“士人文学”居于文化主流地位的文学时代,现代则是“众人文学”占主流的时代。士的文学充满着对人的力量的歌颂与相信,充满对时代天下的关怀与责任。由于士人注重精神训练,因而也是十分精神性的文学。而众的文学则自娱或互娱或娱他的,是消费的、松弛的、日常的,是从天下和家国退回到家庭乡土或市井甚至肉身的文学。李白自负不浅。自评“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格,学可以究天人”,“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壮士怀远略,志在解世纷”。尽管李白诗中采取了很多民歌的养料,我看李白诗,骨子里是士的文学。譬如历来难以索解的《独漉篇》,原是古乐府,描写为父报仇的故事。李白的笔下,则是英雄精神的宣言。“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这是写黑暗压抑如梦中难行困境。“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度。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落叶别树,飘零随风。客无所托,悲与此同。这是英雄失路飘泊无依的生命困境。罗帷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这是对生命自由舒卷交流、君臣一体的美好意境的向往,对比第一句的“水浊不见月”,这里的“明月直入”是自由的、明朗化的精神。“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不断犀象,锈涩苔生。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神鹰梦泽,不顾鹘莺。为君一击,搏鹏九天。”这里有跃动的英雄气。一扫负面的生命困境,像雄剑、像神鹰。据专家研究,李白平时是佩剑的。儒生是坐而论道的,是学院派的,而侠则是要做事的,实践品格的,要君臣一体,要报国立功。这正是中古社会的士人理想。看李白诗的大处,根本上是士的诗歌,根本上是对于人的力量的信心和经由精神修炼而来的超迈的美。“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嘲鲁儒》)在儒生情怀之中,李白更加上了侠义行动的美,清新、自信、有力,是从文学上显示了:中国的士重新发现了自己。所以后来的中国士人,只要想从自己内心深处唤起自尊与自信,都会找到仙翁剑侠的诗人传统,李太白的诗歌,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是士人独立而高贵身份的文学符祝。这跟盛唐时代是中国文化的青少年时代也有关系,中国文化中的文学传统,正在上升发育成熟。我们说人生中最不可错失的文学时代,就是青少年时代,那是一个最没有功利、最没有负担、最活泼爱美的时代。李白诗是英雄出少年,是士的文学中的少年文学,是青春与生命热力的表现。他写《少年行》,那可真的是一个英气的少年走在路上:“五陵年少市金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我们现在都还似乎从诗中听得到诗人爽朗无拘的笑声。而且,少年是多梦的时节,少年时代美的想往,恰恰就是长大之后英雄精神的一个重要来源。李白的《古朗月行》写得真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圆。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赊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恻怆摧心肝。”前八句,写少年时代月的美好想像,象征着难以忘怀的童年时光与天真无邪的纯真心灵。后八句,写月食,象征着纯洁理想与天真状态的破败与祛魅,对于昔日美好理想沦亡的忧伤,是诗人慷慨悲歌的原因。
我有个感觉,杜甫是深红色,或黑白分明中的黑色,李白则要么是唐三彩,要么是月光下的银白色,极真纯皎洁。因为少年,所以到处是光与音乐。因为少年,所以往往是动作的诗歌。酒与力与剑的美。《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写一轮明月,负有神圣的使命,从天山的云海,来到玉门关,来到中原大地,为黑暗人间带来光明与美。明月,正是诗人李白的自我象征。天山,正是他的出生之地。这首诗,真是一首雄浑的英雄颂。我们从里面可以听到一种英雄圣贤降临人间的庄严音调。有些现代知识人嘲笑李白,说他不自量力,说他没有政治才能,却又偏爱政治活动,所以很倒霉。说他是知识分子的自大狂的表现。其实,这多半只是现代知识人自己的不自信,也缺少勇气,所以看李白不真,显出自家的小巧庸碌。古人说的是,士以器识为先。士的文学,先须有器识上的大气。生命格局大,表现为有志气,有自信,有天下担当。生命风调美,也表现为有才华,有魅力,足以使人向往追随。胡应说盛唐诗“格高调美”,李白就是典型的格高调美。格高调美的生命意境,有什么不好?有什么可嘲笑的呢?李白首先是做人做得有意境,有风姿。“真贵人往往忘其贵,真美人是不自知其美,绝世的好文章出于无意。”李白是忘其英气,忘其义气,忘其风姿,而无往不是真美。李白做人有什么追求向往?我想他是隐然有一种新“士”的自喜。即儒、仙、侠合一的新“士”,李白是不知不觉,不期然而然地,一气化三清。儒生是“士”的基本骨干,但是儒生太文弱了,所以要有“侠”来救其阴柔之弊;儒生又太执着了,所以要有“仙”来化其阳刚之弊。此种新“士”,如风卷云舒,惟意所适。表现为又建功立业,又功成身退;又书生气,又浪子气;又经世致用,又喜反好玩;又飘逸高迈,又兴感淋漓;又大勇大义,又化合无形。也就是:既有英雄精神,又有解放精神。解放精神没有解放精神,英雄精神也会成为一种套套来束缚自我。因为英雄的本色是打破一切羁绊的,但无处不在的用世心的紧张会成为人生一种负面的包袱。为什么说他又有“解放精神”呢?英雄精神与解放精神是不同的。英雄精神是大的关怀,大的责任,是汉子气与豪杰的人生,在天地间堂堂做人的感觉;而解放精神则更多是解放自己的,是对于英雄精神的一种重要的补充。没有解放精神,英雄精神也会成为一种套套来束缚自我。因为英雄的本色是打破一切羁绊的,但无处不在的用世心的紧张会成为人生一种负面的包袱,一旦成为自身羁绊,英雄也就走向了他的反面,所以解放精神就是连英雄气也能去掉。英雄精神是“怀经济之才”,解放精神是“抗巢由之节”;英雄精神是“海风吹不断”,解放精神是“江月照还空”。二者共同构成了李白的人格世界。《古风》第十二首:“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江。清风洒六合,邈然不可攀。”李白的诗,大多藐视权贵,浮云富贵。我们看人生的各种崇拜如权势的崇拜等,往往也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造成的。从中解放出来,方可得到生命高贵的自由。解放精神,就是自由生命的超越的美,“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里的明月,正是自由生命的象征。什么叫逸兴?就是一种不粘滞不婆妈不拖泥带水的生命状态。所以解放精神,很大程度是自我解放,将自己的心灵解放出来。从各种自我制作的套套中解放出来。李白的诗,很大一个价值是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松开自己。《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炎IJ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被放出京之后,遇到的一枚明月,温情,飘逸,有仙人之气,送诗人往自由美丽的山山水水。李白极喜魏晋人的月夜,如王子猷访戴之夜。宋人曾几诗:“小艇相从本不期,炎IJ中雪月并明时。不因兴尽回船去,那得山阴一段奇。”只说了山阴的风景如何如何。而李白也是想像王子猷:“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水峥嵯。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则想像了一个浩大永恒的光明高洁世界。冰清玉洁的世界,正是诗人脱弃斗鸡术的庸俗下作人生,脱弃哥舒翰的军功紫袍人生,脱弃高揖汉天子的贵族富贵人生,向往宇宙皎洁本体之美的世界,或许,这个世界的存在,正是他解放的力量源泉。李白还有一首写月夜的诗,“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在这水光一色的美妙月夜里,无限透明,无限清空,如何才能将船顺着这湖水与月光,一直到天上去呢?月光在这里,正是解放的精灵。中规中矩的人那里,天与地,湖与月,都是分开的,不可以融合相通的,
而在诗人那里,完全是没有界限的,敞开了自由自在的心灵游观之所。《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无情游”,就是与世俗之情完全不同的游,就是忘怀世俗之游。“无情游”是松开,是不现成。交欢就交欢,分散就分散;不因交欢而执着,不因分散而悲哀。在遥远的天边,终有相遇之日。人性精神李白是最懂得友情的诗人,送孟浩然,送汪沦,都写得很好,李白是高傲的,放浪的,不拘礼的,最没有成规成矩的人,但是李白也儿女情长,中国文化中所说的性情中人,他也算一个。如果李白只是英雄,只是解放,就只是侠与仙,或者,只是个外国人,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的深处。中国文化的深处,是人性的感动,是人心与人心的照面。我们再看李白另外几首月诗。“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国文化最看重心灵相通,精神相感。月光沉吟,久久不归,原是有心头的怀想感动。李白诗的月下,其实是斯文相怜的会心之美,是灵心感动的幽深之美。“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泳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长相思,即人心与人心的长想长念。是爱情,是夫妇情,也是人生理想,或人生中美好的追求不能实现。总之,是一片纯情的叹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李白是最懂得友情的诗人,送孟浩然,送汪沦,都写得很好,李白是高傲的,放浪的,不拘礼的,最没有成规成矩的人,但是李白也儿女情长,也有深厚的真诚的友情,中国文化中所说的性情中人,他也算一个。这首诗中的月,可能是天下最多情的一个月亮了。“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海底,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卿衡》)凡天下的好山水好月亮,都可以成为李白的朋友;凡天下有童心有性情的人,也都可以成为李白的朋友。这首诗中的月亮,代表着远在日本的友人,这表明,李白的人性精神,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全人类性。“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渐漂母,三谢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这是一个有名有姓的农妇,这是一个实有其地的经历,“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的声音,一直到今天还犹在耳边,而那一幅与素盘一样洁白的月光,正是诗人的同情心的显现,有着永远不灭的人性精神魅力。“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无边的温情的月光,与秋风吹不尽的捣衣声一样,是有情人无处不在的思念。诗人的心呵,无限辽远,也无微不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读这样的诗,一个是永恒的情思,一个是刹那的感动,又新鲜又古老,又简单又深邃,诗人李白,真有情宇宙之大情种。李白诗歌的傲骨与孤独诗仙李白,飘然若仙,卓尔不凡,脱落凡尘,超然高举,那狂放不羁的孤傲性格千百年来为世人倾倒膜拜。人们崇拜李白,不止是因为他给人们留下了光耀千古的诗歌名篇,更有其孤傲落寞的人格魅力,才气与傲骨在李白身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体现在诗歌里,表现岀极高的审美价值。李白的人生充满了矛盾,他或儒,或道,或仙,或此三者兼而有之,或兼有纵横论,这些思想,体现在诗歌里,就就有了格高旨远,难以理解,试图模仿,不得要领,因此,世人羡慕嫉妒恨,就不容李白。就连李白的好友杜甫也不无戏谑地说:“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而喜欢李白与李白诗歌,由来已久,远远地超过了对杜甫诗歌的喜爱,这倒不是重此薄彼,主要因为杜甫诗歌的沉郁悲怆,读来眼里常含泪水,不像读李白诗歌的轻松自由,愉悦欢畅,李白诗歌表现出的那种放荡不羁,那种自由俊逸,那种不受世俗的约束;那种才气与傲骨的完美统一,更有那种深深的孤独和落寞,都令人爱不释手。喜欢李白与李白的诗歌,无不被李白的孤傲俊逸所倾倒,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他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无不表现出那一身傲骨傲气,不入世俗同流合污的特征。喜欢李白的诗歌,不能不被李白的孤寂落寞所感染。他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他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腕楼饯别校书叔云》)。那份孤寂和落寞,无不令人动容难过,令人潸然泪下。李白的傲骨往往表现在我行我素,睥睨一世,与世相违的个性上,故人们常称其孤傲,有傲气。李白乃天才诗人,然而后人对李白的评价往往是傲骨先于诗,高于诗。他对圣贤权贵的卑视,表现出大胆敢言,不怕世人的追责和诘问。李白自负经天纬地之才,吞吐八荒之志,环视三山,杯观五湖,因而有卑视圣贤权贵之意。把万人敬仰的孔子也不放在眼里:对孔子,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自比管仲、乐毅:“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最能体现他蔑视权贵的事是戏弄高力士,令其受辱脱靴。这一切,都表现岀了李白性格的放荡和高傲,我就是我,不管你是先贤还是权贵,不管你是先哲还是达官,在我李白的眼里,都是凡人一个,我李白敢说敢言,可奈我何?李白的孤傲表现在对污浊现实的嫉恶。李白是有远大抱负的人,他的理想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o从不甘心以职业诗人终其一生。开元年间,唐朝的经济盛极一时,但内在的各种矛盾已经激发,晚年的玄宗已失去励精图治的英气,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权奸,沉迷酒色,不问朝政。李白满怀希望应诏入京,发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好人。”的长叹,然而进京以后,看到的是奸人当道,虎狼横行,自己的一腔抱负无法施展,他为人所谗,理想化为泡影,不得不离开长安。李白离开长安后写过不少嫉恶现实的诗篇。“浮云蔽日去不返,总为秋风摧紫兰。”;“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诗人直斥李林甫、高力士之徒为佞臣、为浮云,可见情感之激愤。杨玉环虽为贵妃,实为皇后,杨家于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炙手可热。李白对此贵幸,尤其是宦官甚为鄙视,在《古风五十首•之十八》中写道:“衣冠照云日,朝下散皇州。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行人皆辟易,志气横嵩丘。”李白诗歌的傲骨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追求放纵自适的生活。李白天性浪漫,向往非同凡响的生活,他热衷功名,但又不愿为功名所拘,而执着追求放纵自适的独得之乐。他寄情诗酒,往往通过饮酒来达到放浪形骸、自我解脱的精神境界。李白饮酒,不管地点和场合,只要适意就行。他与孤影畅饮,“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他与朋友酣饮:“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他与亲友痛饮:“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他的饮酒何等的惬意与潇洒,何等的率性与放狂。李白一生高风亮节,孤芳自赏,不向权贵低头,不与恶势力同污,放纵自我,超越礼法,一生中美妾,佳酿,骏马,须臾不离身边,这在常人的眼里,李白是孤傲和狂妄的,李白是放荡和不羁的,李白是不同于常人的,他的人格魅力,他的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他的孤傲的性格特征,千百年来为人们膜拜憧憬。斯人独憔悴一一我心目中的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大概是李白留给后人最突出的形象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李白是诗人的代名词。诗人就应该是这样,生气勃勃,豪放不羁,喝酒,狂欢,然后妙语连珠,一气呵成。李白得到的评价远远不止这些,他不但是诗人,还是仙人。的确,他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赤子般的纯真,英雄般的豪情,海浪般的思绪,音乐般的文字。读了他的《蜀道难》、《将进酒》,我们才能体会到,原来中国的语言居然可以写成这样。假如没有他,中国诗歌的星空会黯淡很多。然而有两件事改变了我对李白的印象。一件说来可笑,就是关于“铁棒磨成针”的故事。这个故事其实很小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印象也不能说不深,但是一直只是作为一个劝学典故来听,从来没有和那个大诗人李白联系起来。一次,很偶然地想到这个故事,忽然明白,原来诗仙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根本就是从土里长出来的。这个偶然的顿悟解开了我心中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李白留下的诗篇少于杜甫?杜甫一生留下了1400
首诗,老杜可是号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啊。而李白只留下900多首,按照杜甫的说法,只不过喝了不到十顿而已。李白在当时就名闻天下,他的诗散失的可能性不大。那些流传的名篇,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也是字字心血啊。另一件事就是几年前读到了李白早年的一篇文章《与韩荆州书》,不妨引用一段如下: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这样的文字,说他溜须拍马一点都不过分,但是读着读着我心里却无比沉重。这还是那个风流倜傥的李太白吗?我彷佛看见了一个当代的大学毕业生,拿着求职信,诚惶诚恐地递到人事部经理的手上,眼睛的余光还紧张地注意着经理看信时的脸色。在人屋檐下,怎能不低头?为天下所有的读书人掬一把同情的泪!以今天的视角看,李白有没有才华根本用不着那个韩某人来证明。把李白逼到那个角落,不是李白的耻辱,而是那个时代肮脏的标记。这两件事让我心目中的李白从天空落到了地上,不再是那个天外来客,而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人,一个有着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一肚子怨气却只能借酒消愁的书生。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却郁郁不得志,这是何等的失落。只是他天性豪放,从不作局促悲苦之语。读他的诗,虽有忧伤,却绝不凄凉;虽有无奈,却绝不落魄。有的只是充沛的生命力,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天生我才必有用”,是他的信念。他曾经梦想大展鸿图:“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平明空啸吒,思欲解世纷”。他曾经梦想着当一个侠客:“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他曾经梦想着当一个将军:“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然而所有的梦想都只是梦想而已。他只能在歌与酒的伴随下终其一生,“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他确实以“饮者”这样荒唐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他的大名。有几次,命运似乎向他敞开了大门,他欣喜若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但是很快,他又被赶了出来。在这里,我不想深究在李白的人生挫折中他本人应该负有多大的责任,我只想说,偌大的一个国家,不应该容不下一个天才。还是杜甫,这个李白最知心的朋友,给了李白最贴切的总结:“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诗仙”李白(上):仙人仙气上古的人们有种今人看来很怪诞的做法:他们总能给自己找出一个很神奇的妈,却总也搞不清自己的爹一一这可能就是母系社会的遗存记忆吧?例如黄帝,据说他妈“附宝”到了野外,“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又如夏代的祖先“修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慧改”,才生下了治水的大禹;又如商代的祖先“简狄”,洗澡时“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这才有了殷契;又如周代的祖先“姜原”,因为在外“见巨人迹……践之而身动如孕者”,于是生下了周弃(后稷)……但是,虽然古书上说得神乎其神,今人却是疑之又疑,总之,摇头的比点头的多。关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出生,也有一个类似的传说。据唐人李阳冰《草堂集序》载:李白岀生的那天夜里,他母亲梦见太白星(即金星)附身,之后生下的这个婴儿,便起名李白,字太白(701-762年。其生平事迹见于《旧唐书•文苑传下》、《新唐书•文艺传中》、《唐诗纪事》卷18、《唐才子传》卷2以及唐宋人所作的若干序、墓志铭等)。关于这个传说,人们却似乎相信的居多:当年作为前辈的贺知章一见李白及其诗《蜀道难》,便惊呼:“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唐摭言》卷7),杜甫说:“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唐人皮日休说:“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七爱诗•李翰林》),宋人欧阳修说:“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太白戏圣俞》),明人李东阳说:“醉别蓬莱定几年,被人呼是谪神仙。人间未有飞腾地,老去骑鲸却上天”(《李太白》),清人尤侗说:“酒星不在天,谪向人间住……却入广寒宫,醉倒珊瑚树”(《五君咏五首之一》)。可见李白的“仙气”倒是举世公认的。综观李白的一生,关于“仙气”的传说实在太多了。例如他出生在哪儿,他同时代前后的人们似乎从未搞明白过,难怪明人胡应麟说:“古今诗人出处,未有如太白之难定者”(《少室山房笔丛》卷9)。经过后人的不断考证,才基本认定他出生于中亚细亚的碎叶城(今哈萨克斯坦托克城附近,当时属唐安西都护府)。又如他的成才,有人说李白小时候看到有位老妇人准备将铁杵磨成针,这才用功学习,勤奋出人才(见《方舆胜览》卷53),但也有人说是因他小时候梦见自己的笔头生出一朵奇花,从此文彩焕然
(这就是“梦笔生花”的由来,见《开元天宝遗事》卷下)。至于他的行为,更是仿如不食人间烟火。相传他曾在唐玄宗面前喝醉了酒,非要“龙巾拭吐,御手调羹,(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合壁事类》),这才肯下笔做诗,实在神气得很。又相传有次唐玄宗泛舟白莲池,召李白同欢,可是他喝醉了酒,“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结果宠臣高力士只好给李白当拐杖,扶着他上了船(见《能改斋漫录》卷5)。甚至连李白的死都充满了浪漫色彩,据说他坐船途经采石(今安徽当涂),醉酒捉月,结果失足落水,不幸淹死(见《侯鳍录》卷6、《容斋随笔》卷3)一一从此,后人在此留下了大量怀悼的诗文。有人还写了一首打油诗:“采石江边一抓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见《蓬轩别记》)。诗虽打油,但足见后人对这位“诗仙”的推崇之“诗仙”李白(中):诗情诗意不管李白“醉酒捉月”而死的传说是真是假,他的确与皎洁的月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诗中,阴晴圆缺的月儿似乎显得风情万般。月儿是孩童的梦想:“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蛉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古朗月行》);月儿是对斟的伙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之一);月儿是历史的见证:“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洲”(《金陵》三首之二),“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月儿是美丽的象征:“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星月。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越女词》五首其一)。月儿更是他诗中最美的衬托物。“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衬托出蜀道的冷清;“郝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之十四),反衬出热烈的场景;“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夜泊牛渚怀古》),捎带出思古之幽情;“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炎!)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泳水荡漾清猿啼”(《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哄托出一片缥缈的梦境……除了月色之外,李白的诗还有许多涉及到酒。有时,酒是欢快的笑声:“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之十二);有时,酒是沧桑的感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有时,酒是真诚友谊的物证:“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有时,酒是深深哀思的寄托:“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即贺知章)。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对酒忆贺监》);有时,酒是平生寂寥的慰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三首其三);有时,酒是压抑的豪情的解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相比之下,李白诗中的花要显得热闹些。虽然他也曾发出“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古风》之十二)的感叹,但总的说来,他还是喜欢将花与美人扯在一起。据唐人李濬《松窗杂录》载:开元年间,宫中牡丹花开,唐玄宗与杨贵妃月夜赏花,召李白作诗。李白献上著名的《清平调词》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晓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红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这三首诗,在梨园弟子的伴奏下,由著名歌手李龟年唱出,更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一时间,名花与玉貌争媚,清乐伴仙词共唱,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文坛佳话。“诗仙”李白(下):说是说非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刘枣强碑文》中写道:“吾唐来有业是者,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这的确是深知李白之言。因为在李白的诗中,其夸张、想象、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常令人有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白发三
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之十五),描绘出无尽的烦恼;“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倾诉着深厚的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表达了对朋友的情意;“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则寄托了对屈原深深的敬意。在他的诗里,有波澜壮阔的钱塘江潮:“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天喷雪来”(《横江词》六首其四);有飞珠溅玉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有崎岖蜿蜒的川北山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剑阁峥蝶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有汹涌澎湃的黄河波涛:“西岳峥蝶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有大雪纷飞的北国:“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甚至还有雷霆电闪的天庭:“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匍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梁甫吟》);有腾云驾雾的仙子:“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难怪大诗人杜甫会写下“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的诗句,难怪另一个大诗人白居易会由衷地感叹道:“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与元九书》)自然也有不同的意见。宋人赵次公说:“而白之诗多在于风月草木之间、神仙虚无之说,亦何补于教化哉?”(《草堂记略》)摆出腐儒的臭脸将李白训了一顿。宋人王安石也说:“太白词语迅快,无疏脱处,然其识污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见《冷斋夜话》卷5),更是用尖刻的语气将李白贬得一无是处。然而也有人站出来为李白抱不平。宋人陈藻《读李翰林诗》说:“杜陵尊酒罕相逢,举世谁堪入此公?莫怪篇篇吟妇女,别无人物与形容。”用意是好的,可惜没说到点子上。还是唐代韩愈的见解最精辟:“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眦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至于李白在诗歌形式上取得的成就,后人的观点倒比较一致。清人叶燮《原诗》说:“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清人沈德潜《说诗碎语》卷上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只眼前景,口头语,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9说:“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都充分地肯定了这一点。现在较理想的读本为清人王琦笺注的《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9月版)、瞿蜕园、朱金城校注的《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较好的选本为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的《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3版)和刘开扬等选注的《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仙人仙诗仙气李白,一个简单的名字,不过十二画,却惊艳了千年。在十几年的教科书中,我读到太多他的诗。律诗绝句,乐府古体。我很庆幸,在从小到大的教科书里,对古今中外伟大的文人们,有了初步的认识,包括最伟大的李白。但是,我恐怕从未想过真正去认识他,直到王菲致敬邓丽君的《清平调》。这首《清平调》将李白的三首清平调合为一首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诗写杨贵妃,当真是美艳非凡人。有人讲,这组诗是李白为讨贵妃欢心而作的谄媚诗。但我想,能让唐明皇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杨玉环,是值得李白这首诗的。唐,一个字不知包揽了多少璀璨。李白这一股仙气,本已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搭配上最能表达人类情感的文学体裁,于是半个盛唐都被这仙气弥漫。旁的人但凡沾染一点点这仙气,就已经是灵气往脑袋外面溢了。从贺知章称呼李白为“谪仙人”之后,仙字就伴随了李白一生。虽然一生在庙堂与江湖里回转,但精神上,他始终是超脱于世间的。他像智者一样看世人,思维却如同孩童般天真。而酒则是李白的另一个代名词。请听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有了酒,一切变得富有诗意,即便孤身一人,也能“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除了酒,当然还有朋友。有他的伯乐贺知章,有他的后辈杜甫,还有岑勋(岑夫子)、元丹丘(丹丘生)、汪伦……个人最爱他一首《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晓日),沽酒与何人。纪叟是宣城一酿酒师傅,李白居住在宣城时因酒结交,纪叟去世后,李白作此诗。诗歌很简单,意思也很明了,但是却直入人心。李白是书生,但从来不是文弱。剑和酒对他来说同样重要,有酒无剑不成仙。《侠客行》里,他希望能效仿先秦侠客一样“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四十二岁时,他“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五十六岁,仍然能“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六十二岁,天才世俗的生命即将结束,尽管他精神的生命还将延续千万年,但这毕竟与他本人的关系不那么大了,他离开蜀地时,曾以大鹏自比,现在,大鹏已经要停止飞翔了。于是他作《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关于天才的逝去,据传,醉时见月沉湖,伸手捞月,溺水而亡。有酒有月,足矣。越写,了解得越多,就越发现李白的魅力。他是绝世的天才,世上再无李白。有的诗歌,别人有一两篇,就足以笑傲诗坛。但是李白,想要找到他写得不好的,很难,比蜀道还难。诗人的气质,在他这里,成了极致。依然是求关注,求收藏,求分享。但恐怕以我微弱的笔力,恐怕难以描述李白亿分之一,因为仙气从来不可捉摸。本来应该明天再发,看到的人会更多,但是忍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