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目的:1、理解李诗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技法。2、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重点:艺术夸张与神奇的想象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笫一课时一、导入二、解题1、简析内容:《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IH题,内容多以山川Z险言蜀道Z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细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乂写了人牛旅程的艰难,并寄了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髙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押阖,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岀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三、阅读课文1、自由诵读;2、提名朗读;3、齐读。注意“-其险也/如此”等句的句读及-•些字音。四、疏通字词五、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1.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口中的题眼是什么?明确:难。思考:题口即讲攀登甜道之艰难,即是说樹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容?明确:上有六龙回FI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明确:前写开辟Z难,后写安居Z难。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來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二、分析主旨1、回顾上节课内容,将上节课板书内容继续板书下来。2、分析主旨思考:练习三(4)o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重创诗歌的艺术天地》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另外,还冇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木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其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
人的预言后來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乂有段子章反叛等。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主义Z作,但述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人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朗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白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口己的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岀批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三、赏析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主要有: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口;2、侧面映衬:黄鹤;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4、烘托:鸟声悲凄。5、想象……小结:诗人正是这样以变换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四、齐读课文五、布置作业附诗意解读:1•“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Z难,难于上青天”统摄全诗,“噫吁戏”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了,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悄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战”,皆可有延长音。“蜀道Z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1.“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來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口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从”四句说秦蜀两地氏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曹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血,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犬动地的大事。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E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牛•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Z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示四旬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3.“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嵯岩不可攀。见悲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乂闻子规啼後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一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冇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咅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
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1.“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陋,碌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來哉。”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川“具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川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Z意。6•“剑阁峥蝶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读第一旬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旬应该得顿挫冇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细之门户,形势乂如此险要,自然易牛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7.“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屮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8.“蜀道2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冇余音,以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