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优质(yōuzhì)课件资料第一页,共47页。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yuèguāng)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寻李白》第二页,共47页。
李白的生平(shēngpíng)经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但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但有人考证说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境内),又有人传说他与唐皇室属于同一世系,但这些都未得到确凿证实。李白五岁时随父迁居(qiānj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第三页,共47页。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gānyè)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济天下”“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第四页,共47页。
唐代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入世思想。但他不愿走科举入仕的道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幻想着能“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人生中当然要不断遭致失败。这使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但由于他始终向往着这样的理想,他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huòdá)、昂扬的精神风貌。第五页,共47页。
天宝初年,由人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这是李白一生最得意的时期。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赐金放还,排挤出京。此后(cǐhòu),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第六页,共47页。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zhōngtú)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第七页,共47页。
李白个性特点李白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成就是唐诗的颠峰,但也有人说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李白非凡(fēifán)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第八页,共47页。
李白的诗歌(shīgē)艺术风格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浪漫主义,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豪放的语言、瑰丽神奇(shénqí)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诗风豪放飘逸。有杜甫诗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赵翼诗评“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啄句,亦不劳于镂心刻骨,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第九页,共47页。
《蜀道难》——古乐府(yuèfǔ)旧题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jiǎnchēng)为乐府。后代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但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第十页,共47页。
《蜀道难》:古乐府曲名,古代诗人常用来描写蜀地道路的艰难。李白这首诗虽托题古调,但诗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是创新的,是对传统题材的再发挥。全诗写出奇险壮丽的景象,将历史、现实、神话交织在一起,纵横捭阖,句式也随着感情的变化参差,充满极浓厚的浪漫主义(làngmànzhǔyì)色彩。通篇紧扣一个“难”字,瑰丽而又神奇。第十一页,共47页。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ɡōnɡlǐ),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第十二页,共47页。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miányán)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第十三页,共47页。
古栈道(zhàndào)遗址栈道为无路可通之处,人工凿壁插以木枋,上铺木板而成的古代悬空通道。远望仿佛悬空小阁,故称栈阁。充分反映了古蜀道之险绝艰难与古人(gǔrén)坚韧顽强的毅力。第十四页,共47页。
太白(tàibái)鸟道第十五页,共47页。
古栈道(zhàndào)1第十六页,共47页。
古栈道(zhàndào)2天梯(tiāntī)石栈相钩连第十七页,共47页。
古栈道(zhàndào)3第十八页,共47页。
第十九页,共47页。
噫吁( )鱼凫( )石栈( )猿猱( )巉岩()飞湍( )喧豗()扪参( )膺( )峥嵘(zhēnɡrónɡ)( )万壑( )砯崖( )崔嵬( )吮血( )咨嗟()yīxūfúzhànnáochánhuīménshēnpīngwéishǔnzīyīngtuānhèzhēngróng一听听录音(lùyīn),给下面红色字注音。第二十页,共47页。
二读对照课文注解大声自读全文,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想办法解决(jiějué)。初步感知课文的思路。第二十一页,共47页。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shǔdào)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啊,何等(héděng)险峻,何等(héděng)高兀!攀登蜀道之艰难,难于上青天。危:高蚕丛和鱼凫这两个蜀国的先王,他们建国的年代(niándài)是多么遥远。从那以来四万八千年,蜀国与秦地一直隔绝不通。太白山挡住了入蜀之路,只有鸟儿才能从这里飞到峨嵋山。直到蜀王的五位壮士,为迎娶秦王之女,力拔大蛇,导致山崩地裂,山分五岭,才能够修建栈道,使秦蜀相通。尔来:从那时以来第二十二页,共47页。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pānyuán)。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上有挡回驾龙日神的入云高峰(gāofēng),下有湍急回旋的河流。高飞的仙鹤都无法(wúfǎ)飞越,善攀援的猿猴都一筹莫展。青泥岭盘旋曲折,走一百步就要盘九道弯。走到高处,伸手可触星辰,仰头望天,使人屏住呼吸,行人只有坐下抚胸长叹。逆折:回旋,倒流尚:尚且萦:饶着扪:摸膺:胸第二十三页,共47页。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xiónɡfēi)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请问这西游蜀地的人们,你们何时回转呢?这可怕的道路(dàolù),险峻的山岩实在是难以攀登。只见(zhījiàn)那鸟儿栖息在古树上悲号,雌雄相随在林间飞绕。又听见杜鹃鸟在惨淡的月夜里哀啼,声音在山谷中回荡,令人哀愁。蜀道之艰难,真比登天还难,不要说去攀登,听人如上所说,也会使人红颜变色。巉岩:险峻的山岩凋:使---凋谢使动用法第二十四页,共47页。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juébì)。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连绵山峰离天不到一尺(yīchǐ),峭壁上倒挂着干枯的松树。飞流而下的瀑布和山间的激流,争相喧嚣;水流冲击山崖(shānyá),山石被冲得在水中转动,万千山谷中如雷鸣般震响。蜀道这般艰险,这远方游人为何要来这里呢?去:距离盈:满转:使---滚动,使动用法第二十五页,共47页。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yīfūdāngguān),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剑阁关高峻(gāojùn)险恶,一人把守,万人难过。守关之人若不亲信可靠(kěkào),就会如豺狼一样,酿成灾祸。早晨经过这里,要躲避猛虎,晚上要躲避长蛇。他们磨牙吸血,杀人如麻。成都虽说是繁华享乐之地,不如早早回家。蜀道之艰难,真是比登天还难!回身西望蜀地,禁不住无奈长叹!匪:通“非”第二十六页,共47页。
指出(zhǐchū)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危乎高哉危如累卵正襟危坐(zhèngjīnwēizuò)上屋骑危高危险正,端正(duānzhèng)屋脊危第二十七页,共47页。
去门十里以为(yǐwéi)界阳虎去齐走赵除残去秽连峰去天不盈尺距,距离(jùlí)离开除掉,去掉距,距离(jùlí)指出划线(huáxiàn)字的意义和用法去第二十八页,共47页。
1、猿猱欲度愁攀援2、使人听此凋朱颜(zhūyán)3、砯崖转石万壑雷4、侧身西望长咨嗟为---发愁(fāchóu),为动用法使---凋谢,使动用法使---滚动,使动用法向西,名作状指出划线(huáxiàn)字的意义和用法第二十九页,共47页。
思考问题作者写出了蜀道的哪些特征(tèzhēng),运用了什么手法?再读第三十页,共47页。
“蜀道(shǔdào)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贯穿全文。1、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①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láilì)?不与秦塞通人烟鸟道地崩山摧壮士死②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点染神话(shénhuà)色彩,引人入胜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诗人怎样表现蜀道之“难”?第三十一页,共47页。
2、从山势(shānshì)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3、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shǔdào)的雄奇险峻?六龙回日(神话(shénhuà))群山挡日万仞深渊,急浪回旋上下对举虚实结合黄鹤不得过猿猱愁攀援反衬、夸张青泥岭山路九曲,行旅艰难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细节描写第三十二页,共47页。
4、从环境(huánjìng)的气氛烘托蜀道之难。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huánjìng)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5、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kuāshì)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第三十三页,共47页。
6、从现实的角度(jiǎodù)写蜀道之难。剑阁一夫当关(yīfūdāngguān),万夫莫开所守化为狼与豺杀人如麻这一段包括(bāokuò)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张载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第三十四页,共47页。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shǔdào)的雄奇险峻的?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bùkěyúyuè)之险阻。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línlíjìnzhì)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第三十五页,共47页。
“蜀道难”这样(zhèyàng)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shānshuǐ),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第三十六页,共47页。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出现(chūxiàn)了三次,有什么作用?含义:蜀道(shǔdào)艰难,比上青天还难作用(zuòyòng):反复出现,一唱三叹,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读者的心弦。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奠定全文主题,确立全文雄放的感情基调。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升华、拓展主题,给人强烈的感叹。第三十七页,共47页。
结尾(jiéwěi):主旨句三见开篇(kāipiān):主旨句一见一叹高(难行)蜀道(shǔdào)来历蜀道高峻二叹险(可畏)景物凄清山水险恶以“何时还”起主旨句二见三叹战祸之烈(申戒)剑阁险要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照应第三十八页,共47页。
2.“连峰(liánfēnɡ)去天不盈尺……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jiēzhe)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第三十九页,共47页。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rúcǐ)动人?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jièyǐ)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第四十页,共47页。
分析诗歌艺术(yìshù)特色一、大胆的夸张(雄伟奇险、强烈深刻)写蜀道难、写山高峻、写激流瀑布、写蜀地历史、写人的惊恐二、奇特的想象(心游万仞、思接千载)写历史传说、写人惊魂未定、写山高阻日(神话故事—六龙回日)、写黄鹤之飞、写连绵高峰三、强烈的感情(赞叹惊异、震撼人心)反复出现的惊叹、磅礴的气势、深刻的感受、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四、变幻的语言(长短不齐、纵横崛崎)全诗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畅达夸张表现蜀道的高山险川;后半部分写剑阁险恶,多用四字句(zìjù),跳荡有力,表现惊恐情绪。第四十一页,共47页。
《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ránhòu)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第四十二页,共47页。
【赏析】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kāitóu)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第四十三页,共47页。
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biānshànɡ),三峰并列,南北相连。“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第四十四页,共47页。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jīnlínɡ)美丽的自然风物(2分);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分)【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huācǎo)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第四十五页,共47页。
2.比喻。(2分)①忧君王(jūnwánɡ)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2分)(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jiānxié)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第四十六页,共47页。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zìxíng)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第四十七页,共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