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加入VIP免费下载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ID:1127466

大小:0 B

页数:13页

时间:2022-06-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课时安排:一节课教学重点:了解李白的思想和诗歌主要特色;体会《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强烈感情色彩。李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杜甫并称“李杜”,在中国古代诗坛上熠熠生辉。先读一首吊李白的诗歌经青山吊李翰林杜荀鹤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  李白墓是在安徽当涂县的清山脚下,所在镇现叫太白镇。晚唐诗人贾岛晚年不远千里拜李白墓,竟然忘归,也死在当涂,葬在李白墓不远处。  诗意:谁说先生已死,先生的精神日益新颖。今夜青山明月下,墓中埋葬的是千古第一诗人。自然白白地销毁了先生的身骨,生前声名不依傍,(死后声名远扬)。有谁能把耒阳杜甫墓移到此处,与先生为邻,让两人共吟。  表达了对李白的怀念和景仰之情。下面我们来谈谈李白。过去有过了解,现在更详细地介绍他的生平、思想和艺术成就。一、李白的生平.. .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中亚碎叶城,家境较殷实。(一)蜀中时期(701-725)  李白的父亲是有学问之人。关于李白名字的由来,有这么一个故事。周岁时抓周,李白抓了一部诗经。父亲很高兴,说以后要成为一名诗人。父亲一定要给儿子取个很好的名字,直到李白七岁时,名字还没有取好。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现在孩子七岁了,父亲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要母子二人对下面两句。母亲想了好一会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李,自家姓,“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于是,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读了不少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学习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而且受到道教思想深刻影响,喜欢击剑任侠。“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居》)“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小时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对后来的诗歌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二)安陆为中心的漫游时期(725-741).. .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洞庭、庐山、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安陆。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所及,几半中国。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不屈己,不干人”“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久在草泽间,诗文名动京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三)长安时期(742-744)  天宝元年,李白进京,谋求仕途。唐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置于金鸾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李阳冰《草堂集序》)任翰林学士,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李白在长安,遇到了秘书监贺知章,当时有名的诗人,太子的老师。李白呈上《蜀道难》一诗,贺知章一读,称叹者数次,翘着大拇指对李白说:“先生,您真是天上谪仙人啊“。神仙下凡。解下身上佩戴的金龟换酒请他。贺知章是文坛元老,他这一称赞,蜀道难诗和”谪仙名号就遍布天下。  唐玄宗是尊重有才之人,但玄宗身边的人却嫉贤妒能。当时,政权把持在一些奸佞小人之手,高力士等人极力诽谤排挤他。李白那种性格,怎能跟这些人同流合污?“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请辞,皇帝赐金放还。到长安不到两年就离开了,继续他的漫游生涯。..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逢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一种洒脱,也是一种无耐。(四)东鲁漫游时期(744-755)  李白是非常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的。李白离开家乡第一次漫游时曾带了三十万金,不到一年就因接济别人而散尽了。他跟杜甫,性格不同,诗风也不一样,但一点也不影响两人之间的友情。杜甫在去长安考进士的途中,走到洛阳,遇到了李白,便放弃了原来的计划,跟着李白在现在的河南、山东一带漫游“醉眼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漫游的生活给李白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后来又遇到了高适,三人一同漫游。还有一个较魏万的年青诗人,为了能见到李白,沿着李白漫游的路线追踪了几千里,类似于今天的追星族,但我觉得比今天的追星族高明多了。李白很感动,把自己的作品都交给了他,请他为自己编成文集。  天宝末年(天宝十二年),李白到了安徽宣州一带。这时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心情也很悲愤,但始终没有丧失他的乐观和自信,也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五)安史之乱时期(755-762).. .  加入李璘幕府。永王李璘是唐玄宗的十六子。集结军队名义上是北上抗敌,实际上想与肃宗争帝。李白不清楚。李璘事败后,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后遇赦东还。上元二年(761),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次年,宝应元年,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初葬采石矶,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二、李白诗歌的思想与艺术李白的词作体裁以七古、七绝见长。唐人所编的李白集子,现在没有流传下来。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是迄今为止李白集注释中最详备的本子。关于研究李白的著作:王运熙等著《李白研究》等。(一)主要思想  李白的思想非常复杂。但最突出的表现为庄骚结合。龚自珍:“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一生好入名山游”,达到了“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喜欢击剑任侠,受道家思想影响。他又忧国忧民,有远大的抱负,希望能建功立业,但又不断受挫。所以,有时积极入世,有时又忘情于世。可想而知,李白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李白可以说是庄子和屈原的有机结合体。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1、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  《古风》59首是其代表作品。.. .其中第一首开宗明义,以继承《诗经》“风雅”的传统自任,  鲜明地显示了关心现实的创作精神。安史乱起,他参与李璘幕府,企图杀敌报国,收复两京,“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其十一)。这种热烈的爱国感情至老不衰。在《临终歌》中,他对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感到非常遗憾,把自己经作“中天摧折”的大鹏鸟2、描绘、歌颂名山大川《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名句。3、表现友情《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送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4、对贫民百姓的关怀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韩信当年不得志时,洗衣的老婆婆给他饭吃,后来,他发达后,送千金给婆婆报答她。  对统治者是如此的桀骜不驯,对一个乡下婆婆却如此的恭敬,可见他人格的伟大。5、怀才不遇的苦闷与悲愤《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小人当道,自己无法施展抱负,忧国伤时。《将进酒》《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二)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1、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写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写行途艰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桃花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 .2、想象丰富、奇特,感情自由奔放  《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以传说、历史故事写蜀地的艰险和蜀道的艰难。“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远别离》也是通过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三、《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赏析(一)写作背景  这是天宝末年(753),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 李云:又名华,是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著有《含元殿赋》,此外还写有《鲁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时称“四绝碑”。据记载,李云为官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李白与这位族叔性情相近。.. .  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大转变的前夕,此后不久,在公元755年,便爆发了安史之乱。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在酝酿加剧,已经到了总崩溃的前夜,这时的李白也经过了长安放逐,皇帝的赐金也已用完。他苦闷、悲愤,遇到和自己性情相近的族叔,不免就有了一番宣泄。赏析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抛开我走了的是昨日之日,那昨日之日是留不住了,扰乱我心的是今日之日,今日之日有多少的烦忧呵。  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是一首七言诗,显然这两句不是七言,不符合格律要求,这又说明了什么?  这两句是感叹时光的流逝和胸中的烦闷。这是一首饯别诗,饯别诗的开头这样写,的确是不多见的。李白积在心中的烦忧太多了。他憋不住,于是借这个机会一吐为快。我们仔细琢磨,“昨日”“今日”的意象中,实则是“昨日之我”和“今日之我”,意象虽为二,所指之人则是一。陶渊明诗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陶诗感情比较深沉,语气比较和缓,李白这两句则感情激烈,语气比较急迫,话是冲口而出,连格律也顾不得了。这首诗本来是七言,但是一开头是两句散文化的句子,这是因为李白的感情很强烈,所以诗是冲口而出的,就顾不得什么格律了。  “长风”.. .两句借景抒情,突转:面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  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李白之所以是李白,正是有这种胸襟,有这种豪迈“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写建安文学与小谢诗的艺术风格,逸兴泉涌,壮思云飞,有上青天揽月之势。从共同的志趣、理想和抱负写二人友谊之深。当然,缅怀古人,也正是抒发自己的抱负,对谢朓的赞美,也正是对李云和自己作品的肯定。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抽刀”两句比喻奇特而富于独创性,同时又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这句表达了诗人何种心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极易产生联想,故自然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具有“兴”.. .的意味,读来自然天成。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既有对过去总结,又有为自己设计未来的意思。诗人回首“昨日”,痛感人生的“不称意”;放眼“今日”,烦忧不堪,不平满目;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期望选择“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有人说,这里表现了李白的消极情绪,你认为呢?李白会过一种隐逸的生活吗?  是一种理想抱负得不到实现的愤激无奈语。有消极之意,但这并不是他的本意,他晚年仍然请缨杀敌,可见他积极入世的态度和高昂的爱国热情。我们所听到的并非颓唐绝望的哀吟,而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心灵对黑暗社会所发出的强烈抗议和愤怒控诉。  (三)思想和艺术分析从思想性方面来看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整首诗以愁字贯穿。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  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从艺术性方面来看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跌宕起伏,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思考题:  概述本诗的结构特点级诗人心里变化的历程。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结构具有意识流特点,根据情绪而流动显得较奇特。起落无迹,断续无端。但其心理变化的历程又有迹可寻。“忧愤—酣畅—自信—悲概”一开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满。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避现实,表现出无比愤慨的心境。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拓展阅读: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