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授课日期课时数2授课班级教学目标认识李白淡泊富贵、傲世圣贤的积极思想,感受李白的自由精神和伟大的人格,了解其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的情怀,理解其貌似积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诗人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李白志趣的关键词和句子加以分析、揣摩,并通过对重点诗句的鉴赏,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工具板书及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顾复习复习《将进酒》,找学生背诵,了解学生对于上一节课的掌握程度。二导入新课《将进酒》诗文的讲解,我们了解到:诗人满怀壮志想兴邦济世时,唐玄宗却不思进取,贪图享乐,与杨贵妃花天酒地。在天宝三载时(744年),诗人离开长安,开始了云游的生活。《将进酒》写于天宝十一载,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写于天宝十二载。三学习新课1.作者简介请同学简单回答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自称为酒中仙。浪漫主义诗人。2.听朗诵,自行矫正字音3.题目讲解《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宣州近安徽宣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笔: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徽州,现安徽歙县)、宣纸(现安徽省泾县,泾县古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端砚(现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和歙砚(现安徽歙县)。谢脁楼,又名北楼或谢公楼。相传为南朝齐诗人谢朓任宣州太守时所建,唐时重建,改名为叠嶂楼。谢脁楼历来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四大名楼。太守: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理地方郡一级的行政区之地方行政官。饯别:以酒食送行。校(jiào)书:官名,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学家,任秘书省校书郎,负责校对图书。李白称他为叔,但并非族亲关系。4.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不久。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大约是在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5.齐读及逐句翻译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恼忧愁。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秀丽。我们都满怀豪情逸致,飞跃的神思像要飞到天上,想要去摘取青天上那皎洁的明月。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好啊。第二课时6.赏析这是一首饯别抒怀诗。在诗中,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1)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开篇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直抒郁结。•弃,写出昨日的冷酷无情;留,写出对往昔时光的不舍。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对着辽阔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
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一个“酣”字摒弃了哀怨的消极情绪,凭添了几分豁达与豪放。(3)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当时皇室著述和藏书处东观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4)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意兴: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飞动健举的形象却隐寓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高楼壮景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当他从幻想中回到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比喻,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极易产生联想,故自然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具有“兴”的意味,读来自然天成。•“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6)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像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并非颓唐绝望的哀吟,而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心灵对黑暗社会所发出的强烈抗议和愤怒控诉(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品鉴
(1)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明确:愁苦、烦闷。从“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中可以看出来(2)诗人为什么会烦、会忧、会愁?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游宣城时所作。诗人从自己被放还山的遭遇中,看到了唐王朝政治日趋腐败,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而心情苦闷。这首诗就抒发了这种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之情。(3)“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中用了三个“愁”字是否重复?有何作用?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相呼应(结构上),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内容上)。(4)最后两句可以看出李白长期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针对这种逃避现实的做法,谈谈你的看法。我认为(明确观点)逃避现实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充分理由)。(5)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四.练习反馈课后习题给下列句子划分诵读停顿节奏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2.李白好用夸张手法,这同他的浪漫气质和狂放性格有关。请从文中举一例子。五.全课总结六.布置作业课堂练习与小结名为饯别诗,而离情别绪却并非重点。只因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抱负不能实现,于是发出了深沉的喟叹。全诗感情沉郁,狂放不羁,是太白诗中很有特色的诗篇。课外作业抄写两遍并背诵全诗教学后记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与鉴赏,学生初步体会到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的情怀,理解其貌似积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