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兵车行教案9(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自读导言1、反复吟诵,透过诗中揭露统治者饌武政策带给人民灾难的描述,认识杜甫诗歌的人民性。2、欣赏、评价,从本诗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加以艺术概括,描写广阔的历史生活画面的写法,体会杜甫诗歌运用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3、初步了解唐代杂言古体诗的特点。4、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解说:教材编写者把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之一,而欣赏、评价文学作品又必须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入手,再加上本诗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统一的佳作,故提出前三点要求。至于熟读背诵,这是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明确作出规定的,同时也是屮学生文化积淀的需要。)口读程序1、初读。一要做到读得対,即不错读,不读破句;二要能够初步整体感知诗意。(1)利用工具书,读准不太常见的字(如“辎”、“啾”等)、多咅字(如“干云霑”的“干”、“生男恶”的“恶”等)和押韵的字(如第一节的“萧”、“腰”、“桥”、“霄”等)。(2)用斜线为诗句划分节奏(如第一节:车/耕轿,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3)轻声读一遍,整体感知全诗。(解说:这一步是学习本诗的“奠基工稈”。惟有读准了,对作品有了初步的整体把握,才能进一步建造学习该作品的“高塔”。这是诗文阅读的一般规律。读准押韵的字和划分节奏,又是根据诗歌鉴赏的特点设计的,它会有利于阅读的展开。)2、想读。在朗读中张开想象的翅膀,欣赏诗歌的优美意境,并丰富诗歌所创造的情境。读一两遍后,能创造性地用现代汉语将全诗译成散文。(解说:这是一首叙事诗,场面描写真切而生动,人物诉说哀怨而悲愤,容易激发读者的形象思维。欣赏时调动想彖,再现并丰富其情境,这样既能进入鉴赏的境界,乂能培养思维能力。译文(或是改写)使得这一步更落到实处,也使得整个阅读过程落到实处。这一步关键在一“想”字,以“想”助读。)3、品读。就是对全诗的赏析、体味,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岀诗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要做到读出美感,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來。以下几个品读点可供参考:(1)三节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其表达方式有何不同?(2)《唐宋诗醇》赞美第一节文字说:“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至,不可逼视。”诗屮哪些内容可印证这一评赞?
(3)倘将第一节诗改为:“车轿繍,马萧萧,兵车云集咸阳桥。耶娘妻子走相送,行人弓箭各在腰。……”这样改好不好?(4)有人说把第一节诗中“尘埃”和“牵衣”二句删去,语言更简洁些。你是否赞成这一说法?(5)笫二三节诗运用让当事人自己现身说法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7)“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两句和白居易《卖炭翁》中“心忧炭贱愿天寒”句一样,写出了反常心态,这样写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8)诗人采用了杂言乐府的形式、民歌的句法,这种形式与内容是怎样和谐地统一的?(解说:“品读”是一种“铺展”的艺术,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再表达的艺术。诗文中凡刚与柔、实与虚、正与侧、疏与密、多与少、深与浅、分与合、美与丑……一切有韵味的地方,无不在品析的视野之内。有一定深度的赏析与品味,能使作品精美的手法、丰美的意蕴等,都显现于你的面前。所以,通过品读,才能进入鉴赏的髙境界,真正知其“美”。这一步要发挥品读主体一一学生的主动性,用自己的眼光去看,用自己的心去体味,而不能用别人的思想,也包括老师的思想來代替自己的思想。教师要开放学生思维,让“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4、诵读。要读得熟,“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要让文化精品融入自身的文化血液中。(解说:本诗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背诵篇H,又是名家名作。背诵是学习的主要FI标之一,也是鉴赏的深入。教学中要“趁热打铁”,快速背诵,即时交流和巩固。)5、联读。或称“扩读”,即将杜甫的其他作品,如《丽人行》等找來与《兵车行》合在一起比较着读。(解说:这样读,是课文阅读鉴赏的扩展和深化,能更进一步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杜诗的鉴赏、评价的水平。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探究式的学习。)自读点拨1、背景资料据《通鉴》记载,开元二十五年(737),唐朝首开边衅,与吐蕃开战于今青海省青海湖西,从此兵连祸结,十几年不得停息。天宝八年(749),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攻石堡城,士卒死者数万;天宝九年,关西游奕使王难得乂攻吐蕃。同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结怨南诏(当时的国名,在今云南一带),南诏反。天宝十年(751),鲜于仲通讨南诏,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宰相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并进一步在长安、洛阳以及河南、河北大肆征兵,以伐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病,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兵车行》就是以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的。2、“歌行”诠释古体诗的一种,属斥府诗一类。专指题名为“歌”和''行”的诗歌,如《大风歌》、《燕歌行》。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故合称“歌行”。一般为五言、七言或杂言体,形式比较自由,不求对仗,音节、韵律也无固定格式。“行”是乐曲的意思。《兵
车行》是杜甫摆脱旧题,独自创作的即事名篇的乐府诗。3、内容简析全诗共三节。第一节写大军急急出发,家人痛哭送别的悲惨情景,为下两节提供了背景。这节文字描写生动,画面性极强:征人被迫大步流星地向前走着,老弱的父母妻子拉着征人的衣服踉踉跄跄地在旁边一路小跑,咸阳桥边笼罩着一片烟尘,行者与送行者的哭声直上云霄。第二节写一个士兵向过路者历述近年来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点行频”三字反映出蕴藏征人心中的痛苦与不满。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两句,则把人民的无谓牺牲和统治者贪求无厌的野心联系起来,进行了愤怒的血泪的揭发和控诉,有力地突岀了诗的主题。第三节是讲话的士兵对这种不义战争的议论,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残酷的压迫、剥削,表现了内心的痛苦和强烈的怨恨之情。综观全诗,作品描写了唐朝政府强迫劳动人氏的子弟去参加不义战争的情景。通过大军11!发吋这裂人肺腑的生离死别的场面和人物对话,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统治着发动这种劳民伤财的罪恶战争的严厉谴责和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深重灾难的无比同情。4、艺术特色(1)渲染造势,凸现形象。例如第一节描写场面,从所见所闻两个方面,突出了车响马鸣,哭声震天,尘埃蔽空,十分凄惨。“尘埃不见咸阳桥”,既点明军队出发的地点,又写11511!征人与送行人之众多,以“不见”写“见”,形彖更为鲜明。而且,“尘埃不见”与下边的“哭声直上”,一见一闻,密迩相连,也造成一种有力的声势与沉重的气氛。诗人还用“尘埃”句来烘托“耶娘”句,用“牵衣”句来丰富“哭声”句,这样无疑使形象更突出,感染力也更强。又如全诗始写人哭,终写鬼哭,极力渲染了浓郁的悲惨气氛,从而更加强了悲愤感情的表达。(2)融情于景,人物代言。这是杜甫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所写的叙事诗的一个共同特点。本诗第一节看似客观地再现了诗人目击的送别征人的悲惨一幕,实际上作者一腔的愤怒和悲悯之情已渗透其屮。诗的二三两节记叙征人的答话,代人民发言,揭露玄宗开边战争的罪恶,这样让当事人自己现身说法,其效果真实而又感人。(3)杂言形式,民歌句法。全诗句子长短不齐,句式变化多样,又用了许多虚词,从而使全诗的语言既流利畅快,又有一种汹涌激荡的气势。诗人还学习了乐府民歌中的-些修辞方法,如反复叠用、多处釆用顶针格等,从而使作品既有作家“沉郁顿挫”的风格,乂有明显的民歌韵味。5、难句解疑(1)"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根据唐朝的兵役法,男子二十三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退役。可实际的情况是,十五岁的孩子还未裹头,就被拉到
前线去了。他们一会儿被调到北方,一会儿被调到西方,直到头发全白了还不能退伍。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事实啊!汉代无名氏在诗中有“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句,杜甫这里化用其语。(2)“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敢”是“岂敢”的意思。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屮有“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句,与此相同。(3)“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古代是重男轻女的,早从《诗经》开始就把生男孩叫“弄璋之喜”,生女孩叫“弄瓦之喜”。但也有两种情况使人们一时间特别地喜欢生女孩来了:一个是因为有的女孩后来当了擅宠的皇后,作威作福,如白居易因杨贵妃的事情在《长恨歌》中写道:“可怜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另一种情况是因为战争徭役频繁,男人死伤惨重,如秦朝时关于修长城的一首民谣中写道:“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晡。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柱?”北朝民歌中又有所谓“男儿可怜虫,生來怀死忧。尸丧峡谷中,白骨无人收。”杜甫的句子就是从秦朝和北朝的民歌中演化來的,它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灾难给人们心理上造成的变态,突出人们心灵的痛苦。6、译文示例(第一节)咸阳桥畔,军队开拔的时候。出征的人们都带上弓箭,匆匆地走着。他们的爹娘妻子,都在送行;可是谁都不情愿放他们走,有的牵着衣襟,有的拦住道路,有的在跺着脚……哭声连成一片,直冲向半天云里去。许多战车轰轰隆隆地奔驰,马也嘶叫个不停;尘土飞扬,弥漫在天空,连那近在咫尺的咸阳桥都看不清了。(解说:作上面六方面的点拨,意在引领学生诵读、欣赏、评价全诗。所提供的材料,仅可作参考,不应以此来划框定调,牵制学生的思维,僵化学生的思想。)口读思考1、在《兵车行》与《丽人行》联读的基础上,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对两首诗的内容和形式作比较赏析。2、郭沫若曾为成都杜甫草堂题联:“世上疮痍,诗屮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结合这副对联研读杜甫诗作,以“杜诗一一'安史Z乱'前后唐代社会的镜子”为题写一篇鉴评文章。(解说: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当今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此二题设计正有这方面的考虑,同时也考虑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有意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二题可选一题,有兴趣也可都做。)参考答案(仅作提示)1、思想内容方面:共同点一一两诗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都直斥最高统治集团,表达心中的怨愤。不同点一一《丽》诗揭露统治集团荒淫腐朽的生活;《兵》诗揭发统治者麒武政策带给人民的灾难,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艺术形式方面:共同点一一两诗都是叙事诗,都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事实的描述中,都通过渲染造势來凸现形象,都是自命新题的乐府诗,都属于杂言形式,带有民歌韵味。不同点一一《丽》诗重在对人物和场景的描写,〈兵〉诗除了场景描写外还借人物对话叙述议论;〈丽〉诗以
七言为主,而〈兵〉诗句子长短不齐,句式变化多样;〈丽〉诗渲染时用词比较堆砌,墨气太重,而〈兵〉诗语言显得流利畅快,词清句丽。2、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他目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己一生走过的路程,都真实生动地写进了诗里。面对唐玄宗日渐荒淫腐化,统治阶级骄奢淫逸,加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口益突出,诗人深刻而又沉痛地揭露道:“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目睹统治者穷兵麒武,拓边启衅,破坏社会生产,给人民造成极大灾难,诗人以满腔怨愤写道:“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前出塞〉)“边庭流血如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兵车行〉)对于朝廷对军阀安禄山恩宠有加,以致养虎遗患,诗人早有预感:“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后出塞〉)在长达八年之久国人遭受刼难的“安史之乱”中,诗人更是作了最充分的揭露:“三吏”、'‘三别”、〈悲陈陶〉、〈北征〉、〈春望〉等大量的诗篇都是这一历史的真实记录。……综观杜甫诗歌,“诗史”之称、“诗圣”之誉,他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