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知识精讲 山东人民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兵车行知识精讲 山东人民版

ID:1127692

大小:0 B

页数:7页

时间:2022-06-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兵车行知识精讲一.本周教学内容:《兵车行》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再现诗歌中的形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3、了解诗人杜甫,体悟诗人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一、导入语1、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4、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5、靡靡逾阡陌,人烟渺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公元755年,如烈火烹油一般的唐王朝发生了一场战乱,顿时使得这个大帝国哗啦啦如大厦倾,同时它毁了一个诗人的梦,杜甫经历了这场战乱,也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无论是人事关系或是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的变化。这样的痛苦生活经历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创作,杜甫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我们在初中时就读过他的《石壕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兵车行》。二、知人论世1、杜甫字子美,号少陵,有诗圣之称。唐代诗人。祖籍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鲁等地,过着“裘马颇清狂”的生活。他受家庭熏陶和儒家思想影响,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在市风俗淳”,走“达则兼善天下”的道路,但他35岁到长安应试落选,因守长安十年,经过多次奔走献赋,才得到右卫率府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起,杜甫将家小安置在姜村。只身投奔唐肃宗所在地,不幸被叛军俘获,冒险逃脱之后,终于“麻鞋见天子”,受认为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故亦称为杜工部。不久因言事触怒唐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他弃官举家西去,经秦州,同谷到达成都,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安居下来。由于成都战乱,他又迁离成都。晚年漂泊在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大历五年(770)病死在一条破船上。杜甫博极群书,善为诗歌。在政治上始终不得志,中年后过着坎坷流离的生活,他的诗博大雄浑,千态万状,不仅慨叹自己遭时不遇,亦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动乱形态。故有“诗史”之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不仅在内容方面博大精深,而且在艺术形式方面也“千汇万状,兼古人而有之”。他能驾驭当时所有的各种诗体,并创造性发挥了这些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对于晚唐以后众多诗人和诗歌流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后代推崇杜甫为“诗圣”。或称为杜陵布衣、老杜。有着《杜工部集》。杜甫其人其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圣”与“诗史”,究其根本,是杜甫以忧国忧民的儒家情怀借助如椽的诗笔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情况。杜诗的出现是中国诗歌继《诗经》、《楚辞》和陶渊明之后再一次与中国文化核心价值发生了重要的关联。如果从儒家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会感受到其中透显出的厚重拙大的忧患意识,会感受到其鲜明、具体的“诗圣”人格: 杜甫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这确实是杜诗很突出的特点。但是,一般人读杜诗的兴味远远超过读史,还因为它感情真挚,同情人民,关心朋友,热爱妻子儿女,兄弟姐妹,具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能以情动人,富有人情味,都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都具有对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都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在屈骚和杜诗中所蕴涵的忧患感和责任感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具有积极性的精神财富。一是扩充而无止境的恻隐之心即“仁者心”;二是天人不二,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不打成两截。杜甫不仅做了苦难人生的代言人,而且以他有血有泪的歌吟,人生之苦与乐交织于复杂而天然的底布上的真实歌吟,呈露了一种人性的高贵与美,一种真正道成肉身的人格。杜甫有了更多的生活经验,特别是经历了干戈离乱,他尝了人生的艰难困苦,他对统治阶级的幻想日趋破灭,他和人民的生活与思想感情日益接近,他的创作才愈来愈成熟,他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也才有了真正的深广的时代内容。即“忧愤深广,波澜老成”。2、有关杜甫的对联(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3)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4)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5)以忠爱为心,国步多艰,匡时句出惊风雨;为生民请命,恫鳏在抱,警世诗成泣鬼神。(6)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3、《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三、整体感知1、整体内容与诵读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1)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士,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情,声音要沉重一些。前四句可用平调读,最后两句当用升调读——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2)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平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以下直至结尾皆用“行人”口气读,但其中的抒情语字字都融合着诗人的感情,要跟叙事语区别开来。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读时当有怨而不伤之意,至“归来头白还戍边”,怨情稍稍加重。读后宜作一顿,为下文直抒胸臆作铺垫。下文“边庭”二句有怨有愤,为本段高潮点,应当读得掷地有声。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极言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用“君不闻”领起,是“行人”问“长者”,也是诗人诉诸读者,感情十分强烈,有指控之意。最后两句为第三层,这是“行人”为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读时声调放低些,寓怨愤于嗟叹之中;读完可作稍长停顿,如乐曲中的半终止,为转换话题作铺垫。(3)第三段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长者”二句是承上启下语,当用比较柔和的调子读。“敢申恨”者,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且如” 四句当一气读出,但速度不宜快,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从何出”稍稍振起,因为“行人”的怨愤在这句话中表现得含蓄而又深刻。后半段顺势说到“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简直令人悲痛欲绝,读至“生女”二句当再作低回之势,声调凄楚。最后四句为全诗高潮所在。“君不见”一句当突然振起,有指点之意。“古来”一句道尽战场的惨景,也集中地表达了“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加以强调,使人能想见此中情景。2、《兵车行》一诗中可知战祸带给百姓无限的苦难,现分述如下:用兵时间之长:役夫「十五防河」、「四十营田」、「头白戍边」,一生为边战卖命,以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战况的惨烈:由于连年战祸,无数役夫战死,以致「边庭流血海水」,同时,青海边的古战场,白骨露野,鬼哭神号,充分反映战况的惨烈。农村的凋零:由于壮丁被调,以致广大的原田沃野和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社会心理的改变: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四、探幽览胜1、“耶娘妻子走相送”(《兵车行》),“却看妻子愁何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为杜甫的诗,同有“妻子”之语,意思是否一样呢?探究学习:在古汉语中,“妻子”是两个单音节词,指老婆和儿女,“子”读重音;现代汉语中,“妻子”专指配偶,“子”读轻声。在《兵车行》中,确实可解释为老婆和儿女;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妻子”应理解为偏义复词,即单取“妻”之义,因杜甫的“子”其时年纪尚小,尚不知“愁”。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杜甫五十一岁,可是他的儿子年龄却小。上元二年(76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的“娇儿恶卧踏里裂”,亦可知他的孩子较小。由此可知,循文探意,具备古今语言文字知识是必要的,但按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2、第一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探究学习: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3、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探究学习: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4、《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探究学习:先说一下“行”。“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简短急促,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了“行人” 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此外,诗人还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最后诗歌还采用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给诗增添了感染力。5.《兵车行》一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探究学习:《兵车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这首叙事诗,无论是第1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会在全诗之中。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1段的描写为第2段的倾诉作了渲染铺垫;第2段的长篇叙言又进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相互补充,相互辉映。再次,叙事、抒情和议论紧紧结合,水乳交融。如描述了“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凉景象后,就愤慨地责问“租税从何出”;在痛诉种种不幸之后,诗人又发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叹,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愤之情。这样叙议结合,既使主题突出,又使感情回环往复,极具感染力。6、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探究学习: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如果都是生女儿的话,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一、词语积累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天梯石栈相钩连(jiàn)扪参历井仰胁息(shēn)侧身西望长咨嗟(jiē)磨牙吮血(yǔn)B.黄河之水天上来(shǔi)将进酒,杯莫停(jiāng)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buō)斗酒十千恣欢谑(yù)C.尔来四万八千岁(ěr)哭声直上干云霄(gān)千村万落生荆杞(qǐ)反是生女好(nǔ)D.盘飧市远无兼味(cān)飘飘何所似(sì)一去紫台连朔漠(sù)画出省识春风面(xǐng)2.下列各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天涯霜雪霁寒霄群山万壑赴荆门 b.以手抚赝坐长叹与尔同消万古愁 c.归来头白还戌边百步九折萦岩峦 d.夷歌数处起渔樵天阴雨湿声啾啾3.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径须沽取对君酌(语助词,表动作进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同“爷”,父亲)B.钟鼓馔玉不足贵(玉一般美好)天涯霜雪霁(下雪)C.会须一饮三百杯(应当)役夫敢申恨(怎么敢)D.吴楚东南坼(分裂)岁暮阴阳催短景(同“影”,日光)二、语言表达 1.下列语句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径须沽取对君酌禾生陇亩无东西 b.畏途巉岩不可攀去时里正与裹头 c.五更鼓角声悲壮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d.烹羊宰牛且为乐花径不曾缘客扫2.加点字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是()3.加点字的词性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4.加点词的活用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5.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A.又/闻/子规/啼/夜月B.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C.千载/琵琶/作/胡语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6.下列句子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A.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B.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D.朝如青丝暮成雪。7.对下面几句理解分析正确的是()A.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描述了边疆战后的凄凉惨景,批评汉武帝穷兵黩武的政策。B.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描述了群山万壑似乎同诗人一样,怀着崇敬之情拜望明代王妃的出生地。C.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意为:守关的将领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逆之人。D.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表明李白因仕途失意,便寄情于豪饮,欲以“饮者”之名,圆流芳之梦。三、阅读(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1.本诗的感情大起大落,分别经历了由_________到_________到_________再到_________四个层次。2.运用夸张的手法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请结合加点字,分析下面诗句的含义及效果。 (二)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几个问题。古风·其三十四  李白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日,将赴云南征。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1.给这首诗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2.诗中有三幅色调不同的画面,说说它们各自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3.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就下面两个方面将 二者作一比较。(1)揭露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2)表现技巧:                          [参考答案]http://www.DearEDU.com一、1、C2、B3、B二、1、A2C、3、D4、B5、D6、A7、C三、(一)1.悲欢激愤狂放2.①用“朝”与“暮”的对比极言时间之短,这种感受是许多老年人都有的,但由诗人说出,其意义却非同寻常。如今,他已满头白发,功业上却毫无成就。回首往事,难免有人生短促之叹,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这一夸张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政治上的失落感。②“一饮三百杯”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这种夸张,跟故意张大其辞是有区别的。运用这一夸张表明李白仰慕古人的大度,有效法之意。③愁若止于一身,那是毫无意义的。诗人叹“古来圣贤皆寂寞”,为陈思王曹植的遭遇抱不平,都表现了愁的深广。用历史的眼光看,“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古代有,今日有,则将来一定还有——这样的愁情“万古愁”一语足以当之。这种夸张,也不是故意张大其辞,可以使人信服。(二)1.第一层(开头四句)边城军情紧急,派人飞马传递文书,要求增兵。第二层(“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却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第三层(“借问”至“岂全生”)先写征兵缘由,次叙应征战士告别亲人时的惨状,后写出征云南无异送死。第四层(最后两句)诗人提出“修文德”以消灭战争的主张。说明:如将第一、二层合并或将第三层再分为三小层,也可以。2.三幅画面是:①羽檄飞驰,喧呼救边;②京城安定,四海清平;③战士出征,亲人送 行,日月无光。诗人借此讽刺了当权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表达了同情人 民疾苦、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3.(1)杜甫的诗通过征夫的诉说,揭露了开边战争给农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控诉了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这些都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可见杜诗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李诗。(2)李白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其中明显地表现了他的个性色彩,例如以群鸟夜鸣来烘托人们因救边而发出的喧声;用天象来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十分看重现 实生活中的细节,他写人民的疾苦都很具体。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