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人教版美术三上第2课《万花筒》word教案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综合·探索课时建议2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的图案,学生能观察并描述出其图案的特点。2.学生能用绘画、剪纸等方法画出或做出类似万花筒的美丽图案。3.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三棱镜的反射现象,了解万花筒成像原理,并能主动的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现。教学准备教师:万花筒、教学课件(万花筒图案的各种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示范用的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学生:水彩笔、彩色纸、剪刀、胶棒。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欣赏万花筒中的美丽图案,体会其形式美感,并能用中心对称的方式创作表现。难点:学生充分体会三棱镜反射产生的奇妙现象,发现万花筒千变万化的奥秘和美感。评价建议1.学生是否主动、愉快的参与镜面反射的体验活动,发现万花筒千变万化的奥秘。2.学生能否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画出或做出类似万花筒的图案。教研提示如何拓展中心对称图案的表现形式。 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综合·探索”领域。在孩子们的生活中,万花筒这种玩具是他们比较熟悉和喜爱的。教学采用贴近孩子们生活的实物入手,有利于他们进行了解和创作。教材出示的图片旨在引导学生在玩耍万花筒的过程中,学会探究万花筒成像的奥秘,发现其图案特点,激发学习兴趣。万花筒成现出的美丽图案是靠玻璃镜子反射图像而成的。它是由三面玻璃镜子组成一个三棱镜,再在一头放上一些彩色玻璃碎片,这些碎片的图像经过三面玻璃镜子的反射,就会出现对称的图案,看上去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这就是万花筒物理成像原理。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万花筒的图案,感受其形式美,学会运用绘画、剪贴等形式进行创作表现,激发其创作灵感。二、教学思路本课教学可采用以下环节:玩万花筒玩具——探索万花筒成像奥秘——观察万花筒图案特点——欣赏中心对称的图案——创作丰富多彩的万花筒图案作品——作品展示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玩万花筒,探究体验万花筒成像的奥秘以及图案的特点,学习掌握中心对称图案的形式美感,并采用绘画、拼贴等方法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导阶段
1.教师与孩子一起玩万花筒,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万花筒的平面镜成像原理。 3.出示课题:万花筒。(二)发展阶段 1.探讨万花筒成像原因,总结万花筒中美丽图案的特点。 2.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中心对称这个成像特点,师生一起总结出中心对称,并展示大量的万花筒图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其形式美感。 3.教师示范万花筒绘制方法:(1)画基本形;(2)画细节;(3)涂色完成。(三)学生创作 1.通过采用绘画的方式,创作出各种万花筒的图案作品。 2.教师巡视指导。(四)展示与评价阶段 1.学生展示创作的图案作品,介绍自己的创作意图,体会创作的成就感。 2.学生评价,教师点评。(五)课后拓展 播放大量中心对称的美术作品,提问并启发孩子思维:还可以采用哪些表现手法创作出漂亮的万花筒图案呢?学生各自发表自己意见,提出更多方式进行创作,相互带动思维的拓展。 第二课时(一)引导阶段 展示万花筒成像图片,提出疑问:小小的万花筒,为什么能有千变万化的图案呢? 1.师生把教具万花筒拆开,跟学生一起观察万花筒的内部构造,了解万花筒是利用三棱镜成像原理,通过光的反射产生影像的原理,充分感受探索学习的乐趣。 2.学生选择自己在万花筒中观察到的某一图案,简单画一画。分小组把自己画的图案放在一起观察交流,并总结出万花筒图案中心对称的特点。 3.欣赏大量的万花筒图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其形式美感。(二)发展阶段 1.教师采用剪纸的方法,示范制作出简单的中心对称图案。 2.学生观察总结表现方法:(1)对折,找到中心点;(2)剪出图案;(3)打开后成型。 3.启发学生在自己剪出的简单图形上,运用绘画、剪贴等方式进行再加工,使万花筒的图案更加丰富。(三)学生创作 1.学生独立地运用剪纸、拼贴和添画的方法,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万花筒图案。 2.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工具使用的安全。 (四)展示与评价阶段 1.学生展示创作的图案作品,介绍自己的创作意图,体会创作的成就感。 2.学生评价,教师点评。 (五)课后拓展 展示中心对称的形式在美术领域的运用,如标志设计等,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思维。 (六)收拾与整理阶段。 引导学生整理好制作工具,尤其是剪纸的同学,应注意环境卫生。 四、评价建议 1.学生能否主动愉快地参与镜面反射的体验活动,发现万花筒千变万化的奥秘。
2.学生能否充分体会中心对称的形式美感,并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剪贴或添画出类似万花筒图案的作品。 五、教研提示 如何拓展中心对称图案的表现形式。 附送:2019秋人教版美术三上第3课《大人国与小人国》word教案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时建议2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感知大小是由对比产生的。2.学生能用对比的方法,发挥想象力,表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有大小对比的有趣场景。3.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想一想”“画一画”等学习活动,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教学准备教师:查找有关大人国与小人国情境的视频、图片,收集与大小相关的绘画作品或课件。学生:阅读“大人国与小人国”相关的文学作品,如《格列佛游记》《别惹蚂蚁》等,准备水彩笔或油画棒等色彩绘画工具。重点难点重点:感知大小是由对比产生,并能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大小的对比。难点:大胆想象,表现大小对比、感知大小对比的视觉冲击所带来的审美感受。评价建议1.能否大胆地说出自己对作品中大与小的感受。2.能认知到大小是通过对比产生的,能用绘画方式表现大小的对比。3.能创造性的表现大小的对比。教研提示收集“大小”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实例。 一、教材分析大人国与小人国的相关内容多次出现在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中,如《格列佛游记》中的主人公格列佛和大人国、小人国的人们,《拇指姑娘》中如拇指般大小的女孩,《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变小的尼尔斯,好莱坞大片《巨人捕手杰克》中的巨人族,《魔戒》三部曲中的小矮人——霍比特人,动画片《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等。通过播放动画片视频、游戏教学等直观地让孩子感受到大人国与小人国的差异,并让学生在认识大与小、高与矮的基础上认知大小是通过对比得出来的,用对比的表现方法将儿童眼中的魔法世界自由地呈现在我们眼前。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表现能力。让学生在观察和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绘画创作中表现美、创造美。 二、教学思路本课属于“造型·表现”
学习领域的课程,重在让学生感知认识大小对比的基础上,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更多新奇有趣的画面。三年级的学生处在一个思维特别活跃的时期,已会使用生动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心中所想。他们想象力丰富,联想奇特,好奇心重,乐于表现自己,喜欢向别人展示自己。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创作出新奇有趣的作品。基于上述原理,我将本课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在为孩子创设新鲜有趣的情境学习氛围,引导孩子充分开动思维,发挥想象力,为引导孩子创新创作做铺垫。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孩子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本课教学采用以下环节:欣赏与大小有关的影视作品——感知大小时通过对比产生出来的——认知大小——欣赏各异的大小对比艺术表现形式——创作绘画——展示评价——收拾与整理。运用生动、直观的视频、实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小组讨论,感知大小,认知大小是通过对比产生的。欣赏与大小对比有关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动画片、雕塑、电影、绘画作品,使学生了解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懂得身边的事物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创作题材。学生创作时,可以利用身边随处可见大小对比明显的事物进行反向对比,用绘画的方式突出大小对比的特征。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导阶段播放电影《格列佛游记》片段,直观展示大小的对比所带来的视觉震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请学生说一说观影后的感受,体验大小对比所带来的乐趣和视觉感受。(二)发展阶段 1.学生自由表达大小是如何对比出来的。2.探讨大小产生的原因,了解大小是通过对比产生的。3.拓展大小对比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感受。4.思维碰撞,角色扮演“我的奇遇记”。孩子们都有展示自己的欲望,假设故事的主角是自己,你希望来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到那里之后又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学生小组讨论,发挥想象,创作一个童话故事,并和同学们分享。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思,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三)创作表现1.选材:引导学生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内容的一部分作为自己“奇遇记”主要内容。 2.教师示范:用对比强烈的粗细、明暗线条和色彩凸显画面的大小对比,再进行想象添画。 3.小练笔:学生表现。 4.个别展示与评价,引导学生从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凸显审美感受。 (四)收拾与整理第二课时 (一)引导阶段 引导孩子自由表达,通过上一节课的欣赏学习、角色扮演和小练习所获得的知识感受,复习巩固上节所学知识,感知大小是通过对比产生的以及对比所带来的视觉审美感受。 (二)发展阶段1.欣赏教材中的作品,并进行分析。2.欣赏生活中表现大小对比强烈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强烈的大小对比所带来的视觉美感,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3.学生创作表现。4.课堂穿插评价: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引导鼓励学生上台展示并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根据孩子的作品对画面构图、色彩等方面进行适时引导。5.教师再次强调习作要求:主题突出,画面构图完整,色彩丰富。
(三)展示与评价阶段1.学生将作品贴在黑板上,并讲述自己的作品创作思路和创作过程。2.同学之间相互进行评价与交流。3.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对有创意的作品进行表扬与鼓励。4.课外拓展:欣赏除绘画表现形式以外不同风格的表现大小对比的作品。 (四)收拾与整理四、评价建议1.能否正确表达、认知、表现大小的对比。2.能否积极参与本课教学活动。3.能否大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感受。五、教研提示如何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表现大与小的对比。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