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30课《兵车行》
加入VIP免费下载

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30课《兵车行》

ID:1128109

大小:0 B

页数:18页

时间:2022-06-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兵车行杜甫 1课堂导入2整体感知目录3问题探究4课文小结5课后练习 课堂导入话说在杜甫任官期间的某年冬天,他雇了四名轿夫,抬着他到民间去巡视,路经梅岭时,天气突变,天空纷纷扬扬飘起了雪花。其中一名轿夫见雪生情,情不自禁地想吟几句诗,可是由于读的书实在太少了,费尽脑汁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一句好诗来。他看着漫天飞舞的片片雪花,脱口吟出了七个字:“片片片片片片片”。坐在轿子里的杜甫听到轿夫脱口而去的这几个字,掀开轿子的帘子,望着舞动的雪花不禁诗性大发,便和道:“雪落梅岭形不见”。那个轿夫一听,心想:这诗好啊!听人说当朝杜少陵才思敏捷,出口成章,难道这坐轿的人便是不成?于是,便开口问道:“此人莫非杜少陵?”杜甫立即答道:“然然然然然然然。”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为人秉承了圣人之道,讲求“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因此又被成为“诗圣”。其诗作反映现实,立足社会,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文体常识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说。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 基础字词第一段文言知识汇总:1.通假字:2.古今异义:行人妻子3.实词解释:哭声直上干云霄“耶”通“爷”,即父亲。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古义:出征之人。今义:赶路的人。干gān:冲。 第二段文言知识汇总:1.通假字:2.古今异义:山东3.实词解释:点行频:里正:“陇”通“垄”,即田埂。古义:崤山或华山以东。今义:山东省。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即里长。 第三段文言知识汇总:1.古今异义:县官3.实词解释:敢:烦冤:古义:官府。今义:县级官员。岂敢。烦躁愤懑。 文章结构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归来透白还树边千村万落生荆杞役夫敢申恨反是生女好 问题探究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渎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1.第一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聘想像,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3.《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先说一下“行”。“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了“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此外,诗人还采用了民歌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诗的最后还采用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给诗增添了感染力。 4.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属于“正常”,那么重女轻男则是“反常”。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愤激和控诉。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因为如果都是生女儿的话,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 艺术特色(1)寓情于事:叙事诗(动作、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生动)(2)点→面:由几个场景的描写扩展到全社会的现象,痛苦由个人扩展到社会,是对社会,对朝廷的控诉,体现了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特色。 课文小结本诗描写了唐朝政府劳动人民去参加不义战争的情景。通过大军出发时这裂人肺腑的生离死别的场面和人物对话,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发动这样劳民伤财的罪恶战争的严厉谴责和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深重灾难的无比同情。 课后练习1.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车辚辚”。辚辚,车轮转动声。《诗经?秦风?车鄰》:“有车鄰鄰。B.“马萧萧”。萧萧,马嘶鸣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C.“行人弓箭各在腰”。行人,即路人。D.“耶娘妻子走相送”。“耶娘”即“爷娘”,妻子指妻子儿女。 2.下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可能是杜甫自己。B.“裹头”,古代男子留长发,十五岁用头巾束发。C.“边庭”,边疆。庭,旧时屋前空地。边疆大多是空地,故称“边庭”。D.“武皇”,指汉武帝。诗中抨击汉武帝为开拓边疆不惜穷兵黩武的事情。 3.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行人但云点行频但,但是,表转折关系。B.或从十五北防河或,或许,表推测。C.况复秦兵耐苦战况复,更何况。D.信知生男恶信,相信。退出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