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16兵车行17李杜诗五首知识精讲 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三语文16兵车行17李杜诗五首知识精讲 人教版

ID:1128154

大小:0 B

页数:6页

时间:2022-06-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语文16兵车行17李杜诗五首知识精讲一.本周教学内容:第16课《兵车行》第17课《李杜诗五首》第16课《兵车行》(一)就第一段提问:这一类出征属于什么性质?人民为什么如此怨气冲天?人民对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态度是不同的。就唐代来说,在反抗异族入侵的战争中,边防将士曾发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的誓言;在平定国内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中,也出现过“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杜甫《新婚别》)那种妻子勉励丈夫努力作战的动人情景。但对于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扩边战争,人民是反对的,所以出现“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悲惨情景。(二)讲析第二段1.通过“行人”之口,申述了人民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怨恨。2.经得起苦战本是关中的征夫戍子的优点,但在频繁的扩边战争中却更累了他们自己,使他们像鸡犬一样地被驱使、被奴役。3.“或从十五”以下四句互体见义,一与三,二与四句各自呼应,诗义互见。四句意谓十五岁尚得里正为之裹头的时候,就被征北防河,归来后虽年至四十,满头白发,仍被征西去营田戍兵。(三)本文特色1.思想感情:站在人民一边,具有人道主义精神(人民性)。2.表现手法:借助于客观叙事中寓感情,铺叙为主,抒情为辅。3.构思特点:通过旁观者和役夫的对话(代言体)来表现。第17课《李杜诗五首》《客至》诗中的情致理趣。“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这是地道的南国水乡风光。为什么一开篇诗人就写景呢?从“但见”二字我们可以窥知诗人心中的奥秘:原来他太寂寞了,深盼有人来此,可是不见人来,但见群鸥,也就只好日日与鸥鸟为伍了。“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上句承前,意思是既无人来,也就懒得去扫门前的花径,由它凌乱下去,表现了诗人失望的情绪,只好甘守寂寞了。这其实正是为下句作铺垫,因为下句说的就是“客至”,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诗人已多日不闻敲门声了,颇有冷落之感,这天忽闻有人敲门,急忙跑去,开门一看,惊喜万分,竟然是自己的老朋友来了,顿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生气盎然。“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不是客套话,句句都是实情。老朋友来得突然,草堂距市镇又远,备办来不及了,只拿家里现成的酒菜来招待,更显出主客之间的深厚友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从“尽余杯”一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已到高潮,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更增加了欢快的气氛。至此结束全诗,余味无穷——邻翁来了没有呢?这用不着交代,当然是来了。这首诗以“但见群鸥”起,以呼邻翁“对饮” 结,感情发展的脉络极为分明,十分耐人寻味,可以作为诗人清新明快风格之一例。《旅夜书怀》1.寓情于景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称“独舟”,是说仅此一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这两句勾画了这样一个境界: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简直冷寂得很。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这难免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消逝……这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这时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琯、郑虔、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去蜀》)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逆料……总之,诗人的万千思绪都蕴含在这景物描写之中,由此再发展到下文的直抒胸臆就显得顺理成章了。2.直抒胸臆关键是如何理解诗的颈联。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终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为什么不说呢?那是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这一点,我们从他三年前在樟州写的“圣朝元弃物,衰病已成翁”(《客亭》)也可以得到证明。总之,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最后两句的意思很明白: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和此后不久写的“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秋兴·其七》)语意相同。《登岳阳楼》全诗分两层:前一层先叙登楼,后写洞庭湖景观,一起一承,章法分明。起句以“昔闻”与“今上”对应,看似平常,却颇有深意在。“昔”,当指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但诗人只叙事,不说情,把情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接着就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诗人心中的画面,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使人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自然,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后一层先说个人景况,后说国事艰难,使人担忧,一转一合,显而易见。“亲朋”两句中,要害是“孤舟”一词。诗人全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实际上已无家可归,所以由写景转人抒情先说个人景况;再说,从洞庭水转换到“孤舟”,脉络也十分清晰。至于说亲朋“无一字” ,显然是无所依托之意。这又加重了诗人自伤飘泊的感情。但诗人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当时吐蕃犯边的情况,不禁潸然泪下了。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凭轩”二字又巧妙地照应了第二句,以此结束全诗恰到好处。【模拟试题】一.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天末怀李白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何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李诗中的“秋声”,指秋天风吹草木等声音。“连”字渲染了沙丘城外的萧索、沉寂的气氛。B.李诗中“鲁酒”“齐歌”二句,表明由于诗人“思君”情深,借饮鲁酒赏齐歌才能排遣心中愁绪。C.杜诗中的“秋水”指秋天天气渐凉后清冷的江水。“多”字强调了江水汹涌、多有险阻。D.杜诗中“文章”、“魑魅”二句,喻才高之人往往遭遇坎坷,奸臣小人则喜在暗中害人。诗人以此表达对友人的劝慰。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李诗写寄寓沙丘城,非常思念远在南方的友人,并以长流不断的汶水为喻,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B.杜诗写身在“天末”的秦州,与友人天各一方,却频频设问,遥寄对友人的牵挂思念。C.两首诗都以思念友人为主题,分别以汶水和汨罗为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正感情。D.两首诗的开头都以景入笔,触景生情,一首抒情较热烈直率,一首抒情则含蓄。二.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孤雁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杜诗开篇即唤出“孤雁”,它不饮不啄;飞着,叫着,思念着它的同伴,这分明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B.杜诗中“一片云”写离群雁之“孤”,而“万重云”则写出了寻找伴侣天高路遥、云海迷漫。崔诗中“云低”、“月冷”句紧扣一个“孤”字,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C.崔诗中首联“归塞”二字,点明雁从塞外飞来,秋天已经来临。D.崔诗中末句写出了孤雁心有余悸,怕逢矰缴。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杜诗是一首孤雁念群雁之歌,在咏物中同时融注了作者托孤雁以思念兄弟朋友的思想感情。B.崔诗的“诗眼”就是一个“孤”字。“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C.杜诗中“望尽”两句和崔诗中“暮雨”两句都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D.杜诗尾联写野鸦也受到孤雁情绪的感染,鸣噪不已,进一步将情绪推向高潮。三.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子,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对这两首诗的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杜诗首联破题。从“昔闻”“今上”来看,诗人触景生情,感慨颇多。B.这两首诗的颔联,描写角度相同,都用极简括的文字把洞庭湖水域浩瀚无边无际的宏伟景象特别逼真地描绘了出来。C.杜诗的尾联转进一层,由个人的不幸遭际,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D.孟诗中的“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羡鱼情”比喻自己想出仕的愿望。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的立意不同:杜诗意境宽阔宏伟,有强烈的身世之感;孟诗则委婉得体,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希望张丞相举荐的急切心情。B.清人仇兆鳌认为杜诗首联:“‘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此议确也道出了诗人登临的喜悦心情。C.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求荐)之痕”,确实道出了这首拜谒诗的妙处。D.这两首诗的前四句都以雄浑的笔势,夸张的手法,从正面直写了洞庭湖的壮阔,但两首诗的命意不同:杜诗包含着对壮面山河的热爱和歌唱;孟诗的作者为了求仕,借写洞庭波澜雄浑的气势来象征盛唐时代的兴盛。 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②。注:①回:曲折,迂回。②当时杜甫因病戒酒。1.围绕诗题“登高”,简要分析本诗前两联与后两联之间的内在联系。2.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请分析概括诗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诗人之“悲”。(至少写出5项) [参考答案]http://www.DearEDU.com一.1.B2.D二.1.C2.D三.1.B2.B四.1.前两联写景,是诗人“登高”所见;后两联抒情,是诗人“登高”所感。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2.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