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流程补充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第一课时一、导入激兴同学们,在唐代的诗坛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几乎一生都在流浪漂泊,成都的一个草堂成为他短暂安定生活的见证;他几乎终生都在忧虑痛苦,沉郁顿挫成为他诗歌风格的最权威的概括。一场战争撕碎了他的心,带给他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多种疾病毁灭了他的躯体,最后他病死在湘江的一叶小舟上。他,就是伟大的现我们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实主义诗人杜甫。今天,我们目标:(幻灯片)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的方法)二、诵读入境2、通过品读全诗,体会诗人博1、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大崇高的人格。其义自现。”鉴赏诗歌,更离不开诵读。那我们先来齐读一生齐读全诗遍这首诗。(幻灯出)师:同学们读的比较流畅,但是韵味还不够。这是一首七律,用韵很特别,不仅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即入韵。我们应该把韵脚读清楚。2、教师范读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页,共6页-----------------------
课时教学流程补充课时变化及处理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主要环节的效果三、析意象、味意境1、品读首、颔两联问:诗人在重阳节登上高高天、疾风、猿哀啼这些意象都给人清渚、白沙、鸟盘旋台,临风怀远,他看到了肃杀、萧瑟、凄清落叶飘飘、长江滚滚哪些景物呢?之感。(板书)问:这些景物有何特点?颜色凄清声音悲凉(关注修饰词)形象萧索速度急劲点拨:为什么不用“落叶”,而用“落木”?“落木”颜色深褐,形象干枯,更显秋之萧索与清旷,更加含“落木千山天问:这些意象是否只有萧蓄、凝练。远大,澄江一瑟、凄凉之感?你还能读道月分明”黄出什么意味?还有开阔、旷远之感庭坚“无边”“不尽”“秋风吹木“长江滚滚”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我们就带着想象走如诗歌问:前两联是登高所见秋的境界,诵读前两联。江之景,这些景既有浓郁的深秋气息,又有夔州的环境特色,诗人用这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既萧索、凄凉又开阔、旷远的画面。现在,你的脑海中是否呈现出这幅画面?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页,共6页-----------------------
课时教学流程补充课时变化及处理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主要环节的效果师:诗人在用心写诗,我们就要用心读诗,要想把这境界开阔、气象万千的境界读出来,就要动用感情。诗歌的灵魂也是感情,诗人描写这些景物营造这些的画面,是为了寄寓丰富的感情。这些投射了诗人感情的景物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组成的境界就是意境。顺着这根藤,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的感情世界,那么,诗人悲凉、无奈的感情带着这种感情诵读全诗寄寓了怎样的感情呢?个别读齐读2、品读颈联、尾联师:在诵读中,我们走入诗人(齐读后两联)悲凉而博大的内心世界,我们想要探寻一下,诗人为什么而悲呢?思考,小组交流,发言(合作、探究、交流)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页,共6页-----------------------
课时教学流程补充课时变化及处理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主要环节的效果师总结:后两联短短二十几个字就包含了多层可悲的内容:他乡作客,一可悲;万里生读后两联作客,二可悲;经常漂泊,三可悲;秋风萧瑟,四可悲;年华流逝,五可悲;疾病缠身,六可悲;亲朋离去,独自登台,七可悲;重阳佳节,护病断酒,八可悲;家道艰辛,九可悲;国运艰难,十可悲。概括起来就是:羁旅愁、身世综观全诗,无论写景还是抒情,苦、家国忧。都围绕一个“悲”字。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四、方法归纳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诗人这沉重而悲壮的感全由杜甫一肩挑住。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情,我们是通过品读意象,起了那排遣不尽,驱赶不绝的千品味意境感受到的。这是斤悲愁,真是让人惊诧,生命是诗歌鉴赏的一种思维方如此的沉重而悲壮!法:析意象—品意境—悟感情。五、拓展练笔此时此刻,我们心中应该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突升腾起一种对杜甫的景仰出杜甫的贡献或赞扬他的和感动之情,如果有人把人格,语言精练,50字左右。感动中国的诗人大奖颁给杜甫,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4页,共6页-----------------------
课时教学流程补充课时变化及处理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主要环节的效果六、结课同学们,杜甫就是这样一从同学们的文字中,我能感觉路走来,走过山川,走过到,杜甫越来越深的走入了大家大地,走完他不平凡的一的心灵。生,走到中国诗坛的最高老师也为杜甫写了一段颁奖词,峰,也走进我们的心里。我们交流一下。最后,让我们带着对杜甫的崇敬之情,面对他的画像,诵读《登高》,感受他的旷世情怀。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5页,共6页-----------------------
课时教学流程补充课时变化及处理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主要环节的效果补充:1、古人以农历九月九日为登高节。这一天偕家人或友人登高,是一种避邪气、赏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风景的风俗。可是杜甫此时离家万里,李白、严武等一些朋友相继去世,他无亲朋陪伴,独自抱病登台,怎不悲从中来呢?2、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一个对中国诗歌有过重要影响年之后,也就是公元770年,的诗人就这样凄凉的消失了。没杜甫终因贫病交加,死在湘江有人为他送葬,没有人为他默的一条小船上。哀,只有滔滔的江水,永远鸣奏着他始终诉说不尽的悲哀。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