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学习目标]1・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2.了解近体诗的冇关知识。[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2.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重点、难点]1、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感情和沉郁顿错的艺术风格。[教学过程与步骤]一、近体诗知识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冇严格的规定,主要冇律诗和绝句。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屮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乂,每联屮上句称岀句,下句称对句。④有严格的声律耍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参课本P60“近体诗的两种常见定式”)。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1.基木耍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基本要领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岀來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二、杜甫生平介绍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了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曲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生平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冇文学传统的家庭屮,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漫游时期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炎U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阳与偃师Z间的首阳山下,可能在这时与夫人杨氏结婚。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这时唐王朝述强盛,仓廩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他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他在这时期写的诗,根据他口己的叙述,可能已有数百首,不过只有二十儿首流传下來,主要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体诗。其中虽有象《望岳》那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还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吋期名诗人的水平。长安时期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冇所建树。天宝六载,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以“口蜜腹剑”著称的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了、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最后得到右一卫率府冑曹参军的职务,这已经是杜甫在长安的末期,安禄山叛乱的前夕。玄宗晚年完全改变了他在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优良政风,一任宰相贪污骄横,边将穷兵黙武,自己则在宫屮寻欢作乐。人民受到的租税与征役的残酷剥削FI益加剧。杜甫“尝困于衣食”,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宾客”,陪伴他们诗酒寓游,取得少许资助。同时,他结交一些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也比较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他的足迹从贫乏的坊巷走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高阁互竞豪华的曲江走到征人出发必须经过的咸阳桥畔,仕途要求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治阶层的腐败,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这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诗小得到反映。天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开始给当时的诗歌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表达方法。天宝十四载冬,杜甫探视寄届在奉先的妻子,写岀《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达了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情,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扌舌了社会上尖锐的孑盾,乂描绘了“入门闻号口,幼了饥已卒”的家庭景况,这是他十载长安生活的总结,也标志着唐朝盛世最后的总结。这时期流传下来的诗约一百余首,其中优秀的诗篇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从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o安禄山起兵后,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杜甫这时止在□州,他听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便把家属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杜甫陷贼中将近半年,看着庄严整饬的京城一片荒凉,生灵涂炭,听着唐军两次反攻,先后在陈陶、青坂两处都全军覆没的消息,满腔悲愤,写出《悲陈陶》、《悲青坂》、《春累》、《哀江头》等诗。
至徳二载(757)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风翔,受任为左拾遗。不久因为疏救房口,触怒肃宗,竟遭到审讯。八月,他回到□州探视妻了,完成与《口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先后媲美的长诗《北征》,描绘了旅途上凄凉的惨景和家境的贫穷,表达了对于当前局势的意见。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肃宗于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在这时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次年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内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争的影响,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与长安永别。乾元二年春,杜市往河南探视旧届,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杜甫回到华州,已是初夏。这时关辅大饥,朝廷内李辅国专权,玄宗旧臣房□等被排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毅然弃官,西去秦州。在秦州不满四月,又在初冬赴同谷;在同谷停留一月,走上艰难的蜀道,在年底到了成都。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上,朝廷对内丧失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制不住蕃族的入侵;经济上,由于连年战乱,加上口然灾害,农村一片萧条,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反而有增无已,造成人口锐减,生产力降低。杜甫也亲身经历了十分错综复朵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无论是人事关系或是自然坏境,都有很大的悬殊。这样的生活经历比长安时期要丰富得多,也艰苦得多,因此产生的诗歌多种多样,流传下来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屮的杰作。漂泊西南时期从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8年,在荆、湘3年。杜甫在夔州时说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实际上他在成都先后住过5年,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小原,眼前呈现出一片山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岀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上元二年末,严武來成都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给过杜甫不少帮助。代宗宝应元年(762)七月,严武应召入朝,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在成都叛变,杜甫流亡到梓州、阎州。
宝应二年春,延续七、八年Z久的安史Z乱结束,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以为有希槊回到洛阳,脱口唱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七律,迸发岀内心的欢悦,这是杜甫生平一首最快兀的高歌。但快兀只是昙花一现,国内混乱的局面尚未澄清,西方的吐蕃乂大举入侵,十月间一度攻陷长安,杜甫对此表示无限的关切:“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早花》)他写岀许多首诗,陈述他的政治思想。广徳二年(764)春,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冋到成都。严武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在成都节度使幕府小住了几个月,因不惯于幕府生活,一再要求回到草堂,最后严武允许了他的请求。永泰元年(765)四丿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结束了杜甫“漂泊西南”的前半个阶段。杜甫于九月到达云安,因病不能前进,直到次年暮春病势减轻,才迁往夔州。他在夔州居住未满两年,创作十分丰富,成诗四百余篇,占杜诗全部的七分之二强。诗小歌咏了夔州穷苦的劳动人民,描绘了这里险要的山川,反映了蜀小的动乱和对于长安、洛阳的思念,怀友忆旧Z作也大量增加。可是他的健康情况越来越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等不断缠绕他。杜甫因为夔州气候恶劣,朋友稀少,便在大丿力三年(768)止月起程出峡。三月到江陵。他木想北归洛阳,又因河南兵乱,交通阻隔,不能成行。在江陵住了半年,移居公安数月,在年底到达岳阳,写出生动地反映湖南人民疾苦的《岁晏行》。大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没有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Z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他在大丿力五年冬死于长沙与岳阳Z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59岁。他逝世前写岀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帖怀》,诗中有句“战血流依in,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杜甫死后,灵柩停厝在岳阳,43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杜甫在这11年内,写诗1000余首,占全部杜诗的百分之七十三强,大部分是近体诗——绝句和律诗,还冇长篇排律。诗歌创作杜诗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Z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他一生所走过的路程,在艺术方面也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诗能使读者“知其人”、“论其世”,起着“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岀作者的心情。清人浦起龙说:“少陵Z诗,一人Z性情,而三朝Z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少陵编年诗目谱附记》)杜甫的诗大部分涉及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有关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可是无处不浸透了诗人的真情实感。例如杜甫中年时期的两篇杰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里边有抒情,有叙事,有纪行,有说理,有对于自然的观察,有对社会矛盾的揭露,有内心的冲突,有政治的抱负和主张,有个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有国家与人民的灾难和对于将来的希望。这两首长诗包括这么多丰富的内容,作者的心情波澜起伏,语言纵横驰骋,证明他在这不幸的时代面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都敏锐地发生强烈的感应。这样的诗是诗人生活和内心的口述,也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息息和关,二者在艺术上也达到高度的融合。乂如《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哀江头》等诗,篇幅较短,却也同样具有这种特点。天宝后期以來,杜甫写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不管是陈述政见,如《洗兵马》,在梓州写的《有感》;或是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如《丽人行》、《忆昔二首》Z一、在云安写的《三绝句》;或是寓言讽兴,如《风凰台》、《病桔》、《枯棕》、《客从》;或是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关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乂呈吴郎》;都是个人的情感与事实相结合的。还有不少长篇,有的记载国家十几年来的大事,如《夔府书怀》、《往在》;有的叙述地方变乱,如《草堂》、《入衡州》;有的回忆往事,如《壮游》、《遣怀》;更是象浦起龙所说的“慨世还是慨身”(《读杜心解•读杜提纲》),都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战争题材在杜诗屮占有相当大的数量。杜市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持不同的态度。他对于朝廷穷兵敷武,消耗人力物力,是反对的,如《兵车行》、在夔州写的《遣怀》、《乂上后园山脚》;对于平息叛乱,抵御外侮,是支持的,如安史Z乱前期写的《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以及吐蕃入侵时写的《岁暮》。这些诗谴责什么,歌颂什么,都很鲜明。也有些关于战争的诗,既有歌颂,也有谴责。著名的《前岀塞》、《后岀塞》两组组诗,曲折反复地叙述战士在从军过程中的心情变化,实际上是反映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战争的不同看法。这两组诗都歌颂了战场上的壮烈场而,战士如何善于战斗,勇于牺牲,取得胜利;又谴责了君王无I上境的开拓边疆,主将骄横奢侈,使战绩失去积极的意义。这两组诗都是通过一个战士的口白,概扌舌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乂如“三吏”、“三别”则更为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冲突。杜甫在洛阳路上,看见横暴的井吏把未成丁的男孩、孤苦的老人都强征入伍。他替这些人提岀控诉,对差吏给以谴责,但是一想到壮丁缺乏,而又大敌当前,便转变了口气,尽可能对被征调的人说几句慰解或鼓励的话。元代鲜于枢书杜甫《兵车行》杜甫写过许多歌咏自然的诗。他歌咏的对彖,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历代的诗话、诗评对于杜诗里高度的“情景交融”作过许多论述。但是杜甫的诗不只冇高度的情景交融,而月•冇情、景与时事
的交融,作者在写景和抒情时,很少离开现实,随时随地都想到他所处的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如困届沦陷的长安时写的《春槊》、入樹时写的《剑门》,是最有代表性的。这类诗,杜甫越到晚年成就越大,象五律《客亭》、《江上》、《江汉》,七律《登楼》、《宿府》、《阁夜》、《秋兴八首》等,都是情景与时事交融的脍炙人口的名篇。此外,杜甫也写了一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的气氛,可以看作是有声有色的文化史。明代祝允明书杜甫《秋兴八首》杜集里也有一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的感情也较为淡泊,比较突出的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杜甫在长年的转徙流离Z后,到了成都,建立草堂,开辟皿亩,得到暂时的休息,因此对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动态进行了细腻的观察,感到无限的热爱,具有深刻的体会。如《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南》等诗,从诗题上就可以想象出杜甫当时的心境。这类诗当然不能和前边论述的诗篇相比,但也代表了杜甫为人的另一方而,他不只冇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也冇对于微小生物的爱好。他“幽居近物情”(《屏迹》),喜看“细雨鱼儿岀,微风燕子斜”(《水槛逍心》),感到“花柳更无私”(《后游》)。杜甫写过一些怀念家属、朋友的诗,大都缠绵煤恻,一往情深。怀念妻子的有陷贼时写的《月夜》,怀念弟弟的有在秦州写的《月夜忆舍弟》;在许多怀念朋友的诗中,以怀念李门的最为突出。杜甫自从与李门分手直到晚年,赠李门、忆李门、怀李口、梦李口、寄李口以及其他涉及李口的诗,有I•余首Z多,几乎首首都显示出对于李白深厚的情谊、热烈的关怀和衷心的钦佩。杜甫把诗看作是他终生的事业,认为“诗是吾家事”(《宗武生FI》)。他7岁学诗,直到死亡前夕,没有停止过写诗,他从安史Z乱起,至抵达成都前,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写出的诗歌思想内容最为深刻;他在夔州身体衰弱多病,写作的数量最为众多。他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充满爱国爱人民的政治热情,在艺术技巧上也狠下功夫,“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新诗改罢长自吟”(《解闷十二首》之七),说明他创作的严肃态度。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和《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小表达了他继承优良传统、评鹫古今诗人的主张。杜甫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大大开拓了诗歌的领域。明代胡震亨说:“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唐音癸签》)这句话不尽符合事实,因为在杜甫以前也有以时事入诗的,但是象杜甫这样深入民间,洞察时弊,把富有社会意义的重大问题都陶融在“惊人”的诗句里,却是少有的。杨伦说:“口六朝以來,兀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和因,最为可厌。子美岀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杜诗镜銓》卷五)这虽然是“三吏”、“三别”的评语,但也可以概括杜甫大部分重要的诗篇。元稹给杜甫写的《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里说,“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杜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杜甫最能驾驭诗的各种形式,并能使每种形式都得到新的发展。他在五言古休诗里善于记载艰苦的旅程、社会的万象、人民的生活以及许多富有戏剧性的言谈动作,写來十分生动,使人感到的不是五言的限制,而是语调的口然,最显著的例了是《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遭皿父泥饮美严中丞》等。他在七言古体诗中擅长于抒写他豪放的或沉郁的情感,表达对于政治和社会的意见,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杜甫的五、七言律诗功力甚深,达到很高的成就,数量占杜诗的一•半以上,五律已见于杜甫的漫游时期,七律名篇多产生在到达成都以后。杜甫深厚的感情在五律屮得到凝炼,在七律屮得到充分的发扬。五律如《春槊》、《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客夜》、《九日登梓州城》、《征夫》、《旅夜抒怀》、边阁》、《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恨别》、《闻官2河北》、《登楼》、《宿府》、《阁夜》、《咏怀古迹五首》、《白帝》、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的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写了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如《秋□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竟长达1000字。是除少数比较自然的以外(如五排的《奉送严公入朝十韵》、《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七排的《清明二首》),大都堆砌过多的典故,掩盖了丰富的情感或填补了应酬之作内容的空虚。杜诗屮的绝句基本上都是在漂泊西南的最后11年内写的。由于杜甫的古体诗和律诗取得巨大的成就,他的绝句往往不被人注意,但是即景抒情,论诗怀友,反映蜀中的骚乱与人民的生活,吸取民歌的精华,杜甫在绝句方面仍有不少贡献。杜甫诗意图轴清代张□作当然,杜甫也写过一些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比较无聊的诗。当他在长安充当贵族的“宾客”,向王公大臣乞求一官半职的时候,当他漂泊西南,为了衣食,不得不与地方官吏们相周旋的时候,所写的一部分诗,其中有好些五言排律,用大量的典故颂扬对方如何贤明,巾述口己如何贫困,以乞求怜悯与恩蜴,格调是不高的。宋代淳熙刻木《杜工部诗集》总的说來,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而,集古典诗歌z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杜甫在世时,他的诗歌并不为时人所重视,逝世40年以后,始见重于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白届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的影响。李商隐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宋代著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对杜甫都推崇备至,他们的诗歌各口从不同方面继承了杜甫的传统。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用杜甫五言诗句集诗200首,在《集杜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杜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述有教育意义。
三、背景材料这首诗是杜甫大丿力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Z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索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确良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口、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关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四、诵读提示节拍耍清晰,体现诗韵律。语气耍缓慢,沉重,读岀“悲”的基调。首联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颔联要读得气势开阔,冇包容宇宙Z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岀,“木”“江”二字可重读、适当延长、有余韵;“萧萧”“滚滚”要拉长声咅,再现木叶和江水的形象,表现诗人不尽的愁绪哀思。颈联是全诗的高潮,要提高声调,读得悲愤。重读“悲”“常”,描绘长年飘泊之苦;重读“病”“独”,刻画老病孤愁,以加重悲苦情绪。基调沉重,宜缓缓读尾联含无限凄凉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五、把握思路写景一一抒情六、理清意脉问题1.读诗要抓住消息句,品味要品情景语。诗中哪一句是这样的消息句?它有什么作用?提示:
万里悲秋常作客。“悲秋”是情景语,透需了诗人内心的消息。这句诗在结构上冇重要作用,它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联系起来了。问题2.这首诗的内容和语言是怎样前后照应的?提示:颈联与颔联之间,“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和“不尽”对应,这样就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更广更深地表现了诗人的哀思。尾联以偶句作结,分承五六两句:“白发”因“作客”而生,“浊酒”因“多病”而停。七、重点赏析思考:本诗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提示:可从画面美和情感美两方面考虑。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视俯察,绘形绘色,绘声绘动,勾勒岀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冊i。特别要注意“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TT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诗人寓情于景,箫条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哀猿的啼声暗示着诗人的悲苦。颔联勾画出一幅更广阔的长江秋景。从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前四句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颈联“悲秋”二字下得沉痛,点醒了景物描写,曲眼前景到心中情,使人感到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就像无边的木叶和不尽的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尾联将“悲秋”之意进一步深化。白发FI多,可见艰难潦倒之苦;浊酒新停,更难排遣悲愁。登台结果只是惹恨添愁,“无限悲凉Z意,溢于言外”。全诗哀景写哀,哀景蕴蓄哀情,哀景引发哀情,哀景烘托哀情。八、鉴赏练习
杜甫《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Z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述有相互呼应的作用。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D横(空间)纵(时间)《登高》说课稿—•、说教材《登高》这首诗选自苏教版高小语文课本第四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根据教淫大纲的目标要求,屮淫语文教淫要培养淫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屮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知识口标:1、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2、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根据新课标屮要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大纲教学目的中要培养学牛有口己的情感体验和新课标中要求的审美体验和价值观统一这一维度,确立了木课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述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而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木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口然Z秋、生理Z秋的同时,最根木的一点就是悲国家Z秋、社会Z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木诗的关键。二、说教法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1、吟诵法。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咅像资料《唐Z韵》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咅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小,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丿力冇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Z秋、国家Z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屮运用课件补充诗人杜市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木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來。”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Z间、同学Z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冇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三、说学法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小注意力,而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发挥口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其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登高》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其根据是新课标屮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后以杜市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个案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止的主动意识、成功意识以及失败意识。四、说课堂教学秩序一、关于新课导入课前准备:为了知人论世,丰富学生对杜市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休验,在上课Z前先让学生观看《唐Z韵》中的《一代诗圣》上下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休验,那么伟大诗人杜市笔下的深秋乂是怎样的呢?今犬,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來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一《登高》。导语是每节课的窗户和眼睛,精彩的导语能讣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具体到木节课,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秋天不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设计了如上的导语。二、关于新课传授过程(-)四读诗歌1.教师范背诗歌,学生注目。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冇个感性的整体认知,冇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休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3.学生口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木着培养学生口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讣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四读诗歌,有利于实现人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力,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探讨景、境、情的关系木环节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新大纲中学习目标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具体到诗歌教学,就是木着学生应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学习。为此,木着先易后难、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全课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该如何概括?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第二个问题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考虑到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曲于思考时间、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估计大多数学生只会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Z秋、生理Z秋的基础上,再进行必要及时的点拨,结合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社会Z秋的情怀。具体到《登高》这首诗,不论学生如何思考第二个问题,无外乎从悲口然Z秋、生理Z秋、社会Z秋这三个层面进行回答。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三个问题:①首联和颔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试问,哪一个意彖让你感受最深,请描绘一下,此为点。答案多样:如飞鸟,在劲风中摇曳吃力盘旋,飞舞的鸟这个意象,意韵较深。写出了孤鸟的无力、脆弱,这何尝不是诗人的写照。这种意象在杜甫其它诗中也可印危檣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天地一沙鸥。”对于这首诗,尤显旅人的单薄与脆弱,孤独自己有如茫茫天地间一个小小证,如《旅夜抒怀》同是临江抒怀:“细草微风岸,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教师可适当点拨,江上景色,野阔天低,大江奔流,无依。所谓的文章、官职皆随水而逝,成过眼烟云,的飞鸟,只冇无尽的悲凉充斥其间。又如落叶、长江。就“落叶”这个意象而言,-叶知秋,落叶的萧萧表现已到深秋,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秋天尤其让人感到伤感。如学生提到“长江”这个意象,不由人想起孔了“逝者如斯夫”的感僦,联系诗人生平是否有韶光易逝,而壮志难酬的遗憾呢?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扩大学生视野,做这样一个极为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促进文本多样化的解读。根据新大纲关于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体到诗歌就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让淫生发挥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述原成立体可感的慚而,为了培
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彖能力,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①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登高秋景图。此为课程教学中的“染”。答案:登上高台,眼累远方高远天际,茫茫无边,耳听猎猎西风,老猿悲鸣,沙走江上,水落石出,在水清沙门的背景上,在急劲的西风中,孤鸟吃力地翻滚,大风四卷,孤鸟回旋,徒增无限感伤,近看枯叶萧萧而下,黄叶满地;远观滔滔的长江,滚滚东逝,不禁让人想起孔夫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古浩叹。②根据文学鉴赏应体会作品深层内蕴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下面这样一个问题,其目的是由景物逐渐深入到人事。即“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箫下,不尽长江滚滚來。”诗中写景,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答案:这两联浑然一体,境界深邃悠远,营造出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境,演染了诗人登高槊远的内心无尽的悲凉,悲叹大自然的秋。以上的三个问题设计从三个角度解决诗歌怎样鉴赏写景的问题,具体到《登高》这首诗,基木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关于诗人悲悲生理之秋这个层面,根据思维的连续性,本着探究的精神,在学生结合文本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可适时的提岀这样一个问题:诗人仅仅悲叹大自然的秋吗,所悲Z秋述冇没冇别的意味?教师可结合多媒体,适时展现杜甫生平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作如下的解读: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來,悲叹个人生活困顿的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此教学坏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关于第三个层面,即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根据新课标教学应分层推进,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木应把握文木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以及新大纲目标要求,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新课标中教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相统一的过程及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目标岀发,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诗人悲秋,悲自然Z秋,悲生理Z秋,这些也许都不是“悲秋”的根本,那么“悲秋”的根本是什么?请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
此问题所涉及的层面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丿力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Z秋、国家Z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教师在因势利导引出这个话题之后,可通过多媒体呈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这时可联系诗人在这首诗中所透视岀來的情怀进行点拨,这种点拨非常关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Z乱尚未平定,国家动荡不安这个大背景下,诗小通过一次风雨袭击茅屋Z事,表现了诗人流寓蜀屮生活的艰难,“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但诗人并没止步,而是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使一己Z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读到这里,教师可做如下引导:我们是否有所触动、感悟,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生理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这时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学生互评,达成共识: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大量诗人的诗作中,我们似乎恍然大悟,悲秋,不仅是悲口然Z秋,悲生理Z秋,更深层的是悲社会Z秋,国家Z秋。《登高》一诗真止的意蕴,是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国家之秋的有机统一,体现的是诗人忧国伤世的闿大志士胸襟和情怀。在这个教学环节小,教师可作为观察员身份起监督作用或作为平等主体参与谈论,最后只进行简要的梳理。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大的教学环节,即悲口然Z秋、生理Z秋、社会Z秋,相互顺序可以视课堂实际情况而定,每个环节完成Z后,可根据上面的语言灵活进行连贯,整个设计体现了新课标中课堂教学开放、灵活的原则。(三)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小要加强学生的积累,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四)关于作业。师生一起,以小课题形式写出一篇关于杜甫专题的研究小论文。这样设计出于以下儿个考虑: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有利于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失败意识以及成功意识。(五)关于板书设计也即结语,如下图所示:悲社会自然生理此板帖呈金字塔型,意在隐喻:悲是本诗的核心情感内涵;由自然而及个人而及社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如金字塔般震撼人心。这样的设计有
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