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6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诗歌的能力,但是对借古讽今的诗歌接触得不多。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表达的感情。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诗歌。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法品析法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用作者介绍和背景链接导入课堂 1、作者介绍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2、背景链接 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二、整体感知诗歌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三、理解诗歌内容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幽州台: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歌: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等形式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前、后:时间绵长 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指眼泪。 诗意: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天地:形容空间辽阔 3、诗歌前三句粗笔勾勒,凸现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今人事的沧桑易变。 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四、深入探究 1、赏析“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一词。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五、梳理结构 六、主题概括 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写了诗人登楼远眺时凭今吊古的感慨,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表现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 七、背诵诗歌 八、教学总结 通过了解诗歌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问题探究,理解诗歌主题。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完成了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