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准确背诵诗歌,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赏析诗歌。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积极讨论,领会这首诗丰富的内涵。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这首诗沉郁悲壮的风格特点。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背诵诗歌。2、教学难点:体会这首诗丰富的内涵。三、【知识链接】1.陈子昂的人生经历:陈子昂(约公元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歌以三十八首《感遇诗》最为杰出,诗风质朴浑厚,受到杜甫、韩愈、元好问等后代诗人的高度评价。 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公元698年(圣历元年),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使之冤死狱中。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3.题目解析: 台:是古代一种高大的建筑物,非一般土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姬平在公元前312年执政后,为雪国耻,励精图治,采纳郭隗的建议,建黄金台,置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剧辛、邹衍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蓟,当时属于幽州(今比京市大兴县),故称幽州台。今夭就只剩下京郊的一处荒野之地四、【学法指导】1、诵读法2、联想法3、探究法五、【学习内容】(一)、夯实基础:1、解释下列词语:(1)前:向前看。(2)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3)念:想到。 (4)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怆(chuàng
)然:悲伤的样子。(6)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涕下:流眼泪2、断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二)、理解探究:1、有没有同学对幽州台了解的?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学生回答,教师补充2、看最后一句,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请学生根据大意及注释试着分析古诗中具体表现的作者情感,学生可以根据古诗中的词或字来对应作者的情绪。如:“独”说明了作者的孤单“怆然”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与苦闷。(体会语言的表现力,让学生自己思考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3、此诗的后两句为什么会多了一个字?“之”、“而”在这里表示音节的停顿,是虚字,它们的用处是使此诗的音节舒缓流畅,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长叹的情景。(通过对后两句的理解,让学生根据停顿进行朗读,加深对古诗的印象。)4、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5、小组讨论诗歌主旨。
《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的最为著名的古体诗。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作者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六、【课外拓展】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岘山怀古陈子昂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犹悲堕泪碣①,尚想卧龙图②。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注释:①堕泪碣;即岘山上的羊祜碑(碑为方形,碣为圆形。这里即指碑)。②卧龙图:指诸葛亮的谋略。应专指《隆中对》。结合《登幽州台歌》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