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及《望岳》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及《望岳》

ID:1131237

大小:0 B

页数:7页

时间:2022-06-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设计20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及《望岳》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所学诗歌。2、借助注释、当堂测评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及《望岳》。二、学习《登幽州台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2、指导朗读:(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教师指导朗读节奏和语气。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用自己的话把诗歌的意思说清楚。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1、再读体会,思考:(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2)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3)“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诗人的形象是什么?答:(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4)《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5)文章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6)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助的愁苦情怀。四、课堂练习当堂背诵并默写《登幽州台歌》五、学习《望岳》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2、指导朗读:(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2)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教师指导朗读节奏和语气。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用自己的话把诗歌的意思说清楚。六、朗读指导,领悟诗情。1、分析部分诗句的写法及好处,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秀美景色的喜爱;“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分析本首诗歌所采用的写法:借景抒情。3、概括本首诗歌的主旨:本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七、总结全文:1、总结古诗。2、总结学法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八、课堂练习:背诵并默写《望岳》。九、当堂测评: 1、《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2、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答:3、“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的感情基调。4.《望岳》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5.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6.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7. 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8、“,”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答:9、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蕴含的人生哲理是站得高看得远。10、“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的特点。11、“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十、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没有让学生做好提前预习,是我最大的失误。本以为一节课就学这么两首短诗,课上看书就能了解的,结果发现学生还是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课上有些迷茫。2、学生历史知识的缺乏是学生理解本诗一道高坎,而我在相关资料介绍时,可能有点仓促,使得学生在听讲时感觉茫然,思考问题不够积极。3、还是前面原因,导致学生不好理解,所以在讲课时我讲得时间还有些多,而留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太少,没有达到让学生去感受诗文情境。4、部分环节时间安排不好,应该再节省3分钟时间,最后让学生完成当堂测试部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