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6.20《终南山》教案沪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语文:6.20《终南山》教案沪教版

ID:1131307

大小:0 B

页数:7页

时间:2022-06-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二十 律诗三首教学目标1、 了解并且能掌握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2、 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说明:周汝昌先生曾经说过:“永远不要忘记,我国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汉语文学的高级形式,它们的一切特点特色,都必须溯源于汉语文的极大的特点特色。忘记了这一要点,诗词的很多的艺术欣赏问题都将无法理解,也无从谈起。”所以欣赏诗歌也必须了解汉语文本身的许多特点,这也是诗歌的特点。诗歌之美有哪些呢?我以为至少有:语言美、情感美、意蕴美、哲思美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希望授课教师能从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去宏观地把握、鉴赏诗歌,千万不要现代文是现代文、古典诗词是古典诗词、割裂地进行教学。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能透过诗歌表面的文字,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诗歌的美感。2、 难点:因为是古典诗词,所以只有能突破古典诗词必要的知识、包括诗歌创作的背景等知识,才能真正把握精髓。说明:语文学习需要情感体验,但学生缺少丰富的情感体验,所以要了解作者诗词创作时的丰厚情感或许会有一些距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必要而且巧妙的引导方式,才能尽可能地拉近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教师不仅需要巧妙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也需要比较充分的相关知识,如果自己不能吃透课文文本,就很难真正有效地指导学生吃透文本。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一、导入:力求找到巧妙的突破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律诗。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无论喜欢哪一首都可以,关键是要言之成理、言之有物。因为是初次接触,所以不求面面俱到,只要答出一两点即可。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兴趣,比教师强行地赋予更能激发他们自己的能动性。二、从学生普遍最喜欢的一首律诗进入文本。以下只是假设的顺序:(一)王维的《终南山》鉴赏。王维其人的介绍:①    王维为什么字“摩诘”?②    王维与陶渊明比较。学生的课前预习就可以是对“其人”“其事”的资料查阅。所以,第①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不成问题。第②个问题的分析,则需要教师的点拨。同样是归隐,王维与陶渊明可谓两种不同方式的归隐。还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的预习基础上的逐渐深入,让学生明白一点:课堂决不是教师的“讲台”,更是学生的“舞台”。1、王维《终南山》的深入。1、王维“诗风”的介绍: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1、学生的第一步可以是:诗中有画,有什么画?可以从空间的、色彩的等角度体会诗歌的“绘画美”。这是逐层深入的过程:从诗人——诗风——诗风在诗中的具体体现。这个过程还是应该让学生亲自去走,教师不要“越俎代庖”。 2、在这首《终南山》中怎样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2、学生的第二步可以是:画与诗又是怎样结合的?这也关键的一步。因为如果把“诗”仅仅当作“画”去解读,那是曲解了王维的“诗意”、也曲解了苏轼的“本意”。2、王维《终南山》的进一步深入。从“诗风美”进入“意境美”再进入“情感美”。1、 在这首《终南山》中诗人到底要表达什么情感?尤其是诗歌的最后一联可以重点鉴赏。2、这首情感又是怎样与诗歌融合在一起的?1、学生先从自己的感觉出发: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是优美的?是沉郁的?还是痛苦的?2、然后结合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较为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更多的应是欣赏、喜爱、留恋与神往。情感的把握不妨从自己出发、然后进入诗人的内心、最终又回归为自己的感悟。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二)杜甫的《登楼》鉴赏。1、比较阅读。2、深入感知。1、杜甫的“诗风”与王维的“诗风”的比较。2、“王孟”比如:“沉郁顿挫”的意思是什么?在这里怎样体现?这从首联就可以看出:1、“万方多难”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的特点;杜甫“诗圣”的美誉。所有这些文学史上“耳熟能详”的名词,怎样在这首诗中体现才是这堂课的关键。 (王维、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总体诗风特点的回顾。3、杜甫诗风的特点是什么?在这首《登楼》中有所体现吗?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而此时的诗人正是流离他乡之时,国恨与家愁结合在一起,更是满腹愁思,登楼所见也更是满目凄凉。2、同王维比较:王维更多的清新与怡然;杜甫更多的是“深仇大恨”、忧国忧民。(三)陆游《书愤》的鉴赏。1、质疑式引入。1、同样是爱国诗人,陆游的诗风与杜甫的诗风的不同之处在于哪里?2、他们两者的相似之处又在哪里?1、陆游《剑南诗稿》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剑指南方,不忘大宋王朝的收复与中兴。从诗集的名称就可见诗人的爱国苦心。2、 陆游生平介绍。让学生从自己课前的资料中寻找要点。陆游与杜甫好像比较相似,都有忧国忧民的特色,所以这两位诗人的比较比“王杜”之间的比较难度更高一些。“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或许是文学鉴赏的普遍规律。2、具体感知。1、从两者的“诗风”1、两者:陆游与杜 差异到两者的情感差异的递进:差异在哪儿?2、在诗作中怎样具体体现?3、诗歌拓展: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甫的比较。补充鉴赏陆游的《示儿》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作。2、重点品味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此句的妙处到底在哪?它是极具边塞地区特色的景物的罗列。看似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实际有着微妙的组合:有时间与地点的组合(时空结合);有远近的组合(远景:瓜洲渡、大散关;近景:楼船、铁马。)还有情与景的结合。(景是边塞的景;情是苍凉的情。)诗歌本身是一切观点最有力的证明,如果鉴赏者不能让诗歌说话,那么所有的观点都会显得十分无力。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立足于文本,否则就如缘木求鱼,不达要领。 3、补充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这首诗歌的颔联非常相似。同样也是景物的排列组合,但意境截然不同。陆诗是亡臣的苍凉,温诗是游子的伤怀。三、小结。1、律诗的基本知识讲解。2、在反复诵读中加深理解。3、可以鼓励学生再提出一些不同的想法。1、 律诗的对仗、平仄等知识介绍。2、 诵读然后背诵;理解然后背诵。让背诵记忆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3、学生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完全可以给他们畅所欲言的机会。比如:王维的《终南山》中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鉴赏既是解读诗人;也是重塑自己。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让学生“知道”些什么、而是“发现”些什么。 句,有人觉得写得很妙,是全诗的点睛;但也有人觉得与整首诗的风格格格不入,显得很突兀。学生的看法是什么?思路点拨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式,也可以是质疑式的教学方式,并且引导学生质疑,教师是提问,学生才是质疑。还可以是诵读式的教学方式,“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到一定火候了,然后再分析,而且分析甚至不必太全,只要把核心讲清了、把精髓点透了就行了。练习举隅1、整理三首诗中涉及到的典故,并说说这些典故在诗中所起到的作用。2、选择三首诗中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写一段独具个性的鉴赏文字,200个字以上。3、尝试自己提笔写一首律诗,诗题不限,注意格律的基本要求,但不苛求,关键是“以意为上”。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