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端午节”征文优秀稿《端午节二三事》三校区任卫红小时候,过端午节是一个非常高兴的节日,因为小孩子可以享有许多有趣的事物,可谓是传统特色的儿童节。在我的印象里,家里过节要打来艾草、菖蒲,把它们悬成一束,挂在家门口,要拿铁盆装上苍术、白芷等药草的在房中薰燃,据说这样可以避邪。现在来看,我想是艾草、菖蒲等药草有特殊的气味,蚊虫一定闻不得,可以让人们避免蚊虫的叮咬,也应算是辟邪吧。还要购买来雄黄酒,节日午餐家家都要喝,有的小孩还在额头、颈后点上雄黄,大人说是用来赶走有毒的虫蛇的。起初我是不信的,及到看过《白蛇传》,知道白娘子和小青喝过酒就显露出原型,都害怕雄黄酒,遂才深信不疑,并赞叹起它的神奇了。不过,小时候对端午最感兴趣的还是节日里所获得的礼物和食物。像围住货郎买来声音清脆的小铃铛,把铃铛用丝线串好系在手腕和脚腕上,跑来跑去听那银铃的声音。像观看手艺高超的货郎将五颜六色的丝线编成各种花式、让人爱不释手的蛋兜。还有像每个小孩都在胸前挂上蛋兜,装上鹅蛋或鸭蛋,PK-下谁的蛋大,谁的蛋兜漂亮,还撞来撞去看谁的蛋结实,比赢的自然兴高采烈,比输的也会开开心心地吃掉它。当然还有主角吃粽子,每次都是我妈把粽叶用开水冲泡好,把糯米用水拌匀了,再准备一点白线,就坐在小板凳上包粽子。因为那时条件不好,我妈都是包白米粽子,没有肉,没有豆子,但我妈包的粽子样子多,有三角粽、枕头
粽,还有猪脚粽、小船粽,个个青青碧碧、秀气漂亮。在记忆里,我对上面这些事情是乐此不疲,踊跃参与的。不论是弄艾草、制雄黄酒,还是学货郎编蛋兜,看妈妈包粽子,我都喜欢尝试、胡弄一番,有时帮了倒忙,爸妈是不教训的,因为他们说过节要喜庆、要热热闹闹。等到上了学校,知道了一点屈原的故事,知道了一点柴米油盐的艰辛,便不太觉得端午节完全是儿童的趣事,而是体会到一点责任的重要了。当我知道三闾大夫屈原在那个“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年代,目睹国破家忘,痛不欲生,抱石自沉于汨罗江,端午节就是屈原以身殉国的日子。知道饭团、鸡鸭蛋原本是投进江里,喂食鱼虾鳖蟹。我吃粽子的时候便不再仅仅是体会它的美味,而是有点''食以明志”的意味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更强化了我的感受。那是在上初一的时候吧,距端午节还有几天的一个放学后的傍晚,同村的学伴要到离家较远的地方打粽叶,我一看能为家里做点事就欣然同行了。我们马不停蹄赶到一处水塘边,那里的粽叶又多又好,我们挽起裤腿急急忙忙开工了,很快打下的粽叶就装满了书包,我们又采摘了一些提在手里,心满意足地想着即将尝到的美味,满载而归了。回到家才想起外出没有告知家里,大家正在四处找我们,而且当时家里也没有糯米。妈妈看到我一身泥、一身水的样子,心痛地安慰我说:这两天
就去买糯米,粽叶可以用水泡起来备用。我没有吭声,但我的心里知道,从那一天起,我不在是懵懵懂懂的儿童了。现在,过端午节我已经是包粽子的主力了,我妈变成了配角。我的儿子正如当初的我围着我们身边,什么都要胡弄一番,在体验中、在尝试中茁壮成长。论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