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相关习俗清明节又称天中节,因为农历五月以后,天气渐渐炎热,因此蚊虫苍蝇孳生,传染病很容易发生,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节之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一五种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来去除各种胡卢巴毒害,可以说说是亚洲古代的卫生节。民国成立以后订为「夏节」,另外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又称「诗人节」。端午节,因家家户户悬挂菖蒲避邪,故称「蒲节」。端午节的相关民俗习俗有下列几:(一)吃粽子是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直接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舞、竹叶包好投入江里喂鱼、虾。(二)喝雄黄因端午节后才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此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希冀收到去邪的功能。(三)挂艾草、菖蒲、榕枝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顶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生长和外形被看做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伸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
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为首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大多的功能而来,像宗慎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积极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颠狂,榴花悬门避黄巢,兰花正是这个季节的红花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于的中药。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逼个村落,正好看到较为明显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微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有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唯一的经济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李克用听了大受感动,并且留意到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四)悬钟懈像因为民间传说为抓出鬼大帝,所以关公像有辟鬼的能力,据说唐明皇曾梦到一个大鬼和一个小鬼,小鬼在偷吃东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唐明皇问大鬼说:「你是什么人?」大鬼说:「我叫钟靖,是终南山的进士,因为面帽丑陋,应考时没被录取,我就自杀了。现在我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后,就叫画家画工吴道子照他梦中所见,绘出钟庖像来沧浪。原来钟懈像是在岁末时才挂的,明朝画
家冯班还画过「寒林钟僧」,端午挂钟帽像可能是到明末或端午节清初才有的习俗,台湾较少有此一民俗。(五)划龙船竞赛古代因为屈原投江而民众竞相划船,为了救屈原。现代则为一种表现团队精神的最佳活动,而且在全省各线市北的主要河川,每年都拉开帷幕划龙船比赛,国内的无线电视台都会转播比赛盛况,近年来有逐渐发展国际邀请赛的情形。龙船比赛会让外国友人喜欢的原因:它是一种国外盛行的独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种需要更多默契的力与美的运动。各地的龙船赛并不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宜兰县二龙村的龙舟比赛,不因为他们的龙舟比其它地方长或漂亮而闻名,而是因为一项相传有两百年历史,而且只有两队一上二龙村的淇武兰和下要二龙村的洲仔尾,他们各自拥有一条龙舟赛都绘有太极图案的龙舟,只是杨柳武兰以绿色为底,洲仔尾因为以红色为底。比赛规则是两村的村民都是居民选手,反复在二龙溪比赛达近数十次(从午后到黄昏),选手难受了马上换同村的人上场,最后以胜的次数多的队伍为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