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小常识2017年5月25日
一、名称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天中节、浴兰节、蒲节、女儿节等。《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晋代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以粟枣灰汁煮,令熟,节日啖。”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夏至节日食粽。”又称为天中节。午月午日午时,日在中天,阳气达到极点。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二、起源1.祭屈原《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东汉末应劭《风俗通》日:“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亦因屈原。”《北堂书钞》卷一三七引晋代葛洪《抱朴子》外篇佚文说:“屈原投泪罗之日,人并命舟揖以迎之,至今以为竞渡。或以水车为之,谓之飞鬼亦曰水马。州将士庶悉观临之。”
二、起源2.祭伍子胥、勾践隋朝杜公瞻在为宗懊《荆楚岁时记》所作的注文中提到竞渡起源于伍子胥、越王勾践等人的说法。
3.“公共卫生说”由江绍原先生在1926年提出来的。4.“祭龙说”由闻一多先生在1947年的“端午考”一文中提出。
三、习俗1.广泛采用葛蒲、艾篙。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攘毒气。”金廷标《群婴斗草图》【清代】
吴自牧《梦粱录》记南宋杭州“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
2.缠挂各种端午索。或系于小儿手臂,或挂在床帐、摇篮等处,或敬献尊长,以辟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3.用符图驱邪。《后汉书·礼仪志》云:“五月五日,朱索一色印为门户之饰,以止恶气。”
4.饮用药酒(蒲酒和雄黄酒)。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阳》:“午前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颊耳鼻,并挥洒床帐间,以避毒虫。”
5.吃粽子周处《风土记》:煮肥龟,令极熟,去骨加盐豉秋蓼,名曰俎龟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包裹未(分)之象也。龟表肉里,阳内阴外之形,所以赞时也。
6.赛龙舟
四、端午节的意义一个全民参与的卫生和体育的节日。一个表现传统伦理、增进社会团结的节日。一个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