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飘香品味端午
加入VIP免费下载

粽叶飘香品味端午

ID:1136506

大小:38.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6-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粽叶飘香品味端午》主题活动方案活动主题:弘扬中华端午文化,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活动目的:1.让同学们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风俗,明白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培养同学们的各种能力,如: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活动过程:同学们,又是一年端午时,每每这时,同学们总会想到粽子、龙舟、艾叶等与端午节相关的事物。我们中华民族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这个节日。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的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今天,我们就将开启我们的“端午奇妙之旅”。齐读课题:粽叶飘香品味端午第一部分:端午溯源1.谁知道端午节的由来?2.出示幻灯。3.看了上面的资料之后,同学们对端午和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了什么了解?4.大家说得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看看我们今天活动的标题:《粽叶飘香品味端午》,其中,有粽叶一词,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那么,我们现在就来了解一下粽叶。5.粽叶的历史(学生可联系自己所带的粽子谈谈)第二部分:端午习俗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习俗、特点,那么端午节也不例外。同学们能说出几个来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继续我们奇妙的端午之旅——端午习俗。第三部分:诗话端午1.在中国解放后,人们把端午节又定名为“诗人节”。纵观中国历史,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歌赋还真不少。2.古筝配乐响起,请一位朗诵好的同学上台进行诵读端午诗词。3.除了这些诗词,还有些关于端午节的童谣儿歌哩!4.欢快的音乐响起,同学们齐声拍手读儿歌: 5.诗话端午,除了这诗词,还有故事呢。赶快来看看吧!第四部分:申遗风波1.2005年11月24日,韩国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作为了自己的文化遗产。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吗?2.如果你支持中国,说中国是端午节的发源地的话,那么我告诉你: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韩国最终胜出。3.不过,请你不要担心,此端午并非彼端午。“江陵端午祭其实与我们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北大教授高丙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高教授表示,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小结,观看视频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而粽叶,也是粽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习俗一: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形状,结成一串,形形不同色色,玲珑可爱。习俗二: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习俗三:赛龙舟龙舟就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端午节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竞渡歌(节选)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的浙江,与杭州有密切关系。传说当年浙江上虞祝家庄有个女孩名祝英台,小名九妹,她一心想到杭州求学,其父祝公远拗不过爱女的要求,同意英台女扮男装,并由丫环银心扮作书童相随从,来到杭州草桥门(今望江门)外,邂逅来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青年书生梁山伯与其书童四九,梁祝两人谈得投机,当场结拜为兄弟,这就是“草桥结拜”。两人来杭州就读于万松岭的万松书院,同窗三年,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性。后来,英台接到家信促其速归。英台钟情于山伯,但又不便明言,只好将白玉扇坠请师母转交山伯,作为爱情信物。别时,山伯送行,一路上英台有18次向山伯暗示自己的情意,但忠厚老实的梁山伯始终未悟。两人行经凤凰山时,祝英台表示家有小九妹,愿为山伯做媒,望他早来祝家,这就是“十八相送”。山伯后从师母处得到玉扇坠并获悉真情,急忙赶去祝家庄,但这时英台已被其父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英台据理抗婚,至死不从,并与山伯在绣楼中相会,表明心愿,这就是“楼台相会”。山伯突遭此打击,气急而病,一病而亡,英台闻噩耗拼死到梁家吊孝,这就是“吊孝哭灵”。后马家前来娶亲,英台浑身缟素,要求途经山伯之坟一祭,祝父无奈只好应允。轿至山伯坟前,英台下轿祭奠痛哭,霎时雷电大作,风雨交加,霹雳一声坟头开裂,英台纵身跃入坟中。瞬间阴云四散,雨过天晴,一对美丽的彩蝶自由地在一碧长空中翩翩起舞,这就是梁祝精灵的化身,表示了生不能成婚匹配,死也要成双结对的强烈愿望。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