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箱子岩》《跑警报》《寂寞》《巩乃斯的马》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语文《箱子岩》《跑警报》《寂寞》《巩乃斯的马》教案

ID:1137688

大小:99 KB

页数:32页

时间:2022-06-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教学内容:《箱子岩》《跑警报》《寂寞》《巩乃斯的马》期末复习二.学习目标学习四篇课文并进行期末复习,各个知识点要掌握,重点在现代文阅读。三.知识归纳总结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有汉苗土家血统,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 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2.汪曾祺(1920~1997年),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3.梭罗,H.D.(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作家、思想家。生长在波士顿附近超验主义思想运动中心康科德村,父亲是小业主。20岁于哈佛大学毕业,曾任教师,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在学生时代与爱默生相识,在爱默生影响下,阅读柯尔律治、卡莱尔等人的著作,研究东方的哲学思想,同时以爱默生倡导的“自助”精神进行思考,形成了一套独立见解。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写成。他的代表作《沃尔登,或林中生活》(1854)记录了他于1845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沃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他是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梭罗的文章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英国工党、印度的甘地与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响。4.周涛:1946年出生,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祖籍山西,在京启蒙,少年随父迁徙新疆。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已出版诗集、散文集20多种,深得读者喜爱。1982年,他的诗歌《野马群》发表,以《野马群》为代表作的新边塞诗以苍劲沉郁的气色笼罩了八十年代西部诗坛,周涛被誉为“新边塞诗的扛旗人”。曾获全国诗集奖和全军八一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周涛的《巩乃斯的马》发表于《解放军文艺》1984年第8 期。在周涛的散文中,对生命现象的描绘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总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家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亦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这种清醒的生命意识,就使他的散文呈现出当代散文界少有的、野马般的生命活力以及对读者的巨大冲击力。《巩乃斯的马》也是如此。它借助对马的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与进取精神的向往与渴求。四、课文分析1、《箱子岩》沈从文曾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的悲痛也忽略了。”〔12〕《箱子岩》平实的叙事,直抒己意的历史缅想,需要读者格外留意去把捉文字背后的隐忧、悲痛。那方土地上的那些人,达观、乐天、安分,作者尽管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评判,将自己的价值追求昭示于人,但读者还是不难发现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倾向的取舍。在“人是如何渺小的东西,这些人比起世界上任何哲人,也似乎还更知道的多一些”的一声喟叹里,既有一种禅意的超脱、达观,也有对自轻自贱的警示。作者的思索路径因此转向民族性格的重铸与民族文化的重构。寻思“我们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对‘明天’的‘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能换个方向,就可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不过有什么方法,可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可是个费思索的问题”。作者把问题摆到读者面前,但并不给出答案,而且作者的用意恐怕也不是要为读者给出一份明确的答案,而更注重于展示丰富多样的人生境遇,激发读者某种思考的热情与兴趣。箱子岩前,作者面对湘西的言说,也是对中华大地的悲悯,他的湘西之问,也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叩问,那满溢胸间的是文本背后深藏着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种族存亡断续的危机意识。作者没有慷慨悲歌,而其博大浩淼,对人类充满关爱的情愫,呼唤民族理性精神重建的追思,则具有终极的意义。正是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沈从文“民族品德的发现与重造”的总主题。 沈从文的作品文意朦胧多义,情思飘忽迷离。他对笔下的人、事、景、物,不作单纯的判断,读者只有反复品味,文本复杂丰富的意蕴和作者的悲悯情怀才能被很好地发掘出来。本文选自《湘行散记》,最初发表在1935年4月出版的《水星》杂志上,原题为“湘行散记——箱子岩”,是一篇游记性散文。1934年1月初,沈从文接到家里来信,说母亲病重,或许将不久于人世,母亲很想见他一面,要他赶紧回去,迟了,只怕没有见面的机会。沈从文得到消息后,将手头的事情稍做安排,就急匆匆地独自踏上了回乡的征程。出发前,他对夫人张兆和许诺,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感,无论人物、景物、事物,都写下来用书信的形式报告给她。从故乡回来后,作者根据那些书信,以“湘行散记”为总题,陆续写成12篇散文在刊物上发表,后来又整理编成《湘行散记》一书出版。那些书信后来也整理出版了,书名就叫“湘行书简”。《湘行散记》各篇都是相对独立,可以单独成篇,全书整体上又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全书文笔优美、生动、感人,人、物、情、景、事,古今与未来,滚动交织融成一片,浸透着作家发自内心的乡土悲悯情怀。湘西居民古朴原始的生活与生命形式固然使人倾心神往,未来湘西的何去何从又让作者困惑迷茫,成为深藏于作者胸间的锥心透骨的痛。因而,本书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意绪便显得十分复杂。近年来,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湘行散记》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越来越凸现出来,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如今,该书已被公认为中国现代散文的杰出典范,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欢迎。沈从文是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原本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在地方武装部队做过几年文书,后经人指引从偏僻封闭的崇山峻岭到了北京,最终走向了世界,成为20世纪中国能够被国际社会认可的为数不多的文学大师之一。他的故乡湖南凤凰县是一个使人神往倾心的美丽地方,湘鄂川黔四省在此相交,汉族、苗族、土家族在此杂居。这片神奇的土地弥漫着荆楚文化神秘浪漫的气氛,奇异怪诞的民风民俗、淳朴率真的人情、似真若幻的历史传说,极大地刺激着人的想像,也成就了一批著名人物,除沈从文外,黄永玉、熊希龄等也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不管人们对沈从文曾经有过多大偏见、多少误解,历史已经证明,沈从文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以自己超群卓绝的艺术禀赋,建构起的独特的文学世界,不仅是中国文学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20 世纪世界文学引人瞩目的一朵奇葩。2、《跑警报》《跑警报》是一篇奇文。是关于抗日战争中躲避日机空袭的。正如文中所言,“逃警报”“躲警报”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惟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往下,就介绍了“跑警报”中西南联大师生的各种轶事奇闻:有用第六感觉先行预告警报的,有利用警报作小食品买卖的,有忙里偷闲谈恋爱的,更有运用逻辑学推理捡到金戒指的!最为叫绝的是不跑警报的两个同学,姓罗的女生,用锅炉房的热水敞开来洗头;姓郑的男生,竟能在隆隆的炸弹声中不动声色地煮他的冰糖莲子!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概,真令人景仰。两副对联的引用更是锦上添花:“人生几何,恋爱三角”用数学名词的双关效果来描述空袭下的爱情,既浪漫又睿智,而“见机而作,入土为安”以即兴的诗意来调侃轰炸的恐怖,简直是妙笔生花,把汉语和革命英雄主义运用到了极限。《跑警报》简直就成了联大师生与日机游击式的快乐周旋。但也有一点疑问:为什么汪曾祺的空袭非但不恐怖,反而很有诗意,像在给我们这些和平时代的人做空袭生活的宣传广告?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的空袭是相当恐怖的。1940年10月13日这一天,“炸弹爆炸的声音比任何一天都刺耳,白泥山被震得一耸一耸,树上的落叶纷纷雨点般落地,突然有人惊叫:‘学校中弹了!’”给校长看办公室的老校工尹师傅被炸死,校长办公室被毁。为了保命,绝大部分人不得不跑。三位当时中国最著名的校长要跑,“梅贻琦、蒋梦麟都选择跑,张伯苓虽然年迈体胖,能跑的时候也绝不留下”;残腿的华罗庚总跑在最后;费孝通的家在妻子临产时被炸,他不得不背着妻子四处到农民家中求助。在汪曾祺这里则不同。单从文字上,我们也看不到一点恐怖的影子。比如写郊外马尾松那一段:“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字里行间不像在躲避空袭,反而像在谈恋爱,一种悠然自得、见物生情、世界多美好的感觉。《跑警报》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相似,经过回忆的过滤,把残酷的生活写得温情脉脉,把恐怖搞成了狂欢,与40年代众多的“见机而作” 的国防文学相比,与那些愤怒的声讨和悲痛的呼喊相比,它充满了轻松愉快和浪漫情致。对空袭的恐怖有如此诗意的感受和描绘,不能不说与他的生活经验有关。汪曾祺对昆明生活一直有美好的印象,一是在那里经历了青春时光和消闲的生活,比如说,他在当时颇有才气,按他儿子汪朗的说法,“博得了不止一个女同学的好感”;“还有一个女生和他的关系相当密切”,尽管有情人最终没成眷属。同时,他是当时学生中“泡茶馆”的能手,有《泡茶馆》一文专写此事,说他有一门哲学课的考试卷就是在茶馆里答好再交上去的,还称“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二是在学业上遇到了沈从文这样的知遇者,正是在沈的指引和影响下,汪曾祺踏上了终其一生的文学道路。昆明既可以看作汪曾祺人生道路的一个美好起点,又可以看作他人生理想的一个归宿。据统计,汪曾祺的全部作品中,有关昆明的小说9篇、散文12篇(包括《跑警报》)。在后来的《翠湖心影》《昆明的雨》等文章中,对昆明早年生活的回忆,美好和舒适的感觉跃然纸上。作为一个普通人,长久地在内心中存留这种美好的人生回忆是自然而然的。在性格上,《跑警报》所演绎的那种中国平民惯有的“不在乎”态度,及它所散发的乐观主义精神,同样符合汪曾祺本人的性格。他虽然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革”等重大历史事件,但对生活却始终充满一种乐观主义的平民化生活态度。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对民间审美观念的认同,使他从民间吸取了这种“不在乎”的营养,使他能从复杂的时事中解脱出来。正是那些日常琐事和普通人情,激发了创作的热情与灵感。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和平凡的人性美,成为汪曾祺作品最突出的特点。《鸡鸭名家》中的余老五和陆鸭,《受戒》中的明海和小英子、故里三陈……一个个都活脱脱,仿佛是身边人物。《跑警报》中的人物同样具有这些角色的影子。讲述战争年代的非常历史,发掘生活中的浪漫与诗意,宣扬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总结中国人“不在乎”的民族心理,无论哪一方面,《跑警报》都是令人叹服的。3、《寂寞》阅读全文,思考问题:①文章以“寂寞”为题,那么“寂寞”表现在哪里?(从文中找出)②作者真的寂寞吗?为什么?(从文中找出)③对于这种“独处”的生活,作者是怎样认为的,情感有变化吗? ④过独处的生活而不觉寂寞,是因为大自然的缘故,如果老师说文中表现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你们同意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⑤文中对于大自然的描写有很多,作者用了何种修辞?(从文中找出)梭罗的这两年的独处生活,是想寻求一种生活方式。他不满当时的复杂生活,提出“人口膨胀”将导致“生活绝望”;他断言当时所谓之进步是不必要的,他声言我们往往由于手段而搞不清目标,为了达成目的而误用了方法;甚至断言原始人的生活在某种情况下比现实快乐而完满。其实,这其中隐含着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你觉得梭罗是怎样认为的?小结:本文通过写“我”在山林独居的生活与感受,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4、《巩乃斯的马》周涛的散文《巩乃斯的马》借助对马的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与进取精神的向往与渴求。作家先通过对比,议论马不像牛、骆驼、驴子的形象,它在广阔的草原上“是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马虽然接受了文明的洗礼,却仍然保持了自由的生命力,与人类是朋友而非奴隶,兼得文明与自然之长:“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让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故而认为“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很显然,马的形象寄托了作者自己对不受羁绊的自由的生命境界的追求。文章中的两个场面典型地刻画出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的融合。一个场面是作者1970年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时忍受不了精神的压抑,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纵马狂奔的场面,“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马的狂奔与人的情感的宣泄合拍,生命的强力冲动抗拒着阴暗低沉的气候,在压抑的环境中使人重温到自由的快乐——了解了这层含义,就不难理解作者何以如此钟情于马。在另一个场面中,作者进一步展示了这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极致时酒神式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的眼里。这是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精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式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这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使得叙事人“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因为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界真正的崇高壮烈。周涛的散文常常将思想的表现与感性的叙述、描写结合起来,形成特有的清澈而又深邃的风格。在《巩乃斯的马》中,“马”作为核心形象引起了他对于世界的思考,通过马联想到人生不朽的壮美和潜藏在其深层的忧郁,联想到流淌于民族精神中的英雄豪气与进取精神——现实与想象、情感与理性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崇高深邃的气韵与精神。不过,这种理性颇强的写作之所以能够达到崇高的风格,与其浸透了生命体验的感性的叙述、描写是分不开的。《巩乃斯的马》中描写的两个“马”的场面,是具有典型的西部草原特色的广阔壮烈的场面,正是这种特有的西部风情,提升了作为个体的作者的生命境界,形成一种特定的西部气质,同时也显示出作为特定人文景观的西部气质是与特有的自然景观分不开的:这种广阔纯洁的自然景观是精神处于绝境的人的最后的支持,既逼迫又提升着,使个体达到一种崇高壮烈的生命境界。对于周涛来说,马的优美而不羁的精神正是这种西部气质的象征,他偏重它自然的一面,尤其是自然作为人的精神的最后支撑这一点。他写到,在那个与世隔绝、生活单调、充满潜伏危险的年代,他只有一个乐趣,看马:“不像书可以被焚,画可以被禁,知识可以被践踏,马总不至于被驱逐出境吧?”这样,他就从巩乃斯的马身上找到了“奔驰的诗韵,辽阔草原的油画,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大规模转场时铺散在山坡上的好文章” 。当然,也有我们在上段所指出的淋漓尽致、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人与自然处于一种互相激发的状态,终于将本来地方色彩颇浓的西部风情上升到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境界。五、考点分析现代文大阅读解题“三步法”要想有效地提高现代文大阅读能力,关键在于平时要遵循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训练答题方法和技巧。下面试以2020年广东卷现代文大阅读《泥泞》为例,谈谈解答此类试题的“三步法”。(一)总览全篇,把握要旨。首先要强化整体把握的意识,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而快速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在快速阅读并整体感知全文的同时,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拎出关键词句”。“关键词句”一般指:在篇章结构上,起总领作用的起始句,起收束、总结作用的收束句,起承前启后作用的过渡句;在句子内容上,能概括段落大意的中心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论点的主旨句、中心论点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寓意句,以及关联词、指代词等,对这些词句作圈画勾点,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如广东卷(以下举例均指广东卷)第17题: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通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文章是围绕着“我热爱泥泞”这一思想感情来铺写行文的。因此“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一句显然是本文的主旨句。从篇章结构上看,这一句又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明白了这一点就抓住全文的“纲”,从而可以“纲举目张”。二要“辨明文体特征”。辨清文本是叙事写人、写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还是抒写人生哲理;然后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去把握思想内容,如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较为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尤其值得注意。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最重要的是把握融于景物之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义,要体味象征这一表现手法,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如《泥泞》中“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一句,尤其是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如《泥泞》结尾处的“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这一句议论非常重要,它暗示了文章的主旨。三要“关注背景信息”。注意文题、作者、写作时间、注释说明等。背景是大语境,是理解文章的重要依据。背景材料,有的在文章中提供一点,透露一点,一般通过题目、注释、题干来体现,阅读时切不可忽视。如《泥泞》一文的标题就是本文描写的对象、赞美的对象,“雪”是次要的,起陪衬作用。四要“把握行文结构”。文章的起承转合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句,领起句或总括句,表示主次轻重的词语等,借助这些从而逐段概括内容大意,辨清段落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框架形成明确的认识。这样对作品有了整体的把握。如《泥泞》前三段借助关键语句,就可知:第一段写“雪”之美,第二段写“雪”之丑,第三段写自己“热爱雪”,“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实际上由此引出了本文的主旨:“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二)细读全文,深入理解。在前面理顺行文思路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形散而神不散”的原则,一要抓住每段的主旨句或关键句,化面为点(浓缩每段内容),连点成线(串起各段内容)。如果是记叙性作品,就看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事)等。二要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注意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辨别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明确其作用或表达效果。三要注意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这一过程为后面的答题做充分的准备。(三)审读题目,整合答题。一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要求。即了解从哪个角度设问,考查哪个考点,应该如何回答,从而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和角度,确定表述的范围和答题的表达方式。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答案,不外乎以下五个方面:①内容观点、②情感态度,③结构位置、④方法技巧、⑤语言表达。为此,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题目,明确答案指向是从哪个方面回答,尽量做到为问而答,不多答,不少答,不答非所问。二要明确答题区间,准确筛选。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如果答案所在区间确定错了,那么可能“满盘皆输”。确定答案所在区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借助题目本身的指定。有时题目上明确指定了答题的阅读范围,如第17题: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本题指明必须联系全文作答,如果答题时目光只聚焦文章的局部,势必考虑不全面。(2)根据命题原则确定区间。命题人在拟定阅读题时一般遵循这样一些原则:①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②尽量照顾考生的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③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④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根据这些原则,答案应是随着题号的递增在文中呈从前到后,从局部到整体分布。(3)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的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如第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要理解这两句,必须联系上下文,明白是在什么情状和环境之下对泥泞的“渴望”,并找到“渴望”的理由,因此这两句的上下文皆为答题区间。三要合理整合原文语句,精心组织答案。一方面尽量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的,历年高考题的参考答案也都是对原文中相关词句的整合。另一方面要选择合理的表达形式。比如:是问“为什么”,就要答足理由,并用关联词“因为”。另外答案的表达形式是用句子还是用短词?是用单句还是用复句?是用偏正短词还是用动宾短词?这些都得由题干问题决定。【典型例题】2020年广东卷文学作品阅读题:泥泞迟子建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就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16.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梳理文章脉络、分析作品结构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还涉及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作品的标题是“泥泞”,表明抒写的主体是“泥泞”,而在抒写主体出现之前先写次要的东西“雪”,往往有“铺垫”或“渲染”或“对比”的作用,加之又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又有引起下文的作用。再结合文章前三段的层次和主要内容,就可以作答。参考答案:突出了雪的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写到热爱泥泞)。17.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5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品味重要句子和赏析作品丰富内容的能力。根据上文的分析,这是全文的主旨句,在结合本题的要求“联系全文回答”,实际上也涉及到对文章行文思路的分析与把握,这样才能完整作答。参考答案:因为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使人自然想起土地的广博与祖国的含义。18.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从文章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如何解答前文已作分析。参考答案: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模拟试题】一、(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马厩灵柩臼齿一蹴而就B.拾掇啜泣连缀气息惙然C.滞留投掷对峙栉风沐雨D.膨胀涨价徜徉苌弘化碧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几位科学家多年来奋力拼搏,在航天技术研究领域里潜心探索,无所不用其极,终于取得了巨大成功,赢得世人赞赏。B.台湾作家白先勇近日发表谈话,呼吁要抢救中文,扭转全盘西化的文化教育。他认为,现在台湾初中基础测试中文课程都不考作文,简直是危言耸听。C.参加本届西湖博览会的各省代表游览了新西湖后赞叹道:“西湖山水果然名不虚传,秀色可餐,真是人间天堂啊。”D.舞蹈专业毕业的两个学生刚到市歌舞团报到,就被热心的同事们赶鸭子上架,跳了两个傣族舞,引得大家高声叫好。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在现代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更加密切,口语交际能力有助于人们加强合作,增进理解,对于个人事业成功也有着重要影响。B.代表们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杭州歌舞团的艺术家们表演的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舞蹈音乐,对于大型舞剧《玉鸟》,代表们更是赞叹不已。C.当国民经济出现“过热”或出现“低迷”时,我们首先应当从收入分配格局上找原因,而不应当直接干预生产者的行为。D.我们平时写文章感到思路不顺畅,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把所有的事物孤立起来,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才出现这样的情况。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3分)(1)暮色渐渐地侵进林子里来,,偶尔有一两点花瓣落在肩头,沁着一点微微的香气,松散着我一天的劳累。(2)北平郊外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于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语言来形容。①风依然轻抚着②轻抚着的依然是风③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④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以及无数枯树林,一片大雪地,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二、(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客以红氍毹②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昆山夏昶者,亦善画竹石,亚于绂。画竹一枝,直白金一锭,然人多以馈遗得之。昶,字仲昭,永乐十三年进士,后改庶吉士,历官太常寺卿。昶与上元张益,同中进士,同以文名,同善画竹。其后,昶见益《石渠阁赋》,自谓不如,遂不复作赋。益见昶所画竹石,亦遂不复画竹。(节选自《明史•王绂、夏昶传》)注:①楮(chǔ):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一种树。②氍毹(qúshū):一种毯子。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写:摹画。B.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期:要求。C.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颔:点头。D.昶与上元张益,同中进士,同以文名,同善画竹名:名声。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绂始为作画庭中始为篱,已为墙B.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昆山夏昶者,亦善画竹石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然人多以馈遗得之不赂者以赂者丧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绂“高介绝俗”的一组是()(3分)①“以善书供事文渊阁”②“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③“虽豪贵人勿顾也”④“明旦访其人赠之”⑤“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⑥“绂颔之而已”A.①②⑤⑥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③④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绂博学多才,不仅善于唱歌和作诗,还爱好看书、“写山木竹石”,所以特别被当时的人称赞。B.王绂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时,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在长廊的粉壁上借着酒兴尽情地挥洒。C.沐晟向王绂求画,过了几年都没有得到,最后沐晟又用自己收藏的书来换,王绂才给他作画。D .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夏昶见到张益的《石渠阁赋》后,就不再作赋了;张益见到夏昶画的竹石后,也从此不再画竹。三、(18分)阅读下文,完成第9~12题。西方浪漫主义阐释的有效性(节选)——对屈原作品的个案考察①浪漫主义是存在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具有特定结构方式的一种文学形态,而并非是自古就有的,情感与想象是浪漫主义的非本质属性,它的本质属性主要是对立性与主体性。②所谓对立性,主要是指个人与社会、感性与理性、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的本质对立,在美学上具体表现为对崇高美的追求,这种崇高美是针对古代和谐美而言的。③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也会深深体验到他与周围环境的矛盾冲突,但这种矛盾冲突仍局限在古代的伦理范围之内,他推崇的是古代的圣君贤相,批判的则是昏君贼臣,他并不是要摧毁,相反是要强化和重建当时的社会秩序。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是非常执着的,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这种理想追求又与他对现实的极大关怀交织在一起。他的诗既有禀赋楚国文化光怪陆离的感性色彩,又有中原儒家文化积极入世的理性精神。他对他所处的集体境况是哀怨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种哀怨、牢骚显然有别于近代意义上的复仇与反抗。所以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认为在中国历代诗人中,只有屈原能“放言无惮”,敢说前人不敢说的话,但同时又指出,即使在他的作品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④屈原追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和谐美,而对于内容和形式、德性与容貌不统一、不和谐的美则予以极大的排斥。这种审美理想与西方近代浪漫主义的美学追求显然有着极大的差距。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这篇被誉为浪漫主义宣言的文章中,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对立原则,而他的《巴黎圣母院》则是对这一原则的具体实践,他有意地追求形式丑,甚至以丑来表现美,如撞钟人加西莫多,形体上丑陋不堪,但是在心灵上却是最美的形象。这跟屈原作品中“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显然是大相径庭的。⑤就主体而言,近代浪漫主义追求的是个性解放,其内涵是人的个体自我。而屈原虽然屡遭不公,但九死而未悔,始终关心着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安危,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他政治上失意的时候,出于不得已,他也曾有过要离开故土的念头,但当骑在马上,回首眺望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的时候,他的悲伤痛悼的心情又是那样的深挚,“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当得知旧国古都破灭的时候,他又不禁写下《哀郢》以表达他的哀思与忧伤:“心不怡之长久兮,忧与愁其相接。”最后他还是决心重返故土,立誓死也要回去,“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正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他“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这种思想感情无疑是真挚的,伟大的,但却与浪漫主义主体性无关,甚至从根本旨趣上讲是背道而驰的。9、从全文来看,对于“浪漫主义”的理解,错误的一组是(3分)A.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在时间上既有上限,也有下限。B.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属于浪漫主义,仅凭其是否具有强烈丰富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是不足为据的,而应主要看其是否具备对立性和主体性。C.对立性是浪漫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主张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不可调和,追求崇高美与古代和谐美的对立统一。D.主体性作为浪漫主义的又一本质属性,追求个性解放、独立人格,否定古代那种对君主乃至国家的人身依附。10、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屈原作品具备“主体性”时所用论据的一项是(3分)A.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B.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C.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D.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11 、在作者看来,屈原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立性体现在几个方面,请结合原文加以概括说明。(6分)12、作者认为浪漫主义的本质属性主要是对立性与主体性,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来阐明这一观点的?(6分)四、(21分)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为画线的地方断句,并翻译加曲线的句子。(9分)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孟子•离娄上》)(1)用“/”给画线的地方断句。(3分)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君子之不教子,何也?(3分)②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3分)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除夜宿石头驿戴叔伦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1)“支离笑此身”中的“笑”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分)答:(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一句“明日又逢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答: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王勃《滕王阁序》)(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又何羡乎?(苏轼《前赤壁赋》)五、(12分)16、给下面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6分)新华网曼谷9月20日电泰国政变产生的国家管理改革委员会主席、陆军司令颂提上将20日发表电视讲话,称政变对于恢复国家团结是必要的,他保证将尽快还政于民。颂提在陈述发动政变的原因时说,鉴于泰国政治矛盾久拖不决、经济遭受严重伤害、社会长期混乱的现状,泰国海、陆、空三军及警察决定联合发动政变。他表示,国家管理改革委员会“无意独自管理国家”,该委员会“将在君主立宪政体下尽早还政于民”。颂提当天下午在会见各国驻泰使节时说,发动政变、取得政权是出于推动国家民主进程的多种考虑,国家管理改革委员会将在两周内任命一个文官政府来管理国家,并将于明年10月举行大选。他还表示,在国外的他信及其内阁成员可以回国。答:17、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位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句子。要求结构一致。(6分)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陶渊明说,生活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 答:六、(15分)请在以下两类选考题中任选一组作答,不跨大类选做小题。选考(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8~20题。界河[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公尺内任何人不得擅入。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 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18、“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从全文看,文中画线的这句话有何作用?(4分)19、文中画线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1)请补出这句话蕴含的潜台词。(2分)答:(2)这句话在作品中有何作用?(3分)答:20、请找出文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简要分析它们的作用。(6分)答:选考(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21~23题。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研究和谐社会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吴晶熊争艳崔清新)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8日在京召开,此次为期四天的会议将专题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并将作出重要决定。此间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会议彰显了中国执政党破解和谐社会难题的决心。2020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从一个收入分配较为平均的国家,一跃成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副代表兼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说:“如果不采取措施缓解这一差距,将会影响民众对改革开放的支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在个别地区,一些集市口角、房屋拆迁纠纷、土地征用分歧等日常生活的矛盾,都可能因处理不当而演变成对抗性的冲突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培林说,中国经济当前正进入新一轮的高速成长期,在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构成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新型的社会矛盾,有的矛盾甚至比较突出和尖锐。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强说:“很多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出现一个危险期。中国政府能否处理好这些矛盾,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进退兴衰。”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近日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撰文指出,中国新领导层执政开始,就把建设和谐社会提到中国政治的最高议程,相继提出了各种围绕着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概念,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和谐社会的概念既有创新的成分,也在实践层面反映了中国现实的需要。郑永年认为,十六大以来,很多政策尤其是社会政策是向社会的弱势群体倾斜的,从实行社会低保政策到近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种政策从其目标来看是要建设和谐社会。李强说:“十六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种亲民政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容纳多元利益的表达,有利于建立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和谐机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已经悄然从思想意识形态层面的论证转移到制度建设层面,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郑永年说。 有分析人士预测,中国政府将根据六中全会的有关精神,着重从体制上、机制上保障社会公平,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就业,并可能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险等几个重点领域率先推进改革,让穷人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和发展成果。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说:“可以相信,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新闻背景】中国贫富悬殊居世界前列过去二十多年,中国从收入分配较为平均的国家,迅速成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达3.22:1,如果将城乡居民收入的计算方式、税赋负担、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在内,实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在3倍以上。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不到2%,而10%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则占40%以上。另外,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也很大,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达十多倍。(来源:国家统计局资料)21、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撰文指出“(中国)和谐社会的概念既有创新的成分,也在实践层面反映了中国现实的需要”。为什么说“也在实践层面反映了中国现实的需要”?请你联系原文谈谈自己的见解。(5分)22、谈谈作者要特意附上【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不超过80字)(4分)23、这则新闻的正题是“研究和谐社会”,可是新闻的基本材料、篇幅和中心以及重点探讨的都是“贫富悬殊”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恰好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怎样消除“贫富悬殊”这一重点。也有人认为,重点内容与文题不统一,这是新闻写作的败笔。对此,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150字)(6分) 七、(60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古时中州(河南)有一蜗牛,痛感以往的碌碌无为,于是奋然立志,准备东上泰山,作一次壮游。计算一下路程,要走3000多年。于是打算南下长江、汉水,计算一下里程,也要走3000多年。再估量一下自己的寿命,却已经来日无多。于是悲愤交加,郁郁而死,落得一个被蝼蚁之辈耻笑的下场。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试题答案】一、(12分,每小题3分)1、答案:C(A蹴cù,其余读jìù;Bduōchuòzhuìchuò;Dzhàngzhǎngchángcháng)2、答案:C(A、无所不用其极,指无处不用尽心力,今多用来指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用出来,比喻坏事做绝。B、应为“骇人听闻”。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感到非常震惊;危言耸听,故意说些惊人的话,让人听了害怕。C、秀色可餐,指女子姿色娟秀可爱,也可以形容山川景色明丽鲜新。D、赶鸭子上架,比喻强迫去做能力达不到的事情。)3、答案:C.(A语序不当,应为“增进理解,加强合作”。B“观看……音乐”搭配不当。D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应为“一个主要的问题是……联系”。)4、答案:A。(第一句从句式协调的角度考虑:前一句“暮色……”和后一句“花瓣……”是主谓关系,“风依然轻抚着”也是主谓关系。第二句从句子的声音和谐的角度考虑:“和”后为较长的句子,有较多的定语,与之较和谐的是“以及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二、(12分,每小题3分)5、答案:D(应为“闻名”。)6、答案:B(A项①“才”;②“最初”。B项均表判断,相当于“是”或“就是”。C项①助词,无实意;②代词,……的人。D项①“凭借”或“借助”;②“因为”。)7、答案:D(“高介绝俗”的意思是“清高耿直,不随流俗”。由此可推知应为D项。)8、答案:B(A项对“工歌诗”的解释有误;C项对“晟复以书来”的解释有误;D项中“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脱离了文意,原因应是“自谓不如”。)参考译文: 王绂,字孟端,是无锡县人。他博学多才,善于作诗,字写得好,画山水、树木和竹石,(技艺)高超称绝一时。洪武年间,因牵累获罪被发配戍守朔州。永乐初年,因为被举荐,由于擅长书法在文渊阁任职。过了很久,升任为中书舍人。王绂没做官之前,和吴县人韩奕是朋友,隐居在九龙山,于是自称为九龙山人。对书法,往往用古人来要求自己。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的时候,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握着画笔,在长廊的粉壁上尽情地挥洒。遇有用金钱来购买他的字画的人,往往拂袖而起(拒绝),或者闭门不接纳,即使是富豪和地位尊贵的人他也不顾忌。有人劝说王绂(不要这样),王绂回答:“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住在京城的时候,在月色之下听到(有人)吹箫的声音,就乘兴画了一幅《石竹图》,第二天早晨,寻访到那个人(把画)赠给了他,那人却是个商人。商人用红色的毯子作为赠物,请求再画写一枝(竹子)配成双幅,王绂要回先前的赠画撕碎了它,退还了(商人)馈赠的礼物。一天退朝后,黔国公沐晟从后面喊王绂的表字,王绂没有回答。同事告诉他说:“(喊你的)这个人是黔国公。”王绂回答:“我不是没有听到他的喊声,这一定是他向我索要画罢了。”沐晟跑过来赶上了王绂,果然用作画的事来请求王绂,王绂对他点点头而已。过了几年,沐晟又来信(催促),王绂才为他作画。过了不久说:“我的画直接送给黔国公不好。黔国公的宾客平仲微;是我的朋友,因为朋友的关系(把画)送给平仲微,等黔国公向他要就行了。”他就像这样清高耿直,不随流俗。昆山人夏昶,也善于画竹石,(名声)低于王绂。他画一枝竹子,价值白银一锭,但是别人大多通过赠送给他礼物得到他的画。夏昶,字叫仲昭,永乐十三年的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历任官职到太常寺卿。夏昶和上元人张益,一起中的进士,都凭借文章而知名,又都善于画竹子。后来,夏昶看到了张益写的《石渠阁赋》,自己认为比不上(他),就不再写作赋了。张益见到了夏昶所画的竹石,(自己也认为比不上,)也就不再画竹子了。三、(18分)9、答案:C(“浪漫主义”排斥古代和谐美,与“古代和谐美”只有对立,而根本没有统一。这由②④段相关文字可以概括。3分)10、答案:A(此项属于“对立性”范畴,3分) 11、①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对立,(个人与社会的对立)。②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推崇的是古代的圣君贤相,批判的则是昏君贼臣)。③敢言与怯行的对立(屈原能“放言无惮”,敢说前人不敢说的话,但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每点2分,共6分)12、(1)作者在开篇指出浪漫主义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学形态后,说明浪漫主义的本质属性主要是对立性与主体性。(2分)(2)②-④段,作者借屈原在自己作品中所表明的人生态度,说明对立性其实就是个人与社会、感性与理性、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的本质对立。(2分)(3)⑤段,从主体方面,将近代浪漫主义与屈原的浪漫主义进行对比,说明屈原的浪漫主义是情系国计民生,而西方浪漫主义的本质特征追求的是个性解放,其内涵是人的个体自我(或突出屈原浪漫主义的价值与意义)。(2分)四、(21分)13、(1)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3分)(2)①君子不亲自教育不肖的儿子,为什么呢?(3分)②您拿正理正道教我,您的所作所为却不合正理正道。(3分)【译文】公孙丑问:“君子不亲自教育不肖的儿子,为什么呢?”孟子说:“由于情势行不通。教育一定要用正理正道,用正理正道而无效,(因求之心急,)跟着来的就是愤怒。一愤怒,那反而伤感情了。〔儿子心里这样想:〕‘您拿正理正道教我,您的所作所为却不合正理正道。’那就会使父子间互相伤感情了。父子间互相伤感情,便很不好了。古时候互相交换儿子来进行教育,使父子间不因求其好而互相责备。求其好而互相责备,就会使父子间发生隔阂,那是最不好的事。”14、(1)用得好,一个“笑”字是对一生经历的自我嘲笑(1分),与前句的“悲”字相呼应(1分),作者追忆往事又回到现实,表达了诗人满怀无奈、辛酸与不平之气。(1分)(2)满腹愁绪,日渐衰老,但新的一年又要来到(1 分),表达了作者倍感凄凉、时光易逝而又无可奈何的思想情感(2分)。15、名句名篇默写(6分)(1)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五、(12分)16、泰国(1分)政变领导人(或“颂提上将”)(2分)表示将尽快还政于民(2分)(无语病1分)17、参考答案:白居易说:生活是“待到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闲适;辛弃疾说:生活是“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句式相同1分,引用诗词且正确1分,无语病1分,每句3分,共6分)六、(15分)(一)18、①与前文照应,强调禁令对士兵的钳制使其失去自由;②为后文引线,预示着在战争这场噩梦中,士兵将失去生命。[评分标准:每点2分。]19、(1)“为什么要剥夺他人的生命呢?”“为什么一定要有战争呢!”“为什么生而平等的人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呢!”……(2分)[答案虽不唯一,但须符合对“战争与生命”的反思](2)激起士兵的反战情绪,揭示作品的主题。〖评分标准:第一问2分,符合确定的情境、意味即可;第二问写出一层给1分,写出两层给3分。〗20、①天气由春寒料峭到突然放晴,眼前是一派明媚和煦的春色!②那条界河水流滔滔、水声潺潺,表露出不可抗拒的诱惑力。③界河两岸的鸟群在自由飞翔,与人类友好相处,与自然和谐共存。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无不表现了对生的渴望,对美的讴歌,对爱的珍视,既衬托出一个23岁充满生命力的士兵形象,又侧面烘托了战争摧残人性、毁灭生命的主题。〖评分标准:三点自然景物描写各1 分;两点作用(塑造形象上、表现主题上)共3分,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二)21、中国人均GDP早已突破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将可能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化……。中国从一个收入分配较为平均的国家,一跃成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差距远在3倍以上。一些日常生活中对抗性的冲突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等新型的社会矛盾时有产生,有的甚至比较突出和尖锐。能否处理好这些矛盾,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进退兴衰。这就是中国的现实,它迫切需要创建和谐社会。(5分)22、作者在新闻后之所以要特意附上新闻背景材料,是因为它能够提供这则新闻为什么要以“贫富悬殊”为重点的背景理由,提供了充分的事实根据,使人们阅读时易于准确而深刻理解。(不超过80字)(4分)23、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评分:①有没有扣住命题;②是否言之有理;③能不能扣住文本;④语言是否通顺流畅。(见仁见智,自圆其说即可。不同观点,言之成理可以得分。)示例:我赞成第1种观点(1分)。因为文题表明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研究和谐社会”,导语又指出“四天的会议将专题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2分)。而中国的社会现实是“贫富悬殊”,已严重制约着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必须首先消除这一最大的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成为可能(2分)。所以作者立足于探讨“贫富悬殊”这一中心(重点),是很有道理的(1分)(语言流畅1分)。(不超过150字)(6分)七、(60分)24、【审题提示】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为反面材料。反面材料立意时要考虑的是,它给我们以怎样的启迪与警示?如从正面立意,又该怎样说?再则,反面材料是否还存在某些可取的方面?【评分标准】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