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册箱子岩备课资源合作与讨论1.关于本文的学习应当抓住哪几个方面?提示:应当抓住以下几个方面:一、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二、抓住作者对“历史”的议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三、品味作者语言简练而又生动传神的特点。2.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提示: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记叙了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见闻、感受和思考。作者“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希望作品能“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3.作者两次到箱子岩情感的变化可以从哪些角度理解?提示:作者两次到箱子岩情感的变化可以从以下角度理解:①从作者的议论性的句子中来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筛选文中作者的议论性的句子,从中来感悟、总结作者的情感、态度。如作者在议论人们的生存方式时写道:“在这一段长长岁月中,世界上多少民族都已堕落了,衰老了,灭亡了。即如号称东亚大国的一片土地,也已经有过多少次被来自沙漠中的蛮族,骑了膘壮的马匹,手持强弓硬弩,长枪大戟,到处践踏蹂躏!然而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也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逼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种种限制与支配,然而细细一想,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进展毫无关系。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方式看来,竟好像今古相同,不分彼此。”不难看出,作者对这种千古一律、任其自然的生活态度是持反对的看法。又如对跛脚青年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写道:“这跛脚什长,我对他的印象虽异常恶劣,想起他就是一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不由人不寄托一种幻想……”对跛脚青年的看法是“异常恶劣”,但却又希望能将这个“毒药”因势利导,用于“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以打破现有的是非不清的生活状况。②从作者的景物描写的句子中来感悟。有时作者在文本中没有发表直接的议论性的句子,我们借助文本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也可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如写龙舟赛进行到了傍晚时,作者所见到的景色是“日光落尽云影无光时,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暮色里。……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除了从锣鼓声中尚能辨别那些龙船方向,此外已别无所见。”一个“温柔”就点出了暮色的可爱,“一切景语皆情语”,实际上“暮色”本无所谓“温柔”,而是作者此时含着一腔“温柔”之情,正如所谓“爱屋及乌”,因喜爱这奔放热闹的龙舟竞赛,这竞赛时节的“暮色”在作者眼中也便具有了“温柔”之情。③从作者的人物描写的句子中来感悟。作者在文本中没有发表直接的议论性的句子,我们还可以借助文本中人物描写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如写龙舟赛的桨手和观众时写道:“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宽,两岸都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桨手的装束整齐划一,透露出一股刚劲有力、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透出了作者对青年桨手的赞扬之情。又如写白天的龙舟赛让人意犹未尽,人们又在为夜晚的龙舟赛作准备时写道:“
岩壁缺口处水码头边,正有人用废竹缆或油柴燃着火燎,火光下只见许多穿白衣人的影子移动。那些人正把酒食搬移上船,预备分派给龙船上人。原来这些青年人划了一整天船,看船的已散尽了,划船的还不尽兴,三只船还得在月光下玩个上半夜。”这些都生动地表现出了人们享受生活时的快乐景象,也表现出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赞许之情。知识赏析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1928~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4~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39~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1950~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先生出版了70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还有论文集《沫沫集》《废邮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评专集《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以及多种沈从文的选集和多卷本《沈从文文集》等。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小说中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哀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在文学态度上,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素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1948年沈从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责沈从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1949年,沈从文先生放弃了文学创作,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担任了一名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沈从文先生的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先后发表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与沈从文先生在国内的默默无闻相反,沈先生在国外声名鹊起,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于1980年应邀赴美国讲学,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1988年,86岁的沈从文先生因为心脏病复发离开了人世,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惋惜。沈从文故居简介: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C.KinKley著《沈从文论》)的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沈从文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进行了整修。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每天来瞻仰者络绎不绝。2.文章结构本文共有20个自然段,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5):第一次到箱子岩的见闻及感想。第一层(1~2):白天观看的赛龙舟和“对于历史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第二层(3~5):夜晚观看的赛龙舟和对于“人类文字语言的贫俭”的感慨。第二部分(6~20):第二次到箱子岩的见闻及感想。第一层(6~8):总写在小贩铺的见闻、感受。第二层(9~20):详写对跛脚青年的见闻、感受和思考。知识运用本题考查结合语境准确选用词语的能力。【例】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作出了贡献。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作出了,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万平方米的绿地。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A.莅临计划不仅是/而且是B.莅临规划不是/而是C.亲临规划不仅是/而且是D.亲临计划不是/而是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结合语境(上下文)准确选用词语(包括虚词)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本题是每年考试都要采用的一种形式,即考查考生对具有相近意义的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今年的试题与往年稍有不同的是,其中考查的词语既包括实词,也包括虚词(今年是连接词)。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项。即应选用“亲临”“规划”和“不仅是/而且是”。①为什么本句只能用“亲临”,而不能用“莅临”?“莅临(近似的还有“光临”)”和“亲临”的意思差不多,在有些语境中也不是不能换用。但使用“莅临”这个词要有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来访者(莅临者)应该是“地位相当高的贵宾”;其二是用“莅临”一词表示“来访”
,一般应该是说话人在把来访者作为当面听话的对方(至少来访者应在场)的特定场合下有尊敬意味(同时也是自谦意味)的特殊表达。但本句中一方面“孙中山的孙女”与“北京大学”之间显然并不能构成悬殊的地位差别,说“莅临”就不大合适;另一方面原句开头还特别加上了“报载”,这也就限定了这句话不是当着来访者的面说的,不需要考虑“尊敬”或“自谦”,因此也就肯定不适合说“莅临”了。②为什么本句只能用“规划”,而不能用“计划”?这两个词(作为名词)从词典释义看差别确实不太大,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对“计划”一词的释义是“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规划”一词的释义是“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也就是说“规划”也可以说就是一种“计划”,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规划”一般用于表示“比较全面和长远的‘计划’”。不过相信考生凭语感也可以大致上判断出在本句中选用“规划”一词更好些。这是因为在实际用法上,“规划”一词一般更多是用于比较全面、长期和重大而且相对说比较综合、立体和形象的工作计划,像“城市建设布局”就明显是属于这种情况;相反“计划”一般说就不大适用于这种情况了。③为什么本句只能用“不仅是/而且是”,而不宜用“不是/而是”?其实如果完全不考虑本句的内容,使用这两组连接词都可以,或者说至少在语法上都是成立的。但使用这两种连接词在表达的意义上有区别:“不仅是/而且是”表示的是递进性的并列关系,即连接的两项可以同时肯定;而“不是/而是”表示的是选择性的并列关系,即否定前者肯定后者。从本句的意思看,显然要表达的还是前一种意思,而不是后一种意思,所以只能选用“不仅是/而且是”。当然考生要作出这种判断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考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即对“邓亚萍”有所了解,知道她曾是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的著名乒乓球选手,几年前已经退役,后来先后到清华大学和英国学习,现在还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她还参加了国际奥委会、北京申奥和北京奥组委的工作,等等。由于邓亚萍几乎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相信每一位中学生(更不用说是报考大学的学生)都不会不知道她的这些情况,因此考生在这一句中选择“不仅是/而且是”,一般说应该不会有什么障碍。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