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版】箱子岩
加入VIP免费下载

【5A版】箱子岩

ID:1137708

大小:1.11 MB

页数:49页

时间:2022-06-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箱子岩沈从文 湘西三邪湘西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有三大邪,其一为“湘西赶尸”,其二为“放蛊”,其三为“落花洞女”。 湘西,是一个充满灵性,也充满野性,尤其是充满神秘性的地方。湘西是沈从文的故乡,是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的地方。土家族、苗族和汉族共居一地,有著名的吊脚楼、河街码头,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令人向往。沈从文20岁时(1922年)离开湘江,到北京闯天下。1934年回故乡,写成记录所见所感的《湘西散记》,《箱子岩》是其中一篇。 箱子岩,是沅水中游一个有名的悬崖,作者曾两次游历此地,观察它的风物及民情,并思考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者之所以以“箱子岩”为题,一是以地名作为写景、议论、抒情的由来;二是显示游踪;三是用“箱子”来隐喻湘西居民的封闭、保守、狭隘。因此,这一标题简洁、形象、含蓄、得体。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其作品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他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认识沈从文作品的特点。2学习文章中对箱子岩风光风俗的生动细致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感受和忧思。3学习分析散文的特点,体悟散文语言的方法。第一课时:梳理结构思路,赏析人物形象,探究主题意蕴。(一)结构思路作者写了两次在箱子岩的经历,一是在十五年前,一是“现在”,这两次经历在他心里各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两次的印象有什么变化? 读课文,思考问题①作者十五年前到箱子岩看到的自然景物和十五年之后分别是什么样子?两组景物描写有什么差别?②作者第一次到箱子岩时通过哪些事情渲染出节日浓烈的气氛的?第二次到箱子岩时又通过哪些事情渲染出过年前夕冷漠、死气沉沉的气氛的?③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赛龙场面的热烈气氛?描绘端阳节赛龙舟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反复诵读,讨论交流十五年前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石壁半腰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隙间横横的悬撑起无数巨大横梁,暗红色长方形大木柜尚依然好好的搁在木梁上。十五年后没有太阳的阴沉酿雪天,气候异常寒冷。停船时还只下午三点钟左右,岩壁上藤萝草木叶子多已萎落,显得那一带斑驳岩壁十分瘦削。悬岩高处红木柜,只剩下三四具,其余早不知到哪儿去了。 十五年前自然景物色彩鲜艳,景色明丽,带有一些神秘色彩。十五年后自然景物却是寒冷、破败、单调、萧条的样子。②作者第一次到箱子岩时通过哪些事情渲染出节日浓烈的气氛的?第二次到箱子岩时又通过哪些事情渲染出过年前夕冷漠、死气沉沉的气氛的? 作者第一次到箱子岩时通过青年们赛龙舟,人们在两岸大声呐喊助兴,好事者放鞭炮,人们半夜尽兴游玩等事情渲染出节日浓烈的气氛。第二次到箱子岩时作者通过老渔婆缩颈敛手在船头寒风中修补渔网,人们围坐在一起烤火,聊天等事情渲染出过年前夕清冷、寂寞、阴沉的气氛。③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赛龙场面的热烈气氛?描绘端阳节赛龙舟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作者极力渲染赛龙舟场面的热烈气氛,是为了展示你追我赶、勇于向前、不让步和不妥协的划龙舟精神,与后文写故土故人生活中的痼疾和污秽形成了对比,作者希望湘西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和热情,创造历史,改变历史。作者借写赛龙舟来表现传统的民族文化绵延已久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在当地人身上体现出的那种植根于湘西古老民族文化土壤的朴素的人性美,洋溢着勇敢、雄健、慷慨、诚实、热情的生命活力。 (二)人物形象讨论1.关于跛脚青年⑴作者描绘的“跛脚什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引起了作者对乡村人物命运怎样的思考?⑵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⑶作者描写跛脚青年这个形象有什么用意?2.关于屈原和贺龙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屈原和贺龙这两个人物? “跛脚什长”有着与别人不同的经历,他当过兵,负伤后跛了脚,领到了一笔抚恤金,还有了“什长”这个名分,他在做贩卖鸦片之类的“特别生意”。当兵受伤使他学了坏,可以做坏事而不受惩罚。在作者眼中,“他就是一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跛脚青年的形象使作者看到了湘西世风日下,人们渐渐失去淳朴、善良的品性,而靠邪路混世界的人反而为人们所钦羡。这是作者所担心的。 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a.正面描写,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方面,来展现他的高人一等、傲慢自负、狡黠油滑的性格特点。b.侧面描写,通过屋里许多人的“同声叫唤”来突出他与众不同的身份,通过成衣人与水手的对话来交代他的劣行恶迹,说明他是一个吃喝嫖赌,无恶不做的兵痞,无赖的形象。②对比手法。第19段写十五年前在渔船上欢乐跳踯的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在十五年后成长为毒害乡民的什长,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③插叙补充。第14段作者运用了插叙交代了跛脚青年与别人不同的经历:他当过兵,负伤后跛了脚,领到了一些抚恤金,还有了“什长”这个名分,做贩卖鸦片之类的“特别生意”。 作者描写跛脚青年这个形象有什么用意?跛脚青年的所作所为显示了湘西底层生活中的痼疾和污秽,而这样丑恶现象的生成,却是外界社会现代文明中腐败、堕落的那种浊流的浸淫导致的。作者借这个人物来批判外界社会日益败坏的世风对淳朴乡民的侵蚀与毒害。这是这个人物形象的象征意蕴。痼疾:长期养成的不易克服的癖好、习惯浸淫(jìn yín):浸染,濡染,比喻被某种事物深深吸引。 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屈原和贺龙这两个人物?作者之所以写屈原和贺龙,因为这两个人都是三湘大地上出现的风云人物。屈原毕生为民请命,关注民生疾苦,以他的政治和文学才能成为当地人们纪念的伟大先贤。人们纪念他,体现出传统的优秀的民族文化有绵延已久的旺盛的生命力。对贺龙,作者是充满敬佩和期待的。二十年前贺龙只是一个平常的马夫,二十年后就成了统领千军万军的一方豪杰,“谁个人会注意这个小小节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是用什么写成的”。作者又一次提到了“历史”,这样的感叹流露出期盼,希望当地人民能像贺龙一样去创造一段新的历史。表现出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热烈期盼和希望。 三、主旨探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比较作者两次到箱子岩不同的体会。⒈作者第一次到箱子岩的体会:⑴感叹民族文化旺盛持久的生命力。“这是节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和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提起这件事,使人重新感到人类文字语言的贫俭。那一派声音,那一种情调,真不是用文字语言可以形容的事情。”⑵感叹乡民们与世无争、自然淳朴的生活。“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进展毫无关系。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方式看来,竟好象今古相同,不分彼此。” ⒉作者第二次到箱子岩的体会:⑴感叹乡民继续过着简单而充实的日子。“这些人每到大端阳时节,都得下河去玩一整天的龙船,平常日子…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橹扬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⑵感叹人的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然而从整个说来,这些人生活却仿佛同‘自然’已相互融合,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惟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 ⑶为当地人一成不变的古老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在“明天”的命运感到担忧。“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对历史毫无担负,…另外尚有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我们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对‘明天’的‘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⑷为受到外面世界玷污的乡民的精神世界感到深深的忧虑。“生硬性痈疽的人,照旧式治疗方法,可用一星一点毒药敷上,尽它溃烂,到溃烂净尽时,再用药物使新的肌肉生长,人也就恢复健康了。这跛脚什长,我对他的印象虽异常恶劣,想起他就是一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不由人不寄托一种幻想……” 探究:作者两次到箱子岩感受为什么会有所不同?结合文章写作背景来看,作者这时已经在湘西以外的世界中生活了十五年了。这十五年的时光,使他对外界社会和湘西社会都有了新的认识。作者由十五年前的热血青年,变得深沉而充满理性了。他对乡民的性格弱点进行着沉重的反省。希望他们能脱离原始蒙昧的状态,唤起他们的理性觉醒,作为一个有为奋进的民族加人到社会竞争中去。 小结:本文主旨的五重内蕴⒈赞扬——对湘西社会淳朴自然的民风由衷的赞叹。⒉感慨——对民族文化旺盛持久的生命力的感慨。⒊担忧——对湘西社会前途命运的担忧⒋批判——对外界社会日益败坏的世风对淳朴乡民的侵蚀与毒害的强烈批判。⒌期盼——对湘西人民创造更加美好新生活的热烈期盼和希望。 第二课时细读、赏析文本的语言之美㈠写景的语言⑴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绘形绘色,突出峭壁之高之陡之绝险,突出余晖下山色之斑斓迷离,用比喻、拟人手法,赋予夕阳以人之温情,渲染了一种浓郁的喜庆氛围。 ⑵……尽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嘭嘭嘭嘭的鞭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⑶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枝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绘声绘形绘色,写出动态之美,写云尘之多彩,写声响之应和,烘托出了一派热闹的场面。用夸张化的比喻,写龙舟行驶速度之快。 ⑷日光落尽云影无光时,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暮色里。两岸看船人呼喝声越来越少,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除了从锣鼓声中还能辨别那些龙船方向,此外已别无所见。然而岩壁缺口处却人声嘈杂,且有小孩子哭声,有妇女们尖锐叫唤声,综合给人一种悠然不尽的感觉。写光影、声响的变化,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个角度入手,真切而生动。用“温柔”的暮色衬托嘈杂的人声,用笼罩的“紫雾”作为龙船行驶的背景,画面层次分明、动静结合。而且“温柔”、“悠然不尽”包含了作者对湘西美丽山水和古朴的风土人情的喜爱、赞美之情。 ⑸待到我把晚饭吃过后,爬出舱外一望,呀,天上好一轮圆月。月光下石壁同河面,一切如镀了银,已完全变换了一种调子。岩壁缺口处水码头边,正有人用废竹缆或油柴燃着火燎,火光下只见许多穿白衣人的影子移动。写月下箱子岩的风光,以比喻写月色之皎洁,写月下的火光,火光下白衣人的活动,营造出一幅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画面。 ⑹没有太阳的阴沉酿雪天,气候异常寒冷。停船时还只下午三点钟左右,岩壁上藤萝草木叶子多已萎落,显得那一带斑驳岩壁上十分瘦削,悬岩高处红木柜,只剩三四具,其余早不知到哪儿去了。(写雪天的阴沉,寒冷的气候,岩壁的瘦削、藤萝草木叶子的萎落等,点染出一派肃杀、萧瑟、荒凉、破败的景象,流露出作者的几许失望、伤感的情绪。) ⑺四点钟左右,黄昏已渐渐腐蚀了山峦与树石轮廓,占领了屋角隅。我独自坐在一家小饭铺柴火边烤火。我默默的望着那个火光煜煜的枯树根,在我脚边很快乐的燃着,爆炸出轻微的声音。〖提示:①把“腐蚀”改为“笼罩”,把“占领”改为“吞没”,好吗?为什么?②联系下文“这里是一群会寻快乐的正直善良乡下人”等句的叙述,你能揣摩出“很快乐”的言外之意吗?〗(用“腐蚀”来写黄昏来临天光渐变的过程,用“占领”写苍茫暮色之浓厚,运用拟人化手法,新颖生动,也暗示了“我”内心的黯然;这样浓重的暮色反衬出下文所写的燃烧着的枯树根发出的煜煜的火光的明亮。“轻微”的声响烘托了一种安静平和的氛围,“很快乐的燃着”这一比拟性的修饰语则反映了乡民们一贯以来的简单、自足、自然、恬淡的生活景象;看到这情景,作者的内心又有莫名的亲切和欣慰。) 本文写景语言的特点:⑴调用视、听、感等多种感觉来写景,突出其时序变化与节令特点,动静结合。⑵善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绘景生动,笔触细致。⑶善用衬托对比等表现手法,突出其光影、色调与情调的变化。⑷精于锤炼字词,用准确、新颖的动词或形容词来写出景物的动态与静态。⑸融情于景,于细微处透露出自己的喜爱或忧虑的情绪。 ㈡写人的语言⑴出得洞口时,见岩下左边泊定五只渔船,有几个老渔婆缩颈敛手在船头寒风中修补鱼网。(“缩颈敛手”,四个字,就勾画出老渔婆的苍老、瑟缩的形象,为本已冷清的风景更添了写萧瑟。)⑵铺子里人来来往往,有些说两句话又走了,有些就来镶在我身边长凳上,坐下吸他的旱烟。〖提示:把“镶”字改为“坐”好不好?〗(“镶”字写出了吸旱烟的人那种专注、惬意、满足、自在、一动不动的神态,用词别致、新颖。) ⑶一个跛脚青年人,手中提了一个老虎牌新桅灯,灯罩光光的,洒着摇着从外面走进了屋子。(“洒”“摇”两个动词,勾画出他的骄矜、卖弄的性格特点。)⑷把灯搁在木桌上,懒洋洋地坐近火边来,拉开两腿摊出两只大手烘火,满不在乎地说:“碰鬼,运气坏,什么都完了。”(“搁”“拉”“摊”写出他的旁若无人的傲慢的神态,“懒洋洋”写出他的矜持自负的神气,“满不在乎”则写出他的无所畏忌、粗豪的个性。) ⑸“发了财,哼。用得着瞒你们?本钱去七角,桃源行市只一块零,除了上下开销,二百两货有什么捞头,我问你。”(言为心声,由此可见出他的爱炫耀、又惟恐人们知道太多而有所保留的狡黠的心态。) 本文写人语言的特点:⑴善于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⑵详略分明,略则一笔带过而神韵昭然(如老渔婆、吸烟人);详则繁笔细描而个性突出(如跛脚青年,重点写他的“油气和骄气”)。⑶善用精炼的动词和恰切的修饰语。⑷人物对话语言,个性鲜明。 ㈢议论和抒情的语言跳读文本中议论、抒情部分的语句,找出耐人寻味的,进行品读鉴赏。⑴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看上来,竟好像古今相同,不分彼此。这世界我所见的光景,或许就和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这两句议论包含着作者对湘西传统文化、古朴民风的礼赞。) ⑵“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担负,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另外尚有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同样也那么尽寒暑交替,看日月升降。然而后者却在慢慢改变历史,创造历史。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上述议论,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指出与自然相处关系不同的两类人的生存状态及结果,肯定后者改变和创造历史的价值,对湘西底层人的安于现状、自生自灭的僵化的生活方式与理念进行了反省。) ⑶“这些人生活却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唯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种放射、分解。而且在这种过程中,人是如何渺小的东西,这些人比起世界上任何哲人,也似乎还更知道的多一些。”(这两句议论很有哲理,语言凝练,表现作者对湘西乡民生活状态的深刻思考。前一句揭示了湘西乡民的亲近自然、与自然浑融一体的生存状态。后一句则是深沉的喟叹,这一声喟叹里既有禅意的超脱、达观,也有对自轻自贱的警策。) ⑷“我们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对‘明天’的‘惶惑’,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能换个方向,就可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不过有什么方法,可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可是个费思索的问题。”(这一段包含激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对湘西底层人的生活现状的理性的反思。作者显然对湘西人一贯以来的自足字安的平和的生活已经产生一种忧患意识了,他希望乡民们能弘扬划龙船的那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勇争潮头的精神,而不是安于现状,惰于创造和竞争;他希望湘西的乡民们在未来的世界能占据一席地,能拥有更愉快更有生机的生活。这字里行间满含着他对生养他的故土的无限挚诚的爱。但是,他也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惶惑,如何改造这一方水土上民族的精神现状呢?他还没有找到答案。这就启发读者与他一起去审视、叩问、思考。) ⑸“唉,历史是多么古怪的事物,生硬性痈疽的人,照旧式治疗方法,可用一星一点毒药敷上,尽它溃烂,到溃烂净尽时,再用药物使新的肌肉生长,人也就恢复健康了。这跛脚什长,我对他的印象虽异常恶劣,想起他就是一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不由人不寄托一种幻想……”〖提示:“一种幻想”指的是什么幻想?〗(这一段议论是作者对乡民之败类评论,饱含怨愤痛恨之情。作者采用类比联想的手法,把跛脚什长比作是“硬性痈疽”,指出其“溃烂乡村居民灵魂”的危害性。作者希望他索性尽快消亡,彻底消失;以免危害其他灵魂健康的乡民。这也传达出作者对湘西传统文明现状的忧虑:随着现代文明对偏处一隅的湘西社会的入侵,湘西已不再是一块净土,它以染上无法荡涤的污秽,乡下人的“纯美”、“圣洁”的身心、性灵,已被渐渐地腐蚀。爱之愈深,才痛之愈切;本文交织着作者对湘西底层人纯真、圣洁、自然的人性美的爱与在外界现代文明的浊流侵蚀下淳朴、善良品性渐渐丧失的忧虑,对现代文明中的堕落的一面的批判。这种爱与恨的矛盾纠结的情感是作者采用对比手法来表达的一个根本原因。) 本文议论抒情语言的特点:议论语言凝练,深藏真挚的感情,充满理性。三、教师总结:沈从文曾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的悲痛也忽略了。”《箱子岩》这篇散文在从容的写景和平实的叙事文字中,交融着直抒己意的历史缅想,因而又显得浑厚充实深沉;这就需要读者格外留意去揣摩、捕捉文字背后的热情、隐忧、悲痛和期望。这一节课,我们在揣摩赏析文本的写景、记人、议论抒情的语言中,既领略了一位语言文字工艺大师的文字表达技巧与艺术表现魅力,同时也感悟到了沈从文先生的赤子情怀,他对湘西的言说,其实也是对中华大地的悲悯;他对湘西人民历史与现实的叩问,也是整个对中华民族的叩问,那满溢胸间的是文本背后深藏着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种族存亡断续的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今天我们有幸生逢国泰民安的盛世,我们更应该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更应该始终保有激昂雄壮的划龙船的精神! 四、作业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从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上试与本文做比较,看看二者的异同。 读沈先生的作品常令人想起鲁迅的作品,想起《故乡》、《社戏》(沈先生最初拿笔,就是受了鲁迅以农村回忆的题材的小说的影响,思想上也必然受其影响)。他们所写的都是一个贫穷而衰弱的农村。地方是很美的,人民勤劳而朴素,他们的心灵也是那样高尚美好,然而却在一种无望的情况中辛苦麻木地生活着。鲁迅的心是悲凉的。他的小说就混和着美丽与悲凉。湘西地方偏僻,被一种更为愚昧的势力以更为野蛮的方式统治着。那里的生活是“怕人”的,所出的事情简直是离奇的。一个从这种生活里过来的青年人,跑到大城市里,接受了五四以来的民主思想,转过头来再看看那里的生活,不能不感到痛苦。《新与旧》里表现了这种痛苦,《菜园》里表现了这种痛苦。《丈夫》、《贵生》里也表现了这种痛苦。 他的散文也到处流露了这种痛苦。土著军阀随便地杀人,一杀就是两三千。刑名师爷随便地用红笔勒那么一笔,又急忙提着长衫,拿着白铜水烟袋跑到高坡上去欣赏这种不雅观的游戏。卖菜的周家兄妹被一个团长抢去了。“小婊子”嫁了个老烟鬼。一个矿工的女儿,十三岁就被驻防军排长看中,出了两块钱引诱破了身,最后咽了三钱烟膏,死掉了。……说起这些,能不叫人痛苦?这都是谁的责任?“浦市地方屠户也那么瘦了,是谁的责任?”——这问题看似提得可笑,实可悲。便是这种诙谐语气,也是从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心境中发出的。这是一种控诉。在小说里,因为要“把道理包含在现象中”,控诉是无言的。在散文中有时就明明白白地说了出来。“读书人的同情,专家的调查,对这种人有什么用?若不能在调查和同情以外有一个‘办法’,这种人总永远用血和泪在同样情形中打发日子。地狱俨然就是为他们而设的。他们的生活,正说明‘生命’在无知与穷困包围中必然的种种。”(《辰谿的煤》)沈先生是一个不习惯于大喊大叫的人,但这样的控诉实不能说是十分“温柔敦厚”。不知道为什么他的这些话很少有人注意。 1湘西的“赶尸”,一直也没人能指出它的真实情况来。据当地人一致的说法:赶尸的人是一个身穿道袍的法师,无论尸体数量有多少,都由他一人赶。这和香港电影演的一样。说“赶”尸不如说“领”,因为这法师不在尸后,而在尸前带路,一面走一面敲锣,使夜行人避开,有狗的人家把狗关起来。尸体在一个以上时,即用草绳把他们联系起来,每隔六七尺一个。赶尸这一行业在湘西以外的地方很难行得通,第一,住宿就成问题。第二,夜行人不知闻锣趋避,反而来看热闹,非吓死人不可。第三,许多乡村,村外没有道路,势必经村中,大多数地方是不准尸体入村的,何况是跳跳蹦蹦的活尸呢?为什么会有“赶尸”的营生呢?因为湘西沅江上游一带,地方贫瘠,穷人多赴川东或黔东地区,作小贩、采药或狩猎为生,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岭,山中瘴气很重,恶性疟疾经常流行,生活环境坏到极点,除当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是很少去的。死在那些地方的汉人,没一个是有钱人,而汉人在传统上,运尸还乡埋葬的观念深,但是,在那上千里或数百里的崎岖山路上,即使有钱,也难以用车辆或担架扛抬,于是有人就创行了这一奇怪的经济办法运尸回乡。据说,赶尸的巫师使用了猫,猫对于尸体来说就像磁铁,容易吸起来,让其蹦蹦跳跳。我听来却觉得不大可信,一个尸体的重量少说有90斤,翻山越岭的,猫哪有那么多能量,就算没有摩擦的损耗,猫本身也没有可以存贮多少能量啊。所以肯定是不可能的。 2蛊术编辑湘西的“蛊术”和泰国的“降头术”被称为东南亚两大邪术。湘西的蛊术和湘西的赶尸一样,一直在也没人能指出它的真实情况来。和赶尸不同的是,放蛊几乎在湘西地区都有流传,而赶尸主要流传于湘西沅陵、泸溪、辰奚、叙浦四县。蛊在湘西地区俗称“草鬼”,相传它只寄附于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谓有蛊的妇女,被称为“草鬼婆”。所谓的放蛊方式和蛊到底是什么样子,除了代代相传的说法,谁也没有见过,但却根深蒂固的留在人心。苗族几乎全民族笃信蛊,只是各地轻重不同而已。在苗族的观念世界,蛊有蛇蛊、蛙蛊、蚂蚁蛊、毛虫蛊、麻雀蛊、乌龟蛊等类。蛊在有蛊的人身上繁衍多了,找不到吃的,就要向有蛊者本人(蛊主)进攻,索取食物,蛊主难受,就将蛊放出去危害他人。其实这种令人生畏的蛊,并非苗人的专利。蛊术在中国古代江南地区早已广为流传。最初,蛊是指生于器皿中的虫,后来,谷物腐败后所生飞蛾以及其他物体变质而生出的虫也被称为蛊。古人认为蛊具有神秘莫测的性质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蛊,可以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引发疾病。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乱。先秦人提到的蛊虫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虫。长期的毒蛊迷信又发展出造蛊害人的观念和做法。据学者考证,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已有人使用和传授造蛊害人的方法。苗族多处偏僻地区,旧时医学落后,许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故每遇就诊无效,动辄归咎于蛊。随着苗族地区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蛊术迷信如今在苗族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小。 3落花洞女湘西的“落花洞女”则是部落中有一些未婚的女子,走路时经过一个洞口,对着洞望一眼然后回到家不饮也不吃,几天后就死去,脸上带着笑容。则部落人们认为她去和洞神结婚了,因而这些女孩生前没有结婚,但人死后,别人去办丧礼,而落花洞女的家人给他们不但不办丧礼,还要办婚事,以示婚礼之喜。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