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领悟文本,体会文中透露出来的美好精神;2、理解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写马的手法;3、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自学流程】一了解课题、作者、写作背景1了解巩乃斯草原巩乃斯草原为巩乃斯河流域大小草原的统称,位于新疆天山西部新源县境内,面积1100余亩,那拉提风景区包含其中。这里降水丰富,四季有充足的水草资源,是马背民族--——哈萨克人繁衍生息的好牧场,素有“丽苑”美称,这里又是新疆细毛羊和伊犁天马的重要产地。每年六月至九月间,这里碧草茵茵,山花漫野,五颜六色,将草原点缀得绚烂多姿。在草原上散布的哈萨克毡房如雨后春笋,使草原更富生机与活力。伊犁哈萨克自治洲和新源县的草原盛会多在这里举行。巩乃斯草原区,四季景色俱佳。6月初,被哈萨克人称为美与自由化身的大红色“茉莉花”、“哈萨克花”成片怒放,反映新疆维吾尔、哈萨克生活风情的《天山红花》、《阿娜尔汗》等电影曾在此拍摄。辽阔草原、皑皑雪峰、蓝天白云、苍翠的云杉、银色的水系飘带穿行于山野草场,绿草、野花、羔牛马羊构成了这里秀美诱人的风光。2了解作者周涛,1946年3月15日出生,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祖籍山西,在京启蒙,少年随父迁徙新疆。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现为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目前出版诗集、散文集20多种,深得读者喜爱。曾获全国诗集奖和全军八一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系新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最具个性魅力和文学气质的优秀作家。3了解写作背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大运动,当时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边疆、农场去生活、劳动,而1970年,作者周涛也来到巩乃斯草原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文革”间上山下乡的知青共1600多万人,一代人的青春被集体荒废。作者身在此列。当时社会政治气氛压抑,人人自危,正常的社会生活被严重异化,人们内心压抑而痛苦。二基础知识梳理1注音丑陋畸()形龇()牙怜悯()滑稽()驮()着唿哨()脖颈()鬃()毛牝()马篝()火穹()庐毡()房倏()忽喑哑()蓦()然骐骥()悲怆()后裔()兵马俑()2解释词语安贫知命:尤物:当之无愧:无与伦比:淋漓尽致:我行我素:3用心爱心专心
马踏飞燕三按照下列要求自主学习文本,理解文本。1整体把握课文是怎样揭示巩乃斯的马的性格的?说说作者的思路:2按此思路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并写出各部分的大意。3理解对比写法的作用思考:作者的本意是写马,却抑牛贬骆驼损毛驴,其用意是什么?(提示:作者为什么不喜欢牛、骆驼和毛驴?)4理解场面描写的作用⑴文中具体描写关巩乃斯的马有几个场面?⑵鉴赏第一个场面思考:此部分在作者的感受中可以看到马的什么特点?找出对马的狂奔和人的心情的描写的词语。马的狂奔:人的心情:⑶鉴赏第二个场面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场面?表现了马的什么生命的特征?⑷思考:马给予了“我”什么,让我终生受用不尽?⑸研读文章十四至十八段,思考:夏日暴雨中的奔马图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怎样的境界?四重点语句鉴赏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①马能给人勇气,给人以幻想,这也不是笨拙的动物所能有的。在巩乃斯后来的那些日子里,观察马渐渐成了我的一种艺术享受。②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弄得我直到今天听到马蹄踏过大地的有力声响时,还会在屋子里坐卧不宁,总想出去看看,是一匹什么样儿的马走过去了。③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3用心爱心专心
④牛从挽用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毛驴和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因为它们只会越来越稀少;而马,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3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