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文赏析司马迁《鸿门宴》译文与赏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司马迁《鸿门宴》译文与赏析

ID:1138692

大小:32.28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6-0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司马迁《鸿门宴》译文与赏析一、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背景材料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附: 秦汉之际大事记 (表中按当时以10月为岁首记事) 前209年7月陈涉起义。9月项羽、刘邦起事。 前208年12月陈涉死。6月立楚怀王为共主。9月怀王遣项羽北救赵,遣刘邦西击秦。 前207年10月秦将章邯破邯郸。11月项羽渡河,12月大破秦军。7月章邯投降项羽。8月秦二世为赵高所弑。9月子婴为秦王。  前206年10月子婴投降刘邦。12月刘、项会于鸿门。4月戏下之会,会后刘邦迁南郑。 前205年4月刘邦合诸侯兵伐羽至彭城,羽以3万兵破汉兵56万。5月刘邦逃至荥阳。 前204年4月项羽围刘邦于荥阳。7月刘邦逃离荥阳。 前203年9月刘、项讲和,划鸿沟为界,以东归楚,以西归汉。 前202年10月、11月用张良、陈平计追项羽,大败。12月韩信、彭越来援,项羽兵败垓下。 三、补充注释 1.范增(前277-前204)项羽谋士。居郫(今安徽桐城南)人。秦末农民战争时,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秦军围巨鹿,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以他为末将。后属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他屡劝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后项羽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他忿而离去,途中病死。 2.张良(?一前186)汉初大臣。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人。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王未中。传说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后韩王成为项羽所杀,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 四、译文 沛公驻军霸上,还没有跟项羽见面。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打算做关中王,任命子婴为国相,已全部占有了秦国的珍宝。”项羽大怒道:“明天犒劳士兵,给我去打垮沛公的部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劝说项羽道:“沛公在山东时,贪图财货,喜欢漂亮的女人。如今人了关,不拿什么财物,也不迷恋女色,看来他的野心不小。我(曾)派人观察他的‘云气’,都呈现出龙虎的形状,五彩斑斓,这可是天子的云气啊。赶紧攻打他吧,不要错过机会。”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这时跟随沛公,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到沛公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项羽将发动进攻的事全都告诉了他,想叫张良跟他一同离去,说:“不要跟着他们一块送死。”张良说:“我替韩王送沛公(到这里),沛公如今有急难,我逃离了他,是不守信义的,我不能不跟他说说。”张良于是进(中军帐),又把全部情况告诉了沛公。沛公大吃一惊,说:“这怎么办呢?”张良说:“谁给大王献闭关这条计策的?”沛公说:“有个浅陋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的军队进来,就可以占领秦的全境称王了’,所以听了他的。”张良说:“估计大王的部队能跟项王抗衡吗?”沛公沉默了一会,说:“本来就比不上他啊,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让我去告诉 项伯,说您是不敢违背项王(意旨)的。”沛公说:“你怎么跟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秦朝的时候,他跟我交往,他杀了人,我救活了他;如今有急难,幸亏他来告诉我。”沛公说:“你跟他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把他当兄长一样对待。”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来见沛公。沛公举起酒杯祝项伯健康,(又)跟他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入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已有,给官吏和百姓造册登记,封存官库,等待项将军来(处理)。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我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向项将军)详细说明我是不会忘恩的。”项伯答应下来,对沛公说:“明天不可不早些来向项王道歉。”沛公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自己军营后,将沛公的话全都转告项王,趁机说道:“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能人关呢?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却去进攻他,这是不合道义的。不如趁他来拜会好好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第二天,沛公带着一百多人马来拜会项王。到了鸿门,道歉说:“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在黄河北作战,我在黄河南作战,却没有料到自己能先入关破秦,能在这里再次见到您。现在由于小人的谗言,使您我之间产生了隔阂……”项王说:“这是您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否则,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王当天就留沛公一道喝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就是范增;沛公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又接连三次举起所佩带的玉块示意项王(杀死沛公),项王(却)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到外面召来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心慈手软,你进去,上前给他们祝酒,祝过酒,请求舞剑,借机将沛公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将来都会成为他的俘虏!”项庄于是进去祝酒,祝过酒,说:“君王跟沛公一块喝酒,军中没有什么娱乐的,让我来舞剑吧。”项王说:“好。”项庄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剑舞起来,时时用自己的身子掩护沛公,项庄不能得手。 于是张良赶往军营门口见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危急得很!此刻项庄拔剑起舞,总想在沛公身上打主意。”樊哙说:“这太紧迫了!我得进去,跟沛公同生共死。”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了军营大门。交叉举戟的卫兵想拦住不让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一撞,卫兵们跌倒在地。樊哙终于进了中军帐,揭开帷幕,面向西站定,瞪眼看着项王,头发竖起来,眼眶都裂开了。项王手握剑柄,直起身子,问道:“来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警卫官樊哙。”项王说:“壮士!赐给他一杯酒。”于是(有人)给了他一大杯酒。樊哙下拜称谢后,起身,站着一饮而尽。项王说:“赐给他猪腿。”于是(有人)送给他一只生猪腿。樊哙(先)把盾牌扣在地上,(再)放在它上面,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能再喝酒吗?”樊哙说:“我连死都不畏避,一杯酒哪里用得着推辞,秦王有虎狼 一般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光,对人用刑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普天下的人都起来反抗他。楚怀王曾跟各路将军约定:‘首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就封他做关中王。’如今沛公最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去碰一碰,(又)把皇宫封闭起来,(然后)将部队带回霸上,等待大王到来。所以派遣将官把守关门,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事故。(沛公)这么辛苦,功劳这么大,(您)没有给他封侯奖赏,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掉有功的人,这不过是继续走秦国灭亡的老路子罢了,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项王一时无话可答,说:“坐下。”樊哙挨着张良坐了下来。坐了一会,沛公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也叫了出去。  沛公出去以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召回沛公。沛公说:“现在是出来了,可还没有告辞,这怎么办?”樊哙说:“干大事不必拘泥小节,行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于是(刘邦)决定赶快逃离,只叫张良留下辞谢。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品)?”沛公说:“我带了一双白璧,打算献给项王;一对玉杯,打算给亚父。正碰上他们生气,不敢献。你替我献给他们吧。”张良说:“一定遵命。”这时候,项羽部队驻扎在鸿门下,沛公部队驻扎在霸上,(两军)相距四十里。沛公就丢下车马、随员,独自骑马,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个人拿着剑和盾牌快步(跟随),从郦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跑。沛公临走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路。估计我已回到军营,你再进去(辞谢)。” 沛公已经离去,从小路回到军营。张良进去谢罪,说:“沛公经不起多喝酒,不能亲自告辞。特地派我捧着一双白璧,敬献给大王足下;一对玉杯,敬献给范大将军足下。”项王问:“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您有责备他的意思,已抽身独自离去,(这会儿)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收了白璧,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杯,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说:“唉!这小子不值得跟他谋划大事!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马上都会成为他的俘虏!” 沛公回到军营,立即将曹无伤处死。 五、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吾闻之周生日:“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后“太史公日”) 六、刘邦论成败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七、《汉书·高帝纪》记鸿门宴刘邦逃席事 有顷,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置车官属,独骑,樊哙、靳强、滕公、纪信步从,间道走军。使张良留谢羽,羽问:“沛公安在?”日:“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脱身去,间至军,故使臣献璧。”羽受之。又献玉斗范增,增怒,撞其斗,,起日:“吾属今为沛公虏矣!”  八、苏轼论范增 苏子日: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日: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即宋义)时也。 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即楚怀王)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论项羽、范增》) 九、《鸿门宴》评析(李知文刘永章) 《鸿门宴》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成果而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许多富有戏剧性的难忘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因此,《鸿门宴》具有很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一) 秦始皇创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秦朝,由于对农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在公元前209年7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战旗一举,应者云集,反秦怒涛遍及中原。在农民起义的高潮中,刘邦和项羽,也于同年9月起兵江东(今江苏吴、沛),被卷入农民起义的洪流。当时刘邦48岁,项羽24岁。不久,农民起义领袖吴广、陈胜相继牺牲,“世世楚将”的项梁,采纳了末将范增“复立楚之后”的建议,趁机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名心)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公元前208年9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统帅南路军先于项羽入关破咸阳,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 驻霸上(今陕西长安县的白鹿原);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守关,“无内诸侯”。11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的项王营),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  为何两支反秦势力,突然剑拔弩张,互相厮杀起来?这有着极为深刻的原因。原来,刘、项各自都有南面称孤之心。想当年,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秦始皇,曾经十分羡慕地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在公元前210年看见秦始皇游会稽时,也曾颇为自负地说过:“彼可取而代也!”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必然拼死相争。果然,秦王朝覆灭后,刘、项之间的矛盾便逐渐趋于激化。刘邦先入咸阳后,本来“欲止宫休舍”,只是听了张良“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留侯世家》)的劝诫,才“还军霸上”。但离咸阳之前,极力制造“吾当王关中”的舆论,以期得到父老、豪杰的支持。后又采纳鲰生的意见,“距关”,这表明刘邦做关中王的欲望是十分强烈的。而项羽对关中王也早就馋涎欲滴,又有四倍于刘邦的兵力,故骄横不可一世,宁可负约也要把关中据为已有。因此,刘、项之间大规模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势不可免。《鸿门宴》便是“楚汉相争”的第一个回合。 (二) 所谓“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楚汉相争”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这个名为“宴会”,实为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生动地对比了斗争双方策略高下的悬殊,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 “鸿门宴”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这样的具体矛盾:刘、项因争夺关中王产生了不共戴天之仇,军事力量处于劣势的刘邦,宴会前,面临大军被击溃的危机;宴会中,又可能遭受杀身之祸。然而刘邦却竭智逞才,随机应变,转危为安,变被动为主动,向着他既定的目标跨出了一大步。故事情节即围绕这一线索循序展开,忽张忽弛,跌宕有致,引人人胜。 一开头是战云密布。项羽胜利结束大破秦军主力的“钜鹿之战”以后,于公元前206年11月西行来到函谷关。不料大军受阻,又闻刘邦已破咸阳,继而又得到刘邦部将左司马曹无伤关于“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真如火上加油,不禁勃然大怒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接着又有谋士范增对刘邦“其志不在小”的分析和“急击勿失”的建议,使气氛更趋紧张;再加以项羽的叔父项伯连夜私见张良,密告军情,刘邦闻之“大惊”,仿佛两军即将展开一场厮杀,令读者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 然而,一夜之间空气骤变。这是由于刘邦在此千钧一发时刻,采纳谋士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并针对项羽慕虚名的思想弱点,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诈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的缘故。项伯这一微妙角色,不但“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而且竭力为刘邦说情:“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对其“亲信”项伯的话竟丝毫不疑,当即“许诺”,紧张的临战气氛便开始缓和。但是,毕竟项羽与刘邦尚未见面,项羽的诺言似乎未可全信。 刘、项晤面,项羽“因善遇之”,与之同饮。但实际上,主宾各怀计谋。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时而紧张,时而和缓,读者的心情也随之起伏不定。整个“鸿门宴”的情节,大体可概括为三起五落。 三起:宴会开始后,“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气氛始趋紧张,一起;项羽因为没有察觉项伯徇私通敌,完全相信了项伯的劝告及刘邦的表白,“默然不应”。而主张“急击勿失”的范增不肯罢休,离席叫项庄进来以舞剑为名,企图“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于是宴会顿时充满杀机:读者眼前,项庄和项伯拔剑对舞,一攻一守,心照不宣,气氛更趋严峻,二起;张良如坐针毡,离宴找樊哙告急,樊哙撞倒守门卫士,闯宴怒视项羽,项羽“按剑而跽”,此时故事发展到最高潮,紧张的气氛达于极点,伴随刀光剑影而发生的 血肉横飞的事件似乎已不可避免,三起。可是,事情却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紧张的气氛竞逐步缓宕下来。 五落:项羽对于贸然闯宴的樊哙不但不怒,反而赞樊哙为“壮士”,读者的心弦稍觉松动,一落。接着,樊哙又锋芒毕露地指斥项羽,颂扬刘邦,其调子虽然是刘邦语言的翻版,却比刘邦要尖锐得多,但“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刘邦与樊哙配合之默契,使项羽更加相信刘邦无意做关中王,读者的心弦又进一步松弛,二落。但是,杀机仍未彻底消除,身处“鱼肉”地位的刘邦坐不安席,机警地托词离宴,樊哙、张良会意随出,宴庭内外一片动乱,司马迁描述却有条不紊,使读者的视线在宴庭内外不断移动变化:庭外,“宾客”刘邦与群臣紧急策划脱身之计;庭内,“主人”项羽与左右还不知道,于是“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气氛张中有弛,三落。情节继续发展:庭外.刘邦轻骑简从,抄小路脱身回营;庭内,张良献礼,项羽“受璧”,四落。此时范增的全盘计划被打乱,因此,范增受玉斗后,“拔剑撞而破之”,满腹怨恨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这一很有见地的预言,完全为后来事态的发展所证实。“宴会”至此结束,刘、项冲突暂时转为平缓,五落。 力量相对弱小的刘邦,为什么能在“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变被动为主动,化险为夷,并在尔后长期的“楚汉相争”中获胜?其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刘邦善于审势察情,“从民所望”;而项羽则不识时务,“自矜功伐”。 刘邦深知“天下苦秦久矣”,注意吸取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较能体察关中老百姓渴望废除秦朝繁徭苛法,希求获得休养生息机会的心理,于是就“承敝易变,使人不倦”,采取了一系列安定民心的措施。诸如“约法三章”,严明军纪,开垦“秦苑”,屡赦天下,不杀降卒等。此外,刘邦还注意处理好同尚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楚怀王的关系,谨慎地对待关中王问题,注意争取社会舆论,利用项羽内部矛盾,力求政治上占主动地位。刘邦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直接效果,一是进军顺利,最先入关,获得做关中王的条件;二是得到关中人民的拥护和楚怀王的支持,秦人“唯恐沛公不为秦王”。相反,项羽不察民情,不顾社会舆论,干了许多不得人心的事。如,坑杀降卒,屠咸阳,徙杀楚怀王,分封十八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背约欲夺关中等。其中背约杀死楚怀王一事,加剧了项羽和诸将的矛盾。刘邦抓住项羽这 一要害,于公元前205年打着“击楚之杀义帝”者的旗号讨伐项羽,得到“五诸侯兵”的积极响应;楚汉两军在广武对峙时,刘邦宣布项羽有“十大罪状”,其中关于楚怀王的就占了五条。项羽上述这些所做所为的直接后果,一是比刘邦晚入关一个月;二是失掉了关中人民的拥护,“秦人大失望”;三是引起和诸侯及其内部的矛盾,舆论于项羽不利。在“鸿门宴”上,项羽在项伯、刘邦、樊哙的诘责面前,表现得理屈词穷,窘迫不堪,这应该看做是他“恶负约,恐诸侯叛之”的心理反映,是心虚的破绽。 其二,在干部问题上,刘邦任人唯贤;项羽则任人唯亲。  毛泽东同志说:“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刘邦使用干部就是坚持“任人唯贤”的路线,能够量才而用,知人善用,虚心下问,做到集思广益。例如.和刘邦一起参加“鸿门宴”的随行者张良、樊哙、纪信等人,都是他的团结一心、生死与共的支持者和得力助手。谋士张良常常在关键时刻为刘邦提出正确的策略,使刘邦避免了许多错误。“鸿门宴”过程中,在项庄舞剑欲杀沛公的危急时刻,及时召樊哙为刘邦解围;刘邦脱逃后,张良又从容处理善后事宜。“鸿门宴”之后,公元前203年的成皋之战,刘胜项败,楚汉双方军力达到均衡,在项羽与刘邦达成“中分天下”协议的关键时刻,张良提出“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的策略,指出“今释勿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张良这一猛追穷寇的思想,对于刘邦抓紧战机展开战略总攻势,赢得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樊哙在“鸿门宴”上的功绩是相当卓著的,一是他在刘邦最危急的时刻,闯宴据理怒斥项羽,扭转危局,二是他极力支持刘邦断然逃走,免遭杀身之祸。纪信在“鸿门宴”上的作用虽不明显,但后来在刘邦遭到荥阳之围时,甘愿代替刘邦而死,表现了忠诚不二的政治态度。至于“鸿门宴”上尚属项羽部下的陈平,则于次年3月因受项羽猜疑而归附刘邦,在荥阳建议刘邦用“离间计”,促使了项羽与范增决裂。 最后,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司马迁是不可能认识到的,即在于顺应还是违反历史规律。刘邦“承秦制”,力主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这在客观上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方向的。而项羽却站在六国旧贵族立场上,总是希图回到封建割据的战国时代。这种倒退行为,与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所以,失败也就必不可免。 (三) 鲁迅高度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的确,司马迁不但是伟大的史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文学家和语言巨匠。从对“鸿门宴”这场政治斗争的描写,我们即可窥见一斑。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激烈的矛盾斗争刻画人物性格。“鸿门宴”从始至终充满矛盾,推波涌澜,扣人心弦。开头是黑云压城,杀机四伏,可是刘邦假意向项羽谢罪,紧张气氛骤趋缓和;待到项庄拔剑起舞,刀光剑影充盈宴厅,气氛又趋紧张;等到樊哙拥盾强行人军门,项羽按剑而跽,则把矛盾推向高潮。接着刘邦离席、逃跑,张良留谢,气氛逐渐缓和。作者正是在如此紧张急迫、剑拔弩张的斗争中,通过每个人物的具体表现(语言、行动、神情),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政治集团里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例如,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立刻大怒,简直是怒不可遏;但第二天见到刘邦谢罪,却洋洋自得,并脱口把曹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樊哙尖锐的指斥,竟未能引起他的反感;听说刘邦逃走,也仍处之泰然,这充分显示了项羽简单暴躁而又刚愎自用的性格。相反,刘邦听到项伯密报军情,马上紧急研究对策,第二天亲赴鸿门假意屈从,听项羽说出曹无伤之后而不动声色,樊哙闯宴后,趁气氛稍缓之机托词离席,命张良留谢,不辞而逃,后又断然诛曹无伤。这一系列言行,充分显示了刘邦机敏精细,能谋善断的性格。此外,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都形成鲜明对比,形象栩栩如生。  其次,语言精练生动,绘声绘色,常常寥寥几笔,就能刻画出人物的突出个性。例如,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项庄的话,似巧实拙。描写场景则犹如目睹。例如写樊哙闯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一紧张场面的描绘着墨虽不多,却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心情顿感紧张。又如,写“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三言五语,就把宴会上杀气腾腾的场面勾画得动人心魄。南宋人刘辰翁曾赞扬这段文字说:“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这是对《鸿门宴》作者艺术功力极其中肯的评语。《鸿门宴》中的一些语言,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竖子不足与谋”、“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劳苦功高”等等,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而“鸿门宴”则已成为敌对双方政治谈判斗争的代名词。 (选自《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