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司马迁哈三中网校教师安老师
内容提要
学习目标: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理解“因、如、举、谢、意”等多义词义项。
1、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解析: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三、重点领悟
2、曹无伤密告沛公欲王关中和范增说沛公“其志不在小”、有天子之兆时,项王大怒要击破沛公军;而在项伯的游说下项王竟许诺善待沛公,前后态度迥然,似乎有点不和情理,我们该如何认识呢?解析:曹无伤密告,项王勃然大怒,反映了项羽率真的赳赳武夫的性格特征。但作为统兵四十万,诸侯将相莫敢仰视的项羽自矜功伐,自然不会把刘邦放在眼里,更不会把他视为主要对手,认为杀他无益。刚愎自用的他也自然把范增的话当做耳旁风。由于以上原因,项羽才许诺善待刘邦。
3、项羽的性格是不是比较软弱,他为什么会对带剑拥盾入军门“嗔目视项王”的樊哙礼遇有加?解析:项羽的性格不是软弱的,反倒有些残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即其帐中斩宋义头,……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巨鹿之战后,他屠咸阳,烧秦宫室,大火烧三月不灭,都反映了他的残暴。那为何他对樊哙咄咄遁人之举反而置若罔闻呢?首先,刘邦谦卑奉迎的一段说辞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的心理;其次,樊哙在宴中表现智勇双全,对项羽指责中又满含尊重,颇受项羽钟爱。所以项羽对樊哙礼遇有加。
4、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待”,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古人席地而坐。堂上的座位以室的户牖之间朝南的方向为尊,所以古书常说“南面”。室内的座位则以朝东的方崩为尊。帝王与臣子相对: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宾向东,主向西。长幼之间相对:长者东向,幼者两向。宴席中东向为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最次为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刘、项双方力量悬殊和项羽的自高自大。
5、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6、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7、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8、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指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
9、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土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1、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解析: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难点剖析
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2、作为史传文学,本文的人物性格特点是鲜明突出的,请简要说明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解析:项羽具有自矜功伐、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的赳赳武夫的性格特点。当他听到曹无伤的告密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命令“旦I_I飨士卒”,这就显示出他寡谋轻信、鲁莽无智的性格特点。在他看来,实力弱小、功劳无几的刘邦“欲王关中”实在没有资格、能力,这种野心触犯了他的尊严,激起了他的好斗之心。这里,我们同时又可以看出他的自矜功伐、自高自大的特点,而在听到项伯说的“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时,他立即改变了主意。在刘邦到鸿门亲自“谢罪”时,他不光轻信了刘邦的谎言,而且还把自己的消息来源和盘托出,这进一步揭示出他图慕虚荣、寡谋轻信、缺乏心智的性格特点。宴会上,范增屡次示
意要他痛下决心,然而他却。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他视若无睹;而樊哙闯帐,怒目而视,沥胆而斥,他不仅没有暴跳如雷,反而称之壮士赐之彘肩卮酒,刘邦借故逃走后他还无动于衷,不思后果,这些都揭永出项羽的性格特点。相反,刘邱却是野心勃勃,智勇双全,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巧于应对。当他得知项羽要攻打他时,就将自己的错推到别人头上,又千方百计拉拢项伯为自己开脱;在项羽面前,谦虚恭顺,用他的如簧巧舌哄骗了项羽。这些细节描写,确实把一代枭雄的性格魅力与风采真实地再现于我们面前。其他人物.如范增、项伯、张良、樊哙等无不写得栩栩如生,如范增和张良同为谋士,一个高瞻远瞩,脾气暴躁;一个沉着精明,处乱不惊:可谓相映成趣。
3、本文虽属传记,但人物形象鲜明。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呢?提示:(1)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如写樊哙.他在危急的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其的勇敢。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先“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王,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王之意,这又说明他粗中有细。(2)用人物的语言、细节来刻画人物。本文语言精练生动,寥寥数语,就能很突出地刻画出人物个性。如写项羽的对话,就可看出他的骄横自大等性
格;刘邦的话,就可看出他机灵刁诈等性格;而范增则老谋熟虑,张良则老练多谋,樊哙则勇猛豪爽。这些都使人感到其语言魅力之巨大。难怪南宋词人刘辰翁称赞这段文字:“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出。”这确是十分中肯的评语。(3)对照烘托,突出人物形象。文中写了四组人物:①主帅项羽和刘邦,一个直率粗犷,一个虚伪狡诈;②谋士范增和张良,一个高瞻远瞩,刚愎自用,一个足智多谋,办事得体;③部将项庄和樊哙,一个毫无所为,一个粗中有细、勇敢无比;④内奸项伯和曹无伤,虽然着笔不多,但也栩栩如生。
4、“鸿门宴”情节发展有何特点?提示:整个“鸿门宴”的情节.大体可概括为三起五落。三起:宴会开始后,“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气氛始趋紧张,一起。项羽因为没有察觉项伯徇私通敌,完全相信了项伯的劝告及刘邦的表白,“默然不应”,而主张“急击勿失”的范增不肯罢休,离席叫项庄进来以舞剑为名,企图“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于是宴会顿时充满杀机:读者眼前,项庄和项伯拔剑对舞,一攻一守,心照不宣,气氛更趋严峻,二起。张良如坐针毡,离宴找樊哙告急,樊哙撞倒守门卫士.闯宴怒视项羽,项羽“按剑而跽”,此时故事发展到最高潮,紧张的气氛达于极点,伴随刀光剑影而发生的血肉横飞的事件似乎已
不可避免,三起。可是,事情却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紧张的气氛竞逐步缓宕下来。五落:项羽对于贸然闯宴的樊哙不但不怒,反而赞樊哙为“壮士”,读者的心弦稍觉松动,一落。接着,樊哙又锋芒毕露地指斥项羽,颂扬刘邦,其调子虽然是刘邦语言的翻版,却比刘邦要尖锐得多,但“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刘邦与樊哙配合之默契,使项羽更加相信刘邦无意做关中王,读者的心弦又进一步松弛,二落。但是,杀机仍未彻底消除.身处“鱼肉”地位的刘邦坐不安席,机警地托词离宴,樊哙、张良会意随出,宴廷内外一片动乱,司马迁描述得却有条不紊,使读者的视线在宴廷内外不断移动变化:廷外,“宾客”刘邦与群臣紧急策划脱身
之计;廷内,“主人”项羽与左右还不知道,于是“项正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气氛张中有弛,三落。情节继续发展:廷外,刘邦独骑简从,抄小路脱身回营;廷内,张良献礼,项羽“受璧”,四落。此时范增的全盘计划被打乱。因此,范增受玉斗后,“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满腹怨恨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这颇有见地的预言,完全为后来事态的发展所证实,五落。“宴会”至此结束,刘、项冲突暂时转为平缓。
附录: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