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与往日不同。我已经认识到,时间是我拥有的最珍贵的商品。我要对即将到来的24小时充满感激和珍惜,即使是稍纵即逝的一分钟,也尽可能不让诸如自私、焦虑、厌倦、懒惰这些有害的病菌侵染。今天,我要与往日不同。我已经认识到,眼前的今天,其实只有一个。当明天来临,今天就将永远离去。因此,我要用孩子般的快乐和巨人般的勇气把握今天,要像对待我人生中的最后一日一样对待眼前的今天。今天,我要与往日不同。我已经认识到,跌倒不可怕,重要的是要爬起来。我决不让过去的错误来纠缠我,即使我的人生充满了错误留下的疤痕;决不让过去的失败来压抑我,即使我的人生处处可见失败的影子。
修身名句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赏读:(君子)不担心别人不懂得自己,而担心自己不理解别人。许多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换位思考一下,也许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我们经常希求着别人的理解,因为别人对自己的不理解而伤心愤怒。那我们是不是真的理解了别人呢?我们不理解别人,却在要求着别人的理解。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赏读:用“德”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本身不动,所有的星辰都环绕着它。共,同“拱”,环抱,环绕。治理国家,仅仅靠道德是没有用的,如果将所有的一切都压在道德上面,这个道德不过是一张纸。但是,如果没有道德呢?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赏读: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凭此做学习的榜样。从已知的,推导出未知的,这也是研究一切科学的唯一方法。我们所说的一切创新都必须、也只能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创新。师,榜样。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写作背景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义军攻破武关,进入关中地区。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入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并派人驻守函谷关,以防项羽进关。当时项羽已消灭了秦军的主力,正向关中进攻。当项羽到达函谷关后,得知刘邦已经攻陷关中,一怒之下攻陷了关隘,并向函谷关进军,破关入咸阳,驻军鸿门,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种剑拔弩张的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3.审美视窗末路英雄的挽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赏析:诗歌的第一句就使读者看到了一个举世无匹的英雄形象。“气盖世”“力拔山”,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项羽叱咤风云的气概生动地显现了出来。且“力拔山兮气盖世”,有气壮山河、势吞万里之气象。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项羽可谓卓绝超群,气盖一世。《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在他的履历中,不乏所向披靡、勇冠三军的神奇故事。此刻,面对四面楚歌的惨败结局,面对爱妃虞姬,项羽感慨万千。“力拔山兮气盖世”,既有对自己辉煌岁月的回首,也有对兴亡盛衰的无尽感慨,对“时不再来”的无限懊悔。
似乎一切尽是天意:时机于我不利,战事于我不顺,千里马也跑不起来了。至此,一种英雄末路的感慨油然而生,让人倍感苍凉。项羽并非单纯军事意义上的失败者,他的失败,更多的是政治谋略上的失败。面对强劲而奸诈的对手,他坦率,天真,不用心计。死到临头,他总该明白了吧。此时,他多么企盼卷土重来,再显英雄身手,再现“破釜沉舟”壮举的转机啊!可是,项羽明白,这种机会不会再有了,他注定败在了自己完全可以战胜的对手之下。“可奈何”,正是这种悲剧心理与失望心态的流露。
作为一位众望所归、叱咤风云的义军领袖,其强弩之末竟然不仅于战无计,而且连自己的爱妃也保护不了,这是何等震撼人心的悲哀!当年,他从江东率八千子弟兵,所向无敌,威震天下;如今,兵败如山倒,到最后只剩二十八骑相随。面对失败又“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当然只剩死路一条,面对虞姬也只能是“奈若何”了。
3.成语典故(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秋毫无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文中“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原意是项庄挥剑起舞,表面上是给大家助兴,实际上是想乘机刺杀刘邦。现用来比喻表面上有一个堂皇的名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出自本文“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及《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原指任何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3)劳苦功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人为刀俎,我为鱼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本文“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意思是做事勤劳,功劳很大。例如:这位老战士过去英勇作战,劳苦功高,受到人们的尊敬。出自本文“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4.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2)要项伯______通________,_______(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__通________,_______(5)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__通________,_______距拒把守内纳接纳要邀邀请倍背违背,背叛蚤早早点,早些郤隙隔阂嫌怨
张良献策。张良“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宴前”发生的这几件事,使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然而,一夜之间,空气骤变。这是由于刘邦在此千钧一发的时刻,采纳了谋士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并针对项羽爱慕虚名的思想弱点,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诈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的缘故。项伯这一微妙角色,不但“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而且竭力为刘邦说情:“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对其“亲信”项伯的话竟丝毫不疑,当即“许诺”,紧张的临战气氛便开始缓和。但是,毕竟项羽与刘邦尚未见面,项羽的诺言似乎未可全信。
刘、项晤面,项羽“因善遇之”,与之同饮。但实际上,主宾各怀计谋。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时而紧张,时而和缓,读者的心情也随之起伏不定。整个“鸿门宴”的情节,大体可概括为三起五落。三起:宴会开始后,“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气氛始趋紧张,此一起。项羽因为没有察觉项伯徇私通敌,完全相信了项伯的劝告及刘邦的表白,“默然不应”,而主张“急击勿失”的范增不肯罢休,离席叫项庄进来以舞剑为名,企图“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于是宴会顿时充满杀机。
读者眼前,项庄和项伯拔剑对舞,一攻一守,心照不宣,气氛更趋严峻,此二起。张良如坐针毡,离宴找樊哙告急,樊哙撞倒守门卫士,闯宴怒视项羽,项羽“按剑而跽”,此时故事发展到最高潮,紧张的气氛达于极点,伴随刀光剑影而发生的血肉横飞的事件似乎已不可避免,此三起。可是,事情却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紧张的气氛竟逐步缓和下来。
1.文本审美(1)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个问题: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这些内容,上面已有分析。这里说说樊哙。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敢。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礼有节的,先“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王,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这又说明他粗中有细。
(2)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例如,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立刻大怒,简直是怒不可遏;但第二天见到刘邦谢罪,却洋洋自得,并脱口把曹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樊哙尖锐的指斥,竟未能引起他的反感;听说刘邦逃走,也仍处之泰然。这充分显示了项羽简单暴躁而又刚愎自用的性格。相反,刘邦听到项伯密报军情,马上紧急研究对策,第二天亲赴鸿门假意屈从,听项羽说出曹无伤之后不动声色,樊哙闯宴后,趁气氛稍缓之机托词离席,命张良留谢。不辞而逃,后又断然诛杀曹无伤。这一系列言行,充分显示了刘邦机敏精细、能谋善断的性格。此外,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都互相映衬形成鲜明对比,形象栩栩如生。
2.写作迁移【角度一】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人物形象突出、鲜明,请你使用对比手法,写300字左右的文字。【示例】时尚原来如此,赶明儿回去让妈妈补丁别补了,这里有个洞才时尚呢!说这话,我心里有点酸,同学们有些话又现了出来,什么“菜鸟”、“虾米”之类的我不甚了解。说“菜鸟”是时尚,那我告诉你,想当年我在村里上树掏鸟蛋、下河摸河蚌别提多“酷”了!可这些,都是冷暖自知,他们不屑,我只能自我消遣。每每听到他们谈论什么游戏球赛之类的,我都静静地跑开。他们的“时尚”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也许就不该忧伤,这些时尚又与学习何干呢?即使外表老土,心灵时尚就够了。到这里,我又释然起来。时尚不过如此,经过我细细品味,还是咱们原先农村好啊!“农村生态游”已成时尚,我估计我以后也就成时尚了。所以品味时尚,毋须忧伤嘛。作为一个少年,我相信未来也许是最真的、最值得追求的“时尚”吧!
【角度二】项羽最后泪洒虞姬,乌江自刎,有人说他是一位英雄,也有人持反对观点,你认为呢?请写一段400字左右的文字。【示例】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漫漫古典情】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唐·李峤《中秋月二首(其二)》这首小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中秋的明月高挂天空,有人可能就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人不像我们,想念友人情人时,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可以互通情谊。而古人分离之后,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之日,本当团圆欢聚,但远隔千山万水的人们却只能对月遥思,来换得一点心理上的安慰。
然而,较之别人,李峤却更多了一层忧虑,圆月跃上寒空,都说此时此刻四海相同,但千里之外却难免会有风有雨,从而连月亮也看不到,连这千里共明月的愿望也将无法实现。而且,这“雨兼风”也隐喻着现实中的波折风雨,从这寥寥二十字中,不难读出李峤焦首煎心的挂念,以及对世事难料、祸福难言的忧虑,实在是首意味深长的好诗。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⑤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⑥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⑦,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⑧:“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⑨,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⑩,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⑪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⑫。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⑬,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⑭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⑮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⑯。乌江亭长⑰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⑱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⑲,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汝德⑳。”乃自刎而死。
【注】①四面皆楚歌:喻楚人多已降汉。②骓(zhuī追):毛色黑白相间的马。③气盖世:气概笼盖世间。逝:奔驰。奈何:怎么办。奈若何:将你怎么办。④阕(què确):曲终。数阕:数遍。⑤直夜:当夜。溃围:冲破重围。⑥属:随从。⑦阴陵:在今安徽定县西北。⑧田父:老农。绐(dài代):欺骗。⑨东城:在今安徽定县东南。⑩快战:痛快地打一仗。⑪刈(yì义):砍倒。⑫期山东为三处: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⑬披靡:惊溃散乱的样子。⑭赤泉:在今河南淅川西。赤泉侯:指杨喜。⑮辟易:倒退。⑯乌江:即今安徽和县东北之乌江浦。⑰(yǐ以):通“舣”,移船靠岸。⑱骑司马:骑兵中主管法纪的官。⑲面之:向着项王。⑳吾为汝德:我为你做件好事。
赏析:《项羽本纪》将秦汉之际的历史转折,一个悲剧英雄的鲜明个性和一生的成败始末,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是汉朝人,对被汉朝开创人刘邦打败的项羽,仍作为一位灭秦的英雄来看待。在叙述项羽的生平中充分肯定了项羽灭秦的重大历史功绩。但司马迁不因项羽有功而掩盖其弱点与错误,而是如实地揭示了项羽的失败过程及其必然性。传记写出项羽在反秦过程和内战过程中都有一个弱点:政治上不成熟,不讲政策和策略。
本文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悲剧英雄形象。垓下之围,对爱姬悲歌慷慨,表现了他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为部下“快战”,连斩敌将,直接展露了他勇猛战斗的姿态。三次说“天之亡我”,表明他到最后仍然不了解自己失败的原因。愧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一代英雄,自我毁灭,不能不使读者感到惋惜!
【参考译文】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各诸侯王的军队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就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于是项羽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有美人虞姬,常受宠爱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我知道怎么办,虞姬啊虞姬你怎么办!”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跟着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侍卫也都哭了,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骑马跟随他的部下有壮士八百多人,趁着夜色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随他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就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仅有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经历过七十余次战斗,那些抵挡者被打败臣服,我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
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给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于是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就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就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长官撑船靠岸等待项羽,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但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就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您吧。”
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同汉军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给王翳看,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