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模拟试题1.选出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A.王(wàng)关中飨(xiǎng)士卒美姬(jī)左尹(yǐn)B.要(yāo)项伯籍(jí)吏民戮(chuō)力从百余骑(qí)C.数(shuò)目项王翼(yì)蔽仆(pū)地目眦(zì)尽裂D.彘(zhì)肩切而啖(dàn)之参乘(cānshèng)须臾(yú)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张良入谢(感谢)置之坐上(同“座”,座位)置车骑(留下)道芷阳(动词,取道)B.军霸上(驻军)还军霸上(军队)沛公军在霸上(驻军)至军中(军队)C.与项伯有故(老交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大礼不辞小让(讲究)何辞为(告辞)D.距关(拒绝)毋内诸侯(通“纳”,接纳)数目项王(屡次)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3.下列各句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约为婚姻B.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C.财物无所取D.沛公居山东时4.下列各句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此乃天子气也。②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③还军霸上。④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⑤得复见将军于此。⑥沛公安在?⑦因击沛公于坐。⑧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⑨大王来何操?⑩吾属今为之虏矣!A.①⑧/②⑤⑥⑨/③④⑦/⑩B.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C.①⑧/②⑤⑦/③④/⑥⑨/⑩D.①⑤⑧/②⑦/③④/⑥⑨/⑩5.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不禁勃然大怒,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B.刘邦在千钧一发之际,采纳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儿女亲家,并竭力为自己的行为辩解。C.樊哙闯帐一节中,他“披帏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着墨不多,却使读者有如耳闻目睹,心情顿感紧张。D.《鸿门宴》中,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主观深化】6.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答: 7.鸿门宴上的斗争时而紧张,时而和缓,可谓扣人心弦,其情节可概括为四起四落,请你加以说明。答: 8.刘邦见项羽时所说的话有哪几层意思?想达到什么目的? 答: 9.樊哙闯帐后斥责项羽的话有理有节,请你试作分析。答: 10.本文刻画人物形象有何特点?答: 【拓展】〖甲〗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喏。”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11.选出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从百余骑(使动用法,使……随从)B.若入前为寿(如果)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请允许我)D.翼蔽沛公(名作状,像鸟展开翅膀那样)12.下面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
A.良曰:“长于臣。”B.得复见将军于此。C.因击沛公于坐。D.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13.下列各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因击沛公于坐。(因此将刘邦击倒在座位上。)B.(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范增举起所佩带的玉玦三次向项羽表示。)C.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沛公。)D.范增数目项王。(范增屡次看着项王。)1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段意思的是()。A.刘邦亲自带着一百多人马来到鸿门向项王陪罪,使矛盾得到缓解。B.项伯掩护刘邦,使项庄不能击杀刘邦。C.范增屡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坚决反对。D.项羽已答应项伯要好好款待刘邦,因此不理睬范增的多次暗示。〖乙〗籍(即项羽)少年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于是梁奇其意,乃教以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梁尝有栎阳逮,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史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尝杀人,与籍避仇吴中,吴中士大夫皆出梁下。每有大徭役及丧,梁常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以知其能。秦始皇东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汉书·项籍传》)15.选出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从头至尾)B.于是梁奇其意(以……为奇)C.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勒索)D.毋妄言,族矣(灭族)16.下列加点的代词指代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梁奇其意(代项籍所说的话)B.彼可取而代也(代项梁)C.以知其能(代项籍)D.梁以此奇籍(代项籍见秦始皇后说的这句话)17.下列译文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①吴中士大夫皆出梁下。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
A.①吴中地区的士大夫都出自项梁的门下。②(项梁)暗暗地用兵法来统率那些宾客子弟。B.①吴中地区的士大夫的才能都不及项梁。②(项梁)暗暗地用兵法来统率那些宾客子弟。C.①吴中地区的士大夫都出自项梁的门下。②(项梁)暗暗地传授那些宾客子弟兵法。D.①吴中地区的士大夫的才能都不及项梁。②(项梁)暗暗地传授那些宾客子弟兵法。18.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项羽从小就想“学万人敌”;见了秦始皇后就说“彼可取而代也”,可见他年轻时就胸怀大志。B.项梁曾经杀了人,因怕在栎阳被逮,所以才与项羽避仇吴中。C.项梁在吴中时,主办“大徭役及丧”,并“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目的是考查宾客子弟的才能。D.从这段文字中,还显现不出项梁此时有起兵反秦的打算。〖丙〗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十人;项王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汝德。”乃自刎而死。(《史记·项羽本纪》19.解释下面加点词语:①地方千里②江东父兄怜而王我③马童面之④令骑皆下马20.翻译下列句子: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②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汝德。 21.项羽为何不愿渡江而东?请你试作分析。
【试题答案】1.B。戮念lù;骑念jì。2.C。A、张良入谢(谢罪);B、沛公军在霸上(军队),至军中(军营);D、距关(把守)。3.C。A.亲家。B.意外变故。D.崤山以东。4.C。①⑧是判断句;②⑤⑦是倒装句,状语后置;③④是省略句,省略介词“于”;⑥⑨是倒装句,宾语前置;⑩是被动句。5.C。“耳闻目睹”应改为“身临其境”,因为这里没有描写声音。6.出自本文的成语有: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②劳苦功高;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④秋毫无犯(出自本文“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及《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7.一起:范增举玦,一落:项羽“默然不应”;二起:项庄舞剑,二落:项伯翼蔽;三起:樊哙闯帐,三落:项羽款待:四起:刘邦逃席,四落:项羽受璧。8.有四层意思:①先叙旧,“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②再论眼前,“得复见将军于此”;③否定“王关中”;④把矛盾归罪于小人,为自己开脱。言辞非常谦卑,如再三称臣。目的是平息项羽的愤怒,避免遭受“灭顶之灾”,保存自己的实力以图争霸天下。9.樊哙作为参乘,负有保卫刘邦的职责,闯帐表现了他的勇敢和忠心,但他斥责项羽的话却有理有节,一点也不卤莽。“有理”主要表现在:说刘邦破了咸阳,又还军霸上,劳苦而功高;遣将守关是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如今听信小人之言,“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有节”主要表现在:说刘邦劳苦功高,等待项羽的“封侯之赏”,非常尊崇项羽,甚至高于“共主”怀王;最后一句“窃为大王不取也”,规劝项羽吸取秦亡的教训,语气非常委婉。10.本文描写的人物个性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①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如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个问题:是否发动对刘邦的进攻;是否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对樊哙的闯帐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的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从中集中而鲜明地表现了项羽自矜功伐而又优柔寡断、“为人不仁”的特点。②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如刘邦的虚伪狡诈与项羽的直率粗疏,张良的足智多谋、临事有方与范增的老谋深算、洞察深刻。通过对照,人物互相映衬,形象鲜明生动,跃然纸上。11.B。若入前为寿(你)。12.D。A、B、C都是状语后置;D是省略句,与(之)饮。13.C。A.应为“趁机将刘邦击倒在座位上。”B.应为“范增举起所佩带的玉玦多次向项羽示意”。D.应为“范增屡次对项王使眼色。”
14.C。项羽只是“默然不应”,不是“坚决反对”。15.C。勒:统率。16.D。A、代项籍;B、代秦始皇;C、代宾客子弟。17.B。18.A。B项项梁曾经杀人与怕在栎阳被逮无关;C项“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目的是反秦;D项项梁此时已有起兵反秦的打算。19.①土地方圆;②让我做王;③名词作动词,面对;④骑兵。20.①这是上天要让我灭亡,我还渡河干什么呢?②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和万户封地要我的头。那我就给你好处。21.一是作为败军之将,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表现其性格中刚烈、果决的一面;二是他深知自己的处境,即使渡江而东,即使在江东称王,仍不免被汉军围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