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课《鸿门宴》教学目标1.简要了解《史记》的体例、作者。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3.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教学重点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朗读课文,重点字词正音,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翻译第一自然段的文言字词。教学过程:一、导入: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二、作者简介《鸿门宴》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 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三、背景简介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四、学生朗读朗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读准字音;二是要读清句读;三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板书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本文的异读字有:(1)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数目项王:shuò数次用目示意项王。目,用目示意,动词。(2)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6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杯杓sháo酒杯和勺子。(3)生字:鲰生:zōu浅陋的小人卮酒: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杯戮力:lù合力 樊哙:kuài刘邦的战将瞋目:chēn瞪大眼睛,表示发怒目眦:zì眼眶跽:jì直身而坐参乘:cānshèng负责警卫的骑士彘肩:zhì猪腿啖:dàn吃靳强:jìnqiáng刘邦的战将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六、第一段重点知识梳理(串讲式):①军:名词做动词,驻军②王(wàng)名词做动词,称王③使人言于项羽:状语后置④为击破沛公军;为(wèi)介词,替,给。省略后面的宾语“吾”⑤范增说项羽曰:说(shuì),劝说。⑥山东:古今异义,古代是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今指山东省。⑦财物无所取:无所,没有......可以拿的⑧此志不在小:小,形容词做名词,小的方面。⑨“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⑽急击勿失:省略宾语,应为“急击之勿失之”,第一个之是指沛公的军队,第二个“之”是指机会。七、布置作业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3.翻译文言字词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翻译文言字词教学过程:第二段: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式②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友好③是时:这个时候④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做状语,连夜;之,到。⑤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宾语,与之俱去。⑥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做名词,危急的事。⑦为之奈何:奈何,怎么办⑧当:通假字,“挡”,抵挡⑨距:通假字,“拒”,把守⑽固:当然;且:那将⑾游:交往⑿臣活之:使动用法,使之活⒀吾得兄事之:兄,名词做状语,像兄弟一样。⒁要项伯:要,通假字,通“邀”⒂婚姻:古今异义,古代指结为亲家,今指两个人结婚,成为一种社会关系。⒃所以:......的原因⒄非常:词类活用,形容词做名词,意外的事故⒅倍:通假字,“背”⒆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省略主语,“沛公”;蚤,通“早”。谢,道歉。⒇因:趁机第三段:①从:使动用法,使......从。②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省略“于”;河南,河北为古今异义,古代是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今指河北省和河南省。6
③郤:通假字,,通“隙”,隔阂④何以至此:宾语前置,以何至此⑤数目项王:数,shuò,多次;目,名词作动词,暗示。⑥三:多次⑦若入前为寿:若,你;为之寿,省略宾语⑧坐:通假字,通“座”⑨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⑩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构成被动式。⑾所佩:所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第四段:①今日之事何如:何如,宾语前置,如何②今者:名词性短语③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之止;内,通假字“纳”④侧:使动用法,使......斜侧⑤上:名词作状语,向上。⑥何为:宾语前置,干什么的⑦则与一生彘肩:省略主语,左右⑧加彘肩上:省略“于其”⑨且:况且⑩虎狼之心:名词作状语,像虎狼一样的⑾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胜,都有尽的意思;刑,名词作动词,惩罚。⑿项王未有以应:有以,有......可以第五段:①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操何②乃:表示范围限制,仅仅,只③相去四十里:相去,相隔④道芷阳间行:道,名词作动词,取道;间行,抄小道。第六段:①沛公安在:安在,宾语前置,在哪里②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之,代词,他③竖子不足与谋:与之谋,省略宾语;不足,不值得④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⑤吾属今为之虏矣:表被动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并翻译。第三课时教学要点:理清课文情节发展脉络。教学过程:一、理清情节发展脉络(1)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哪几件事?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第二件事“范增进言”。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2)思考: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第二件事“张良献策”。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刘邦对项伯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这段文字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学生朗读1、2段。6
曹无伤告密引发了项羽愤怒,范增进言激化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而项伯告密给刘邦带来了转机,张良献计,项伯转心,刘邦决定参加“鸿门宴”。“鸿门宴”上项羽和刘邦将怎样的剑拔弩张、刀光剑影?请看第3段。学生朗读。(3)思考:鸿门宴上发生了那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归纳。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玦”,第四件事“项庄舞剑”。第五件事“樊哙救主”。(4)“项庄舞剑”是鸿门宴上最精彩的情节,请思考: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对推动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5)朗读第四段,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二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三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 走,目的也在此。)(6)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分别怎样,为何不同?提示:项羽: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自己的武力;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第四课时教学要点: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过程:一、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项羽和刘邦:a.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怒”字表现了项羽的暴躁,“旦日”表现了项羽自大,自负的一面。b.任人唯亲——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可以看出项羽任人唯亲,不能明辨是非。c.沽名钓誉——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充分体现了他的沽名钓誉。d.胸无城府——“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刘邦的一番花言巧语之下,项羽轻而易举的出卖了曹无伤。e.刚愎自用——范增为项羽出策,项羽起初答应按照范增的意见行事,可是到最后面对范增的多次暗示,而“默然不应”。从这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项羽不善听意见,不能正确的用人。f妇人之仁,优柔寡断——在鸿门宴上,刘邦一番花言巧语使得他不好意思,产生了仁慈之心;面对项庄舞剑,项伯翼蔽,他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是听之任之,犹豫不决,从而错失了杀掉刘邦的良机。g.缺乏政治远见和深谋远虑——6
刘邦逃跑之后,项羽接受所奉玉璧,只是感到无奈,而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到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宴席,而是一场政治的较量。课文中范增的一句“唉!竖子不足与谋。”从侧面反映了项羽见识短小。h.宴会上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宴设于项羽帐中,刘邦虽为宾客,却的不到尊位,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见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刘邦处境堪虞,但刘邦却能泰然处之,可见起能屈能伸。而项氏集团内部,谋士范増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谋,已初见端倪。刘邦a.深通人情世故——收买项伯时,和项伯结为亲家。在鸿门宴上油嘴滑舌......b.多谋善断——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逃跑之时,听取樊哙之言,收走就走。c.能屈能伸——在宴席上,称自己为臣,大加赞赏项羽。d.玩弄手段,虚伪,能言善辩——鸿门宴上,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然而自己“不自意能先破关入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e.善听人言、知人善任——张良为他出谋划策之后,他积极采取;在逃跑之时能听取樊哙“大谨不顾细节,大礼不辞小让”的劝言,及时离开。小结:项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 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一介武夫。刘邦:狡诈多谋、遇事果断、临危不惧、能屈能伸、善于用人。(2)分析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范增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张良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沉稳机智:张良留谢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3)分析曹无伤和项伯:(叛徒)项伯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宴上东向坐曹无伤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4)分析项庄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有勇无谋,被动。(5)分析樊哙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6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瞠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二、拓展阅读——评价项羽(1)作者对项羽的评价如何?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提示:项羽的“自矜功伐”、自高自大导致了他的悲剧。(2)对手(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如何?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提示:刘邦善于用人,所以他成功了。而项羽正是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所以他失败了。可见能否善用人才对一个领袖人物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3)项羽本人又是怎样认识的呢?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4)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又是怎样的?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明确: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不轻言失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由“壮士哀”“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分析入手。李清照:气势豪壮,令人敬仰。结合李清照身世简要点拨。三、作业:分类归纳重点知识。四、教学反思:与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耗时比较多。这是名篇,文言知识比较多,且人物刻画栩栩如生。高考文言文一般考的都是人物传记,我就以这一篇为蓝本,教学生怎么去阅读一篇人物传记,怎么去推测字词的意思。感觉虽然时间花了比较多,但是学生印象很深刻,乐学好学,很好地达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