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复习全解《鸿门宴》复习全解《鸿门宴》复习全解一、文学常识1.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2.《史记》:①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②时间跨度: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③体例: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④评价:鲁迅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名句积累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三、基础知识(一)通假字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①距,通“拒”,把守。②毋,通“无”,不要。③内,通“纳”,接纳,进入。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8.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12.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②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二)虚词实词1.实词飨土卒(飨;犒劳)夜驰之(之:到,往)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从沛公(从:跟从)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与臣游(游:交往)籍吏民(籍:登记)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具言(具:详细,完备)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坐须臾(须臾:片刻)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督过之(督过:责备)留谢(谢:辞谢)2.虚词固不如也(固:当然)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因言曰(因:趁机)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以示之者三(三:多次)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三)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①沛公欲王关中。②秦地可尽王也。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于是项伯复夜去。(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①亡去不义。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四)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此亡秦之续耳二)省略句1.沛公军(于)霸上。2.沛公欲王(于)关中。3.为(吾)击破沛公军。4.具告(之)以事。5.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6.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7.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8.还军(于)霸上。9.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10.竖子不足与(之)谋。11.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12.如彘肩上三)被动句1.若屑皆且为所虏2.晋属今为之虏矣四)宾语前置句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2.不然,籍何以至此3.客何为者4.大王来何操5.沛公安在6.今日之事何如?7.何辞为?五)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2.沛公欲王于关中。3.具告之以事。4.良曰:“长于臣。”5.得复见将军于此。(五)古今异义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4.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5.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六)一词多义一)为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军中无以为乐动词,做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二)故故听之(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三)辞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未辞也告辞,辞别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四)幸妇女无所幸宠幸故幸来告良幸而(七)成语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八)重点翻译句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四、整体把握
这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时刘弱项强,在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脱险逃归营地。文章描述了刘邦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的过程。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精当,文字传神。五、问题探究1.项羽听了曹无伤的告密后为什么会大怒?他和范增的心态一样吗?关中一带“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如果刘邦在那里称王对项羽的威胁很大。项羽破了秦军后,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诸侯皆#from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gkstk.,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属焉”。但项羽军驻扎鸿门之前,欲入函谷关,却“有兵守关,不得入”,这无疑触犯了他的尊严。同样不满于刘邦,但项羽和刘邦的心态不同:项主要从自己的脸面、尊严等角度考虑问题,他认为沛公冒犯了自己;而范增作为谋臣,他清醒地认识到沛公的才识和野心,只有把刘邦除去,项王才能安得天下。2.为什么项羽那么轻率地就答应了项伯的建议?从正面看,说明项羽有人情味,对“季父”
较尊重;从另一个角度看恰表明他亲疏不辨,他疏远亚父,亲近“奸细”,丧失了原则立场。这正是他与刘邦的显著不同之处,刘邦能够“立诛曹无伤”,对奸细决不姑息。项羽之所以许诺“因善遇之”,更主要的是项伯“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可以想象,项羽在听到项伯的一番转述之后,尊严得以补偿,心里一定会非常满足,刘邦的“谦卑”“忠心”正切中他狂妄自大的心理。3.怎样理解课文中的省略号和宴会上的座次?课文中的这处省略号不可放过。项羽在刘邦话还未说完之际,就急于插嘴,表白自己,把曹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泄露了军机。说明他胸无城府,缺乏对敌斗争的智谋。宴会上的座次,按尊卑排列为东向、南向、北向、西向。宾主相见座次应为宾东向,主西向。刘邦来到项营自然算是客人,应东向坐,却只赐得北向坐,这又暴露出项羽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心态。4.“与之同命”究竟是什么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华书局《西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人教社1991年版的高中第二册语文教材,认为“之”指项羽或项庄,“同命”犹言“共命”“拼命”。新教材把“之”理解成刘邦,不太符合情理。樊哙应称刘邦为沛公或大王,“之”夹在句中一般不指称自己尊敬的人。在从后文看,哙“带剑拥盾”“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披帏西向立”“
瞋目”“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都极力地写出樊哙欲拼命之状。如此情形最可能导致的结果是自己被杀却救不了刘邦。樊哙最后改变了“拼命”的想法,我们认为是项羽的宽容---称他为“壮士”----让他冷静了下来,从而才有了他对项羽的一段慷慨陈词。5.“则与斗卮酒”怎样理解?一种说法认为这个“斗”字是衍文。一种说法认为“斗”指“大的酒器”(人教社1991年版的高中第二册语文教材)。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要和樊哙比试(斗dòu)酒量,但从句子前后对应的规则看,“则与一生彘肩”主语不是项羽,“则与斗卮酒”主语也不该是项羽。我倾向于第四种理解,“斗”作“卮”的定语,解作“像斗一样的”,“斗”和“卮”同为大酒器,但“斗”比“卮”仍要大许多。“斗卮”理解为偏义复词也不太合适,它会淡化表意指向。“则与斗卮酒”是说献酒的人给了樊哙“大大的一卮酒”。现代汉语中“磨盘石”的用法与之相同。6.沛公逃走时,为什么不留下樊哙而留下了张良?有如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张良与项伯是故人,有项伯从中周旋帮助,比较容易脱身,不会受到伤害;二是留下张良便于“入谢”
,张良是谋臣,对付项羽、范增应该比樊哙更机敏、合适;三是沛公逃脱的途中如遇不测,樊哙作为一名武将保护起来力度会更大,会更有效;四是张良和樊哙相比,当时与沛公的关系稍远些,前文“君安与项伯有故”。就透露出沛公对张良尚存疑虑。7.“竖子”课文注为“这里指项羽、项伯辈”,你的看法呢?我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