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实验高中高一语文祝轩2017.10.10《鸿门宴》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注音欲王wàng关中飨xiǎng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崤xiáo山好hào美姬jī鲰zōu生说shuì我孰与君少长zhǎng奉卮zhī酒为寿从百余骑jì戮lù力而攻秦范增数shuó目项王樊哙kuài举所佩玉玦jué交戟jǐ之卫士瞋chēn目目眦zì尽裂按剑而跽jì沛公之参乘shèng赐之彘zhì肩切而啖dàn之如恐不胜shēng人方为刀俎zǔ何辞为wéi道芷zhǐ阳2根据标题和情节发展,本文可分为宴前、宴中和宴后三个部分,请将每个部分分出若干小情节并分别拟出小标题。示例:第一段:1、无伤告密2、范增说羽明确:1、宴前(开端、发展)(1-2):无伤告密、范增说羽、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私约、项王许诺2、宴中(高潮)(3-4):沛公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3、宴后(结局)(5-7):沛公出逃、张良入谢、项王受璧、亚父破斗、沛公除奸二文言知识1解释下面的重点词语。(1)劝说 (2)一向 (3)到 (4)逃离 (5)固( 本来)不如也 (6)秦时与臣游( 交往)(7)所以( ……的原因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 偏义复词,进入)与非常也。2解释下面的多义词。(1)言①说,动词②话,名词(2)幸①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动词②幸亏,特意,副词(3)当①正当……时候,介词②对等,比得上,动词3指出并解释下面个句中的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的意思)(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4指出并解释下面的古今异义现象。(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2)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情况今义:副词,很、非常)(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5指出并解释下面的词类活用现象。(1)名词用作动词1)沛公军霸上(军,驻军)2)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做王)3)籍吏民(籍,造户籍册或登记)(2)名词用作状语4)项伯乃夜驰之/于是项伯复夜去(夜,连夜)5)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6)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3)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7)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4)形容词用作动词8)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9)秋毫不敢有所近(近,接触,沾染)(5)形容词用作名词10)君安与项伯有故(故,老交情)6
蔡甸实验高中高一语文祝轩2017.10.106写出下面的特殊句式类别。(1)判断句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2)此天子气也。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2)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6)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7)贪于财货8)具告以事9)长于臣10)具以沛公言报项王7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固定词组。(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没有……,……没有……”,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2)且为之奈何?(奈何,怎么办)(3)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8翻译句子。(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译: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三具体赏析1《鸿门宴》情节紧张刺激而波澜起伏,试以第一、二段为例进行赏析。明确:第一、二段主要写了六件事。一是无伤告密,这是矛盾的“导火索”,它迅速挑起了项羽的怒火,准备急击刘军,情节立即紧张起来。二是范增说羽,范增为项羽分析刘邦的破关的前后情况,说他有“欲王关中”的野心。再加上当时颇能蛊惑人心的“望气”说法,说刘邦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勿失,更是“火上浇油”,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刘营的形势更加严峻。三是项伯夜访,项伯因与张良有旧交而夜入刘营通风报信,使紧张的形势开始有了转机。四是张良献计,他让刘邦拉拢项伯,使紧张的气氛进一步舒缓。五是刘项私约,刘邦先“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再用一番谎言为自己的行为辩护。项伯被拉拢过去了,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张本。六是项王许诺,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并趁机善待他,项羽答应了,这为鸿门宴上项羽不理范增,不杀刘邦埋下伏笔。2曹无伤告密后,“项羽大怒”,请分析其原因。当晚项羽又改变主意,许诺项伯不杀并善待刘邦,这些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明确:(1)内涵: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绝对不能容忍。(2)性格特点:“怒”表现了项羽自高自大的性格特点,“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一怒语又表现了项羽的自信轻敌。当晚改变杀刘邦的计划表现了他优柔寡断,缺乏政治远见: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就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便放弃了进攻打算。3在项王即将前来攻打、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明确:(1)原因:1)“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土气不同。2)张良的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知道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3)他看准了项羽一向自高自大的致命弱点,知道双方矛盾的焦点是“沛公欲王关中”,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化解危机。6
蔡甸实验高中高一语文祝轩2017.10.10(2)作用:1)从人物形象角度看,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这的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鲜明对照。)2)从情节角度看,让故事情节得以舒缓,构成波澜。第二课时一文言知识1解释下面的重点词语(1)合力 (2)你 (3)你们这些人(4)对 ……用刑,处罚 (5)窃( 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为大王不取也 2解释下面的多义词。(1)如①比得上,动词②好像,动词③像,动词④往,到……去,动词(2)意①料想,动词②意图、意愿,名词(3)举①举起,动词②全、尽,形容词③发动,动词④举荐,推举,动词(4)故①交情,形容词作名词②特意,副词(4)坐①坐下,动词②座位,名词(5)从①跟随,动词②带领,使……跟着,动词(6)击①攻打,动词②刺杀,动词(7)因①趁机,介词②趁机,趁着,介词③趁机,介词④于是、就,连词,表顺承(8)以①把,介词②凭,介词③用来,来,连词,表目的④来,表目的连词(9)且①副词,尚且②副词,将要③副词,将要(10)于①对,向,介词②比,介词③在,介词(11)然①然而,连词②这样,代词③……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12)之①衬字,无义,助词)② 到,动词 )③这,代词④他,第三人称代词⑤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⑥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⑦的,结构助词⑧的,结构助词⑨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3)安①怎么②怎么,哪里(14)而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③连词,表修饰④连词,表并列3指出并解释下面个句中的通假字。(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2)因击沛公于坐/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3)不者(“不”通“否”)4指出并解释下面的古今异义现象。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今义:河南省,河北省5指出并解释下面的词类活用现象(1)名词用作动词1)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2)若入前为寿(上前)3)刑人如恐不胜(对 ……用刑,处罚)(2)名词用作状语4)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的翅膀那样)5)头发上指(向上)(3)动词使动用法6)从百余骑(使……跟从)7)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止;使……进来)8)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返回)(4)动词的意动用法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为王)(5)动词作名词10)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6写出下面的特殊句式类别。(1)判断句1)亚父者,范增也。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3)此亡秦之续耳。(2)被动句4)若属皆且为所虏。(3)宾语前置5)籍何以至此?6)客何为者?(4)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7)得复见将军于此8)因击沛公于坐7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固定词组。(1)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 ……的方法,无法,不能)6
蔡甸实验高中高一语文祝轩2017.10.10(2)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么样)(3)项王未有以应(有以,有用来 ……的方法,可以,能够) 8翻译句子。(1)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因为什么会到这步?(2)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3)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像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像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4)樊哙挨着张良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去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二具体赏析1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四起四落”。试简要分析。明确:开始很和平,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于是气氛陡然紧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下决心除掉刘邦,这是一起;项羽“默然不应”,这是一落;范增怕失去时机,就叫项庄舞剑,趁机刺杀刘邦,宴席间充满杀机,形势极为严峻,这是二起;项伯“拔剑起舞”,“翼蔽沛公”,项庄刺杀不成,这是二落;樊哙持剑盾闯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这是三起;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赐酒给他,这是三落;喝了“斗卮酒”,吃了“生彘肩”后,樊哙斥责项王“欲诛有功之人”,这是四起;项王听后毫无怒气,竟无言以对,这是四落。2文章不惜笔墨写宴会上“四起四落”的情节有何作用?明确:(1)照应了上文范增说羽急杀刘邦和项王许诺善遇沛公,项羽由主动变被动,刘邦由被动变主动,也为后文刘邦成功脱逃埋下伏笔。(2)情节波澜起伏,吸引读者。(3)表现了项羽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等特点。3司马迁擅长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鸿门宴上刘邦谢罪的那番话相当精彩,请你分析这番话表现了刘邦的什么特点。明确:能言善辩、能屈能伸:他抓住项羽的心理,先称臣谢罪,并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让项羽放松警惕;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强调自己的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千干净净。这些话让他成功地得到了项羽的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为日后的决战争取了时间。4“鸿门宴”上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明确: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这一细微之处可看出:1项羽自高自大、藐视刘邦的倨傲心理。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按常理应当坐在最尊贵的位置即“东向”,可是项羽却让刘邦“北向”坐,自己与项伯“东向”坐,以尊者自居。2项羽不善用人。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没有叛徒项伯高,这也预示了鸿门宴的结局。3刘项之间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令人忧心。5“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1)语言描写:1)“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2)能言善辩。宴会上的一番慷慨陈词,似乎义正词严,实际上是隐瞒真相。他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王之意,很投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从而缓和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2)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他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相当豪爽,博得了项羽的好感。(3)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英武非凡,着墨不多,极为传神。目的:极紧张的矛盾冲突浓墨重彩地写出樊哙的忠勇、豪爽、粗中有细、能言善辩和英武,既衬托了项羽的自大,刘邦的知人善用,更突出了张良的睿智和周密。6
蔡甸实验高中高一语文祝轩2017.10.10第三课时一文言知识1解释下面的重点词语(1)恰逢 (2)估计(3)表示对对方的恭敬,恭敬地 (4)责备2解释下面的多义词。(1)谢①谢罪,道歉,动词②感谢,动词③兼道歉和告辞义,动词④问,动词(2)军①驻军,动词②军队,名词③军营,名词(3)去①离开,动词②离开,动词③距离,动词(4)胜①尽,形容词②禁得起,动词③优美的,形容词(5)为①wéi,做,干,动词②wèi,替、给,介词③wéi,是,动词④第一个“为”,wèi,给,介词;第二个“为”,wéi,动词,成为⑤wéi,动词,作为⑥(wéi,做,干,动词⑦wéi,认为,动词⑧wéi,是,动词⑨wé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⑩wèi,被,介词(6)辞①推辞,动词 ②辞别,动词 ③讲究,计较 ④推辞3指出并解释下面的词类活用现象(1)名词用作动词1)做大事;行大礼2)取道(2)名词用作状语3)从小路,抄小道(3)动词使动用法4)使……破4写出下面的特殊句式类别。(1)判断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被动句吾属今为之虏矣。5解释加下划线的固定词组。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6翻译句子。(1)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为什么告辞呢?(2)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3)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现在都要被他俘虏了!(4)樊哙挨着张良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去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二具体赏析1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明确:项羽收了璧,并把它放在座位上。这是他自大轻敌的性格的表现。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不仅把玉斗“置之地”,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预言“夺项王天下”之人一定是刘邦,可谓气急败坏。这些都是范增才智非凡却急躁易怒的性格的表现。范增有政治远见,多谋善断,他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但是他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范增急躁易怒,一旦计谋不成,就举止冲动,徒作愤激讥诮之言,不但于事无补,反而触犯了项羽的忌讳。2鸿门宴上,范增周密布置欲杀刘邦,项羽意欲为王,众目睽睽之下刘邦是怎么逃离鸿门宴的?明确:从项羽的思想性格看:(1)豪爽直率,胸无城府:在宴会上,刘邦谢罪的一席话令项羽前嫌顿释。而对项庄舞剑,项羽却默然不应。当樊哙慷慨陈词,而项羽被他数落得“未有以应”,他也不为自己辩解。(2)优柔寡断,缺乏政治远见: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就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便放弃了进攻打算。并且在鸿门宴上,对范增要杀刘邦和项伯保护刘邦都不表态。(3)他自高自大,不善用人:鸿门宴上安排自己和叛徒项伯坐尊位,又听不进范增的进言,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终于放刘邦安然离去。从刘邦的思想性格看:(1)狡诈精明、坚决果断:项伯来报信,他发现这个人很有利用价值,就巴结他。面对强敌,他明智地没有采取硬拼的行动,而是冒险前去向项羽谢罪。(2)能言善辩、能屈能伸:宴中,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6
蔡甸实验高中高一语文祝轩2017.10.10上去。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千干净净,从而得到了项羽的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为日后的决战争取了时间。(3)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再看双方谋士张良和范增。(1)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最关键的是张良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2)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他为“亚父”。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并不完全了解,不能针对项羽心理状态为之出谋划策,因而即使有正确的主张,也难以实现。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范增急躁易怒,一旦计谋不成,徒作愤激讥诮之言,不但于事无补,反而触犯了项羽的忌讳。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最后看双方武将。樊哙粗犷而又机智,宴会上的一番慷慨陈词,似乎义正词严,实际上是隐瞒真相,巧言善辩。表面上声色俱厉,严加指责,暗中却把项羽抬举到了至尊的高位,迎合了项羽骄横自大的心理,所以能为项羽所赏识,从而缓和了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又如项伯、项庄,都是项羽的部将,一个徇私情泄露机密,保护刘邦,反以为是在成全项羽有度量的美名;一个执行任务时,遇到干扰就放弃斗争,毫不觉察问题的严重性。3鸿门宴上人物较多,双方矛盾冲突,司马迁是如何成功刻画人物形象的?明确:(1)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鸿门宴》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如项羽在本文中虽只说了几句话,却可看出他的自矜功伐、寡谋轻信、委过于人的性格特点。刘邦的话,则表现出他能屈能伸、狡诈多端的性格。而范增则老谋深算,急于事功;张良则足智多谋,外柔内刚;樊哙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这些人物所以性格鲜明,无不得力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2)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3)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项羽任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4司马迁一生爱一切奇,而尤爱人中之奇。人中之奇,就是才。司马迁最爱才,但尤其为他所深深礼赞的,则是一种冲破世俗,傲睨万物,而又遭遇不幸,产生悲壮的戏剧性的人物。够得上这个资格的,就是项羽!你认为项羽是不是英雄?你是如何评价项羽的?参考: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