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述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的教师xxx,今天我的述课题目是《鸿门宴》。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学法、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课后作业、教学反思等几方面做具体的阐述,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一述教材1教材简述及该课的地位作用《鸿门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六课,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第一场惊心动魄,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本文是史传文学中的精彩篇章,情节跌宕起伏,读来扣人心弦。它一直被中学选为文言文教材,是以鸿门宴为特定舞台,围绕项羽在宴会上杀不杀刘邦为中心而上演的一幕惊心动魄的“戏剧”,文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本文编排在课本的古文单元,是学生升入职高后在学习了本单元前两篇古文篇目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以及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本课的教学难点]1文言词句以及文言知识积累;2文章脉络结构分析[教学重点解决办法]:(1)对于文言词句知识运用自主学习加以老师必要的辅导来解决,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文言字词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对文章的脉络结构分析我准备用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完善表格的方式使学生弄懂本文的脉络结构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本课的教学难点]人物形象塑造的分析[教学难点解决办法]对于教学难点:鸿门宴中人物形象塑造分析我采用提出问题即:“在鸿门宴中项羽是如何一步步由主动变为被动的,而刘邦却是如何一步步由被动变为主动的”然后在结合对课文内容和对文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来完成难点的突破。二述学情我校的学生大多是分数未达普高分数线的差生,文化基础差,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对语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文言阅读能力和文言基础知识差,对文言文兴趣不高,这些是造成教学本课困难的主要原因,但学生活泼好动,思维较活跃又是教学本课的有利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优点,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逐步提高文言知识水平。三述教学目标根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提出的要求(在初中语文基础上,培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我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史记》及作者司马迁;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掌握一定的文言翻译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学习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2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四述教学方法,手段及课时安排本课内容较多,情节较为复杂,知识点较多。结合文言文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实际能力我准备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三课时,各课时教学要点如下: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进行文言知识积累;第三课时:精读课文,进行人物形象分析。五说教学流程1导课用同学们较熟悉的项羽《垓下歌》和刘邦《大风歌》两首诗歌导入,目的是:以诗激趣,用二人成败不同,功业相反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对本文的学习兴趣。2作家作品及背景知识在课前对学生布置的“搜集整理有关鸿门宴背景和作家司马迁有关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先展示,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集中介绍。在本教学环节中我着重突出司马迁著《史记》之艰辛,从而让同学们明白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进而实现本课的知识和情感目标。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在此教学环节,我准备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完成1)质疑解疑,扫清字词障碍这个步骤中以学生质疑为主,教师释疑为辅。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将本文的生字,生词及断句方面的疑问通过勾画圈点等方法标出,在同学们参照课本注释的基础上将仍然有疑问的地方进一步提出疑问、辅之以必要的教师解释,从而为通读全文扫清障碍。课文中的难读字:飨(xiǎng)说(shuì)美姬(jī)鲰(zōu)生卮(zhī)酒有郤(xì)玉玦(jue)瞋(chēn)目目眦(zì)跽(jì)曰参乘(shèng)彘(zhì)肩不胜(shēng)刀俎(zǔ)1)合作筛选,把握重点语句本步骤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自行筛选难懂的字词句,集中后老师进行讲解的方式为学生初步理解全文内容作必要的铺垫,从而也进一步增强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这也是我确定的知识目标之一。2)诵读全文,感知文意在理清字词句的基础上,有感情、有节奏地进行诵读全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知文章脉络,大致体会人物的性格,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4文章脉络梳理本教学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分组合作,交流讨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在进行本教学环节中,我事先提出以下问题:1本篇课文围绕鸿门宴分为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三部分,请在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按自然段分成三部分。2这篇课文有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告诉学生把这些故事情节用四字动宾短语的形式总结出来。(如故事开端时刘邦方有“无伤告密”项羽方则有“亚夫说羽”)我将用课件准备一张表格,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完善,并以完善后的表格内容为主进行本文结构梳理。告诉学生用总结出的四字动宾短语来完善表格,表格的主语是文中的人物。完善后的表格如下:《鸿门宴》段落宴会情节刘邦方项羽方1-2自然段宴会前开端发展无伤告密张良献计亚夫说羽项伯夜访3-4自然段宴会中高潮刘邦谢罪项伯避之樊哙闯帐项王留饮项庄舞剑范增举玦5-7自然段宴会后结局尾声刘邦逃席无伤被诛项王受璧亚夫击斗进而指出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精密,故事情节完整。使学生准确把握本文的脉络。6文言知识积累
本教学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归纳整理为主,强化文言知识进而实现本课的另一个知识目标。本环节归纳整理的内容重点文言虚词:之、也、者、乎;重点文言实词:谢、辞、故、幸、去等。文言句式:被动句、定语后置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使动用法一词多义:军、击、内、如、信、谢、意、坐、举、胜。通假字:距、要、倍、蚤、郤、坐7人物形象分析本教学环节在老师布置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老师给以必要的引导,在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完成。这个环节中重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形成学习习惯。从而实现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如下:项羽是如何一步步由主动转为被动的,而刘邦又是如何一步步由被动转为主动的?结合课文分析项羽:听无伤言——决意讨刘——受项伯说——答应善遇(之)——刘邦谢罪——设宴留饮——范增举玦——默然不应——项伯护刘——视而不见——樊哙闯账——称赞赐座——刘邦逃脱——安然受璧刘邦:听到告密——求救张良——拉拢项伯——谢罪项羽——脱身独去——留良代谢在对以上情节的分析讨论中将二者的性格归纳整理如下:项羽: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沽名钓誉、优柔寡断。刘邦:有政治远见、能屈能伸、见风使舵、善于用人、善于应变、能言善辩。并进一步指出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从而实现本课的另一个情感目标。六述作业设计为了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本课课后练习的基础上,为夯实基础,达到教学目的,设计自测反馈练习一份包括:文学常识填空、注音、解释字词、小练笔等这些作业涵括本课教学的一些主要知识目标点,有一定的层次,适合我们的学生来练习,以此来检验教学效果,以达到强化知识点的目的。七述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逐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教学过程体现了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设计思想,和“以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置而展开,能较好的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在互动中也存在对学生个体差异估计不足,部分差生参与讨论时存在不积极的现象,以及部分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的不适应现象。对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总结经验。我的说课完毕,请专家们多加指正提出宝贵意见!
附一:《鸿门宴》知识点小结一、通假字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7.不—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8.坐─座:因击沛公于坐置之坐上。二、古今异义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省份名。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今:省份名。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今:省份名。5.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男女结为夫妻关系6.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7.于是古:在这件事上(这种情况下)今:表顺承8.再古:两次今:第二次三、重点实虚词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因此:故听之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4.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5.去距离:相去四十里。离去,离开:脱身独去。6.若若入前为寿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讵能若是乎7.然沛公默然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不然,籍何以至此8.于向,对:贪于财货比:长于臣。在:复得见将军于此。9.因就此:不如因而善遇之。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1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替,给: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制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处理对付:为之奈何作为:军中无以为乐。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句末语气词:何辞为?11.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代词,这: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12.且将:若属皆且为所虏尚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况且:且焉置土石?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如动词: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籍(登记,动词)吏民。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道(取道,动词)芷阳间行。2.形容词用如动词: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3.意动、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之为王,称王,意动)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沛公旦日从(使……跟从即带领)百余骑来见项王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不内。4.名词作状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头发上(向上)指。道芷阳间(抄小路)行,间至军中。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此天子气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2.省略句:沛公军霸上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毋从俱死也。奉厄酒为寿。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加彘肩上。置之坐上。竖子,不足与谋3.被动句:珍宝尽有之(被占有)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4.介宾短语后置:具告以事贪于财货长于臣得复见将军于此5.宾语前置: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籍何以至此?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六、固定结构无所:没有……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谁更……)?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无以(无……以……)没有用来……的。如“军中无以为乐”。有以:有用来……的。如“项王未有以应”。何……为:表反问。如“何辞为?”七、偏义复词: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附二《鸿门宴》反馈练习一、常识《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全书()篇,包括本纪()篇,世家()篇,列传()篇,书()篇,年表()篇。鲁迅曾赞誉《史记》为(),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二注音飨()说()美姬()鲰()生卮()酒有郤()玉玦()瞋()目目眦()跽()曰参乘()彘()肩不胜()刀俎()三、释词1.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①距关,毋内诸侯②张良出,要项伯③具言臣之不敢倍德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⑤令将军与臣有郤2.解释句中的古今异义词:①沛公居山东时②将军战河北③而听细说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①秦地可尽王也②此其志不在小③吾得兄事之④籍吏民⑤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⑥范增数目项王⑦常以身翼蔽沛公⑧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⑨道芷阳间行四练笔请以《鸿门宴》中的XX为题写一篇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