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鸿门宴》中的悬念艺术所谓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是小说、戏曲、影视等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在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悬念”手法的运用常常使文章锦上添花、名垂千古。如我们所熟知的《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的正文开头,先来这样几句:看官,今日听我说《金钗钿》这桩奇事。有老婆的翻没了老婆,没老婆的翻得了老婆。一听这个开头,就把人们的心(“念”)给“悬”住了。 伟大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鸿门宴》一文,同样采用了“悬念”手法。故而该文情节曲折生动、张弛有致,以悬念的不断产生、解答牵动着读者的心绪,增强了其阅读兴趣,成为本文引人入胜的一大亮点。 一悬念起——黑云压城、大战在即 文章一开始,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密:“沛公欲王关中。”项羽大怒,立即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谋士范增也在旁推波助澜“急击勿失”
。当时项羽拥兵四十万,气势颇盛。处于劣势的沛公,只有十万兵马。刘邦将怎么应对,能否抵御住,结果会怎样,这一系列悬念的产生立刻勾起了读者的兴趣,必欲穷究其果。此时,我们想,接下来必将是一场声势浩大、你来我往的战争激烈场面。我们还在猜想着,究竟楚汉谁能在战争中获胜。事情却朝着平和状态发展。 二悬念承——身陷一隅、四面楚歌 项羽叔父项伯和刘邦谋士张良有交情。项伯怕战争连累张良,竟“夜驰之沛公军,欲呼张良与俱去”。读到此处,我们一定会想,万一张良是个胆小鬼或是不忠不义之徒,叛逃投项,那刘邦方面岂不是蒙在鼓中、危在旦夕?可意料之外的是张良忠于刘邦,将此事详细告之。于是就有了刘邦“得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反复强调自己“岂敢反乎”等对项伯的极力拉拢。这时我们认为,项伯是项羽叔父,他本应帮助项羽铲除敌对势力,按理必不肯为刘邦想办法。哪知事实却出乎意料,项伯竟嘱咐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并且回营后在项羽面前大谈刘邦功劳,要王“善遇之”,而项羽竟也“许诺”了。这时,我们就有了新的悬念,项羽是真答应还是缓兵之计?刘邦敢来见项羽吗?会是怎样剑拔弩张的惊心场面?刘邦命运如何? 三悬念转——命悬一线、危在旦夕 宴会开始,刘邦就极力表白自己的心意,并说:“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然项羽竟然说出是刘邦手下曹无伤告的密,并留沛公饮酒。真的只是双方单纯喝酒,从而尽释前嫌吗?不,范增——项羽的谋士,可不是鼠目寸光之辈。在一连几次示意项王对刘邦痛下杀手而无回应时,他干脆走出帐外,招来项羽堂弟项庄,以舞剑为名,趁机“击杀沛公于坐”。可项伯却不愿儿女亲家刘邦有什么闪失,竟“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使项庄不能刺杀刘邦。张良一看这种情况,急了,刘邦危在旦夕,绝不能让自己的大王有事,他赶紧去招来刘邦的护将樊哙商量。而樊哙更是个当机立断之人,他闯入帐中,要和项羽理论。我们不禁要为樊哙捏一把汗,虽说你是勇士,可毕竟在人家地盘上,项羽会容忍你这种不敬行为吗?事态又一次朝意料之外发展。看到樊哙的勇武,项羽竟有了惺惺相惜之情,“赐之卮酒”、“赐之彘肩”,称其“壮士”,“让其坐”。有了这样的心态,项羽对樊哙为刘邦开脱的话也就认同了。 四悬念合——金蝉脱壳、巧逃虎口 故事到这,我们还不能长吁一口气,因为刘邦仍在项羽营中,万一风云突变,项羽变卦,或者范增、项庄等另谋计策,或者项伯突然醒悟,刘邦岂不仍难逃虎口,他该怎样脱身?能否脱身?项羽会怎样应对? 我们看到,刘邦是个能把握机会的人,他乘项羽被樊哙镇住,就赶紧假装上厕所,准备逃离。一方面,他留张良继续在项羽营中进献礼物虚与委蛇;另一方面,他自己轻车简从,从小路至汉营,临别还特地嘱咐张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张良估计刘邦已经回到汉营,才进去向项羽告罪,并献上礼物。项王对刘邦的逃离无动于衷,泰然接受礼物。范增却不接受,他“拔剑撞而破之”,怒道:“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并叹息:“吾属今为之虏矣!” 五悬念尾——扭转困局、一统天下
逃回汉营的刘邦会怎样呢?文章结尾给了我们一个圆满的答复:“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至此,鸿门宴以项羽失败、刘邦胜利而告终。而从此,楚汉之间长达五年的战争也正式拉开帷幕。结局我们都知道了,经历了“垓下之围”、“霸王别姬”、“乌江自刎”,西楚霸王项羽灰飞烟灭,而刘邦则一统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自己做了皇帝,印证了当日范增之言。 《鸿门宴》就是这样处处设置悬念,于无中生有,于有中化无,将一场不见硝烟的政治斗争白热化于帷帐之内,又将白热化的斗争冰释于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之中。纵观全文,悬念手法贯穿始终,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