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淝水之战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

ID:1139773

大小:401.52 KB

页数:31页

时间:2022-06-0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2课淝水之战本课话题——纳谏一、从课本中积累“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坚不听。”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前秦失败有多重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在于秦王苻坚狂妄、专断,不善于纳谏,不得人心,导致决策失误。权利,让秦王苻坚戴上了有色眼镜,失去客观看待自己与事物的能力,听不进那些真正正确的意见。可见,能否纳谏,是考验一个君王风度和智慧的重要途径。善于纳谏会使国家变得兴盛,而刚愎自用的君主往往会使国力大受损失,甚至亡国。历史上的许多事例都说明了这一点。二、从生活中积累在贵州卫视《论道》节目录制现场,赵本山炮轰央视春晚节目审查员“不懂”,他说,春晚给13亿人带来快乐,“但就这几个经营晚会的人不快乐,这晚会能好吗?他们快乐不起来,但是他们紧张,他们怕不好看,完了又不懂,又提了一堆不懂的意见。”赵本山举例说,一个节目第一遍审查时,大家都说好,第二场开始,他们觉得这个地方怎么不乐了,于是开始删减,第三场看,这个地方怎么又不乐呢?又剪。“他听十遍都背下来了,背下来之后又说,没乐了,他就把这个节目给毙了!”央视春晚举办以来,无人敢对其节目审查制度公开批评和指责,并不是其审查制度完美无缺,而是因为其“至高权”和“生杀权”在握,令人敢怒而不敢言。虚心“纳谏”,改革节目审查制度,使“春晚”更完美、更人性化、更受观众的喜爱是中央台的职责,也是广大电视观众的心愿。三、从历史中积累战国末年,秦王准备兼并六国。韩国派遣“间谍”深入秦国内部为秦国主持修建水渠,旨在浪费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秦王得知真相后大为恼怒,决定驱逐在秦国的所有六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得知自己被驱逐之后直言进谏,上了流传百世的《谏逐客书》,秦王览表,采纳,李斯重被重用,后来为秦王兼并六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同一个人的身上却发生了不同的事情。秦始皇去世后二世即位,二世即位后大兴土木,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李斯实在看不下去,于是上书劝谏,二世大怒,在赵高的谗言下,李斯成为了历史上死得最惨的丞相,死无全尸,一代名臣死于自己所忠诚的国君之手,实在令人叹息。但是这也1 正说明了二世不能纳谏,李斯死后不久,秦朝就夭折在二世的手中。从上面的事例不难看出,君主和贤臣配合得当,贤臣进谏,明君纳谏,才能政通人和,国家安定。对于一个君主来说,面子往往是很重要的,如果君主能够容忍自己的臣子犯颜直谏,从而纠正自己的过错,这就很难得了,这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君主的风度。一、作者简介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自幼聪慧,曾以石破瓮抢救落水儿童,传为佳话。进士出身,历任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熙宁三年(1070),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死后追封温国公,谥号文正。作品:《资治通鉴》,笔记《涑水纪闻》等;另著有诗文集《传家集》。二、背景回放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晋琅琊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之扫秋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秦建元十九年(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七月,秦王苻坚自恃国强兵众,不听群臣劝谏,调集90万大军分三路攻晋。淝水之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淝水之战,前秦失败。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他族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政权,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所杀,前秦随之灭亡。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的影响。三、相关知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历时15年写成。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征淮南为止。是司马光以2 “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此书名字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的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的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一、通假字(1)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通“以”(2)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通“娴”,译为“熟习”(3)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通“缺”,译为“缺少”.(4)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通“阵”,译为“军队的行列”二、古今异义(1)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古义:战乱今义:比喻旅途劳累(2)幽、冀之兵至.于.彭城古义:到达今义:表示另提起一件事的连词(3)朝廷处.分.已定古义:处置谋划今义:多指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做出处罚的决定(4)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古义:年青人今义:人十岁到十五岁的阶段三、一词多义1.兵①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士兵②民每十丁遣一兵当兵.③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军队④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项羽之死》)兵器2.却3 ①谢安固却之推辞.②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后退3.以①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动词,任命②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连词,表目的③昔朕以.龙骧建业介词,凭,凭借④未尝轻以.授人介词,把⑤我以.日始出(《两小儿辩日》)动词,认为⑥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介词,凭借4.于①阳平公融言于.坚曰介词,向,对②安棋常劣于.玄介词,比③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介词,在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5.其①卿其.勉之副词,表示期望语气②吾其.左衽矣副词,表示猜测语气③又分兵断其.归津人称代词,梁成及王咏的将士④其.走者闻风声鹤唳指示代词,那些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连词,是……还是……6.而①今陛下信而.用之连词,表示递进关系②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连词,表示修饰关系③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连词,表示顺承关系.④安有子饲其父而.求报乎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1)栅.淮以遏东兵设栅栏(2)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驻军(3)使不得上.攻上4 (4)时方与客围棋下围棋..2.名词作状语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在白天,在晚上;在荒草中;在野外(二)动词使动用法(1)秦兵遂退,不可复止.使……停止(2)若败.其前锋使……失败(3)击成,大破.之使……失败(三)形容词使动用法欲不战以老.秦师使……疲惫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鲜卑、羌虏,我之仇雠(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2)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皆”表判断)(3)此不祥之征也(“……也”表判断)(4)琰,安之子也(“……也”表判断)(二)省略句(1)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与”后省略“之”)(2)谢玄入(“入”后省略“朝”)(3)潜遣使告石等曰(“告”后省略“于”)(4)遣尚书朱序来说谢石等(“遣”前省略“其”,代“苻坚”)(三)状语后置句(1)问计于谢安,安夷然(正常语序为“于谢安问计”)(2)阳平公融言于坚曰(正常语序为“阳平公融于坚言曰”)(3)慕容楷、慕容绍言于慕容垂曰(正常语序为“慕容楷、慕容绍于慕容垂言曰”)(四)被动句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动词“为……所……”式的被动句)(五)定语后置句(1)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正常语序为“其有材勇者,年二十已下良家子”)(2)良家子至者三万余骑(正常语序为“至者良家子三万余骑”)(3)士卒死者万五千人(正常语序为“死者士卒万五千人”)[明大意]5 淝水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一次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通过苻坚以强盛始、以失败止的经历,表现出他是一个好大喜功、色厉内荏的人物;通过对谢安临战不乱的言行描写,表现了他的大将风度。本文按时间顺序,以前秦、东晋两方为线,先写双方的战前准备,在交战时两线交汇,又通过写交战时双方的部署,得出前秦失败、东晋以弱胜强的最终结果。作者写此战,主要想让人从中吸取前秦失败的教训和借鉴东晋胜利的经验。[理脉络]一、阅读课文第1~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良臣谏阻秦王坚出兵的一组是()①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②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③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④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⑤朝臣皆不欲坚行,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⑥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⑤⑥D.①⑤⑥解析:选B①仅说事由和气势之盛。⑤是两个奸佞的怂恿。⑥是秦王坚的部署。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大举入寇”,第2段的“此不祥之征也”都是作者站在东晋的立场上说的。前者是说攻打东晋是非正义的,后者是说对东晋是不吉利的。B.文中在是否对东晋进攻的问题上,作者用苻坚对待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作对比,是为了说明前秦苻坚急于求成,且用人不当,不纳忠言,势必导致失败,为后文埋下了伏笔。C.第2段作者对苻坚采用语言和表情的描写,表现苻坚狂妄无忌,以致得意失言,说明苻坚空有狂妄自大的外表,没有为君者应有的缜密。6 D.左将军窦冲及慕容楷、慕容绍与慕容垂的两处出征前的话语,预示了前秦必败的结局,铺垫了后文,使得故事前后呼应,顺理成章,无懈可击。解析:选AA项,“此不祥之征也”是秦王坚的左将军窦冲所说,他是指苻坚封姚苌做龙骧将军那几句话说得不慎重,是苻坚失败的预兆。二、阅读课文第4~6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属于间接表现谢安面对前秦大军沉着冷静、成竹在胸的一组是()①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②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③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玄围棋赌墅④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⑤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⑥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卫京师;谢安固却之A.①③④B.②⑤⑥C.③⑤⑥D.①②④解析:选C②④都是谢安所说的话,直接表现了谢安的沉着冷静;①③⑤⑥属于间接反衬谢安的沉着冷静和指挥若定的将帅之风。4.下列对文章这三段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4段详写前秦出兵,兵力之盛,气势之大,“前后千里”“东西万里”近乎夸张的数字意味着秦军战线太长,难于指挥,实际战斗力不强,为后文朱序献策埋下了伏笔,预伏失败的结局。B.第5段略写晋军水陆应敌的安排,兵力明显少于前秦,力量悬殊,但有条不紊,衬托出主帅从容不迫的气魄和杰出的军事才能。C.第6段采用对比手法,刻画谢安的过人之处。如写武将谢玄、桓冲的震恐与谢安的镇定自若、安然处之相比,表现出谢安超出常人的心理素质和自控能力。D.文章详写前秦大兵压境时,谢安亲朋毕集、围棋赌墅、游陟至夜,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想以此激怒东晋将士,奋勇杀敌,夺取最后的胜利;另一方面,显示自己举重若轻、镇定自若、成竹在胸的军事指挥才能。解析:选DD项,谢安“这样做的目的”以下的文字错,他的目的应是给全体将士以鼓励,稳定军心,也表明他指挥若定、成竹在胸的超乎常人的风范。三、阅读课文第7~1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前秦军队失败的原因的一组是()①石闻坚在寿阳,甚惧②怃然始有惧色③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7 ④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⑤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⑥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⑥D.①④⑤解析:选C①谢石惧怕前秦;②苻坚开始惧怕对方;③秦兵逃跑的情状;④苻坚的狂妄自大;⑤秦兵作战的结果;⑥朱序的呐喊声动摇了前秦军心。应排除①③⑤三项。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反映晋兵以少胜多原因的一组是()①晋兵部陈严整②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③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不可复止④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⑤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⑥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A.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③④D.①⑤⑥解析:选B②前秦诸将对苻坚的正确建议,不属于原因;⑤描写战争的形势,不是说明原因。7.下列对文章内容叙述或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章表现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淝水之战,文段中有很多成语今天仍然在使用。如: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B.苻坚率领大军深入,在淝水列阵,想利用晋兵渡河之机,一举将晋军消灭,无奈事与愿违,导致的却是自己军队的溃败。C.秦兵因后撤而引发溃败,加上自相践踏,许多人受伤,在逃跑的路上,因为担心,又因为饥冻,死了十七八个人。D.结局写苻坚的涕叹,说明苻坚还有“自知之明”,揭示其痛悔心理。与开头的狂妄骄矜、嚣张气焰对照呼应。解析:选CC项,语句理解错误,原文说“死者什七八”是说“死了十分之七八”,并不是“死了十七八个人”。秋七月,……秦王坚下诏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秋七月,……前秦皇帝苻坚下达诏令,大举入寇。开始大规模入侵东晋。[秦王坚:苻坚,氐族所建前秦国的皇帝,字永固,一字文玉,少博8 学多才,有大志。淝水战后,国为慕容垂、姚苌所分裂。坚为苌所执,缢死。下诏:下达诏令。下,动词,颁布,下达。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大举:大规模地,修饰动词“入寇”,表程度,作状语。入寇:入侵,侵犯。这是作者站在东晋的立场上说的。后省略宾语“之”,代“东民每十晋”。]百姓中每十个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成年人选派一人充军;那些年龄在二十岁以下,有才能勇气的者,皆拜羽林郎。良家子弟,全都被授官羽林郎。[民:百姓。丁:成年男子。遣:派遣,差遣。一兵:即“一个兵”,文言文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量词往往略去,但翻译时要补上。其良家子……有材勇者:定语后置句。良家子,出身清白、从事正当职又曰:“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业人家的子弟。](苻坚)又说:“我朝将任命司马昌明做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势还谢安做吏部尚书,桓冲做侍中;(以此)形势来看,凯旋不远,可先为起第。”的时间不会太远,可先为他们造好宅第。”[又曰:前省略主语“其”,代“苻坚”。其:代词,代“前秦”。司马昌明: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字昌明。尚书左仆射(yè):尚书省副长官。谢安:字安石。当时任中书监、录尚书事(相当于宰相)。淝水之战时,加封征讨大都督。战后,以功拜太保。吏部尚书:吏部正长官。桓冲:字幼之。时以车骑将军领荆州刺史。侍中:相当于宰相,应对顾问、相礼仪、议大政的长官。以……为……:任命……做……官职。为,动词,担任。势还不远:看趋势,不久就能凯旋。“还不远”之前省略主语“前秦兵”。还,凯旋。为起第:“为”,介词,可译为“替”“给”,后面省略宾语“之”(代司马昌明、谢安、桓冲三人)。第,官僚和贵族的大住宅。起第,造好宅良家子至者三万余骑,第。]良家子弟应征的有三万多骑兵,拜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苻坚)任命秦州主簿赵盛之为少年都统。[者:结构助词,与动词“至”组成名词性词组。有人把这种句式理解为定语后置,即“……者”修饰“良家子”,亦可。至:应征。骑(jì):骑马的人,骑兵。《三国志·吴书·吕蒙传》:“骑皆舍马步走。”秦州:地名。在今甘肃天水一带。主簿:官名。主管文书,为长官的僚属。少年都统:年轻士兵(即上文的“良家子”)的总管。拜:任命,授给官职,“拜”前省略主语“其”,代“苻是时,朝臣皆不欲坚行,坚”。]这时,朝中大臣都不想(让)苻坚出征,独慕容垂、姚苌及良家子劝之。惟独慕容垂、姚苌以及良家子弟鼓励他。[是时:这时。是,指示代词,译为“这”。欲:助动词,用在动词前,表示动词所表示的内容是主观上的打算或希望,可译为“打算”“想要”,后省略动词“让”。行:出征。独:副词,可译为“惟独”“只有”。慕容垂:鲜卑人,9 投降前秦。后来建立后燕政权。姚苌:字景茂,羌族首领。投降前秦,有战功。及苻坚侵晋,作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苻坚失败后,据长安称帝,在位十年,历史上称后秦。阳平公融言于坚曰:劝:鼓励,鼓动。之:代“苻坚”。]阳平公苻融向苻坚进言说:“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鲜卑、羌族的虏臣,是我们的仇敌,常常盼望发生战乱兵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以便乘机实现自己的志向,他们所陈献的办法,怎么能听从呢![阳平公融:苻融,苻坚之弟,封阳平公。言于坚:向苻坚进言。介词词组作补语,译时作状语。于,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译为“向”。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判断句。名词性短语“我之仇雠”作谓语,翻译时要加上判断词“是”。鲜卑,羌虏,指慕容垂、姚苌等人。垂为鲜卑人,苌为羌人。他们的国家都是被秦灭亡的,二人都有乘乱复国的打算。之,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仇雠(chóu),仇敌。风尘之变:突然发生的变乱。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所陈策画:他们所陈述的计划谋略。“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所”和动词组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句中“所陈”作“策画”的定语。陈,陈述。策画,计策,谋略。何可从也:何,怎么。可,可以,能够,属助动词,良家少年皆助动词的特点是后面必须带动词。从,顺从,听从。]良家少年全部都是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富家子弟,不熟悉军事,只是苟且说些阿谀奉承的话来迎合陛下之意耳。陛下的心意罢了。[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判断句。皆,都是,表判断。富饶,富足,多。闲:通“娴”,熟习。军旅:军队。苟:苟且。为谄(chǎn)谀(yú)之言:为,动词,结合语意可译为“说,进献”。之,结构助词,译为“的”。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用来”。会:迎合。陛下:对皇帝今陛下信而用之,的敬称。耳:语气词,表示肯定。]如今陛下相信并采纳了他们的话,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轻率地进行大规模行动,我担心既不能成就战功,又会有后患,悔无及也!”坚不听。产生后患,(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苻坚没有听从。[信而用之:相信并且采纳。而,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之,代词,代慕容垂等劝勉苻坚大规模进兵东晋并亲征的话。轻:轻率地,副词,作状语。举:发动。大事:此处指代征讨东晋之事。臣:官吏、百姓对君主的自称。既……仍……:仍,又,而且。相当于“既……又……”格式,表明是并列复句,强调此次征讨东晋的双重危害。也: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坚不听:后面省略宾语“之”,代“苻融的劝告”。]八月,戊午,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慕容八月,初二日,苻坚派遣阳平公苻融督率张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以兖州刺史姚苌垂等人的步、骑兵二十五万人作为前锋;任命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为龙骧将军,督促益州、梁州众军事。[督:监察,监督。步骑:步兵和骑兵。以……10 为……:任命……担任……。兖(yǎn)州:地名。今山东、河南部分地区。益:益州。今成都一带。梁州:地名。今陕西汉中一带。诸:众,各。]坚谓苌曰:“昔朕以龙骧建业,苻坚对姚苌说:“过去我靠龙骧将军的官位建立了功业,未尝轻以授人,卿其勉之!”未曾轻易地把这个官位授予别人,你努力干吧!”[昔:从前,过去。朕:皇帝的自称。以龙骧建业: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译为“凭借”,与“龙骧”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苻坚在龙骧将军任上杀其堂兄苻生而得帝位。未尝:未曾。轻以授人:轻,轻易地。以,介词,把。“以”之后省略宾语“之”(代龙骧将军这一职位)。授,授予,给予。卿: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此处译为“你”。其:副词,表期望语气。勉:努左将军窦冲曰:力。之:代词,代“龙骧将军”这一官位。]左将军窦冲说:“王者无戏言,此不祥之征也!”坚默然。“君王无戏言,这话是不祥的征兆!”苻坚默默不语。[王者:君王。无戏言:无,没有。戏言,开玩笑的话。此不祥之征也:判断句。此,代词,代苻坚的话,译为“这”。也,用在名词性短语后,帮助判断,表示肯定语气,翻译时此句要加上判断词“是”。然: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慕容楷、慕容绍言于慕容垂曰:“主上骄矜已甚,慕容楷、慕容绍向慕容垂进言说:“陛下骄傲得太过分了,叔父建中兴之业,在此行也!”叔父建立中兴大业,就在此行!”[于:介词,译为“向”,介宾词组作动词“言”的补语,翻译时作状语。主上:指苻坚。骄矜:骄傲。已甚:太过分了。甚,厉害,严重。建中兴之业:指恢复鲜卑族人的前燕政权。中兴,复兴,由衰而兴。之,结构助词“的”。业,事业,功业。垂曰:“然。非汝,此:指示代词,代“苻坚亲征”。]慕容垂说:“对。除了你们,谁与成之!”谁能和我一起成就大业呢!”[然:应对之辞,同口语中的“是的”“对的”相似。非:除了。汝: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们”。与:和,同。“与”后面省略宾语“我”即“慕容垂”。成:完成,实现。之:代词,代“恢复前燕政权的大业”。]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八月初八日,苻坚从长安发兵,将士共有六十多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骑兵二十七万,旌旗战鼓遥遥相望,绵延千里。[发长安:“发”后面省略介词“于”,即“发于长安”,介词词组作补语,翻译时作状语。戎:士兵,军队。骑(jì):骑兵。九月,坚至项城,相:互相。]九月,苻坚抵达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凉州的军队刚刚到达咸阳,蜀、汉的军队正顺流而下,幽州、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冀州的军队到了彭城,东西长近万里,水陆并进,运输漕万艘。军粮的船只多达万艘。[至:抵达、到达。项城:地名。今河南项城一带。凉州:地名。今甘肃武威一带。11 兵:军队。始:刚刚。蜀、汉:今四川、湖北一带。方:正。顺流而下: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表明军队前行的方式。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幽:今河北北部及东北部一带。冀:今河北中、南部。至于:古今异义词。此处译为“到了,到达”,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彭城:地名。今江苏徐州一带。齐:一同,一齐。运漕:运漕粮的船。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漕,水道运粮。]阳平公苻融等人的军队三十万人,先到颍口。[颍口:地名。今安徽颍上一带。]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晋孝武帝)下达诏令,任命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征讨大都督,任命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人的兵众共八万人抵抗前秦;派遣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琰,安之子也。龙骧将军胡彬带领五千水军援助寿阳。谢琰是谢安的儿子。[诏:这里是晋孝武帝下的诏书。以……为……:任命……担任……,动词。谢石:谢安之弟。徐、兖二州:指东晋所置南徐州、南兖州。谢玄:谢安之侄,其兄谢奕之子。拒之:抵御,抵抗。之,代“前秦军队”。使:派遣。以:动词,率领、带领。援:援助。寿阳:地名。今安徽寿县。琰,安之子也:判断句。“……,……也”是判断句的一种格式,“也”帮助判断,翻译时在主谓语之间加“是”。]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这时前秦的军队已经非常强盛,(东晋)都城(里的人)震惊恐惧。[是时:这时。是,指示代词,“这”。既:副词,已经。都下:指东晋都城建康,即今南京。翻译时应补充领属性定语,即在“都下”前加“东晋”。]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谢玄入(朝),向谢安询问应对策略,谢安一副平静的样子,回答说“已别有旨。”“已经另有指示了。”[问计于谢安: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引入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向”。介词结构翻译时作状语。计,计谋,策略(应对前秦)。夷然:平静的样子。夷,泰然,镇定。然,形容词词尾,译成“……的样子”。别:另外。旨:意旨,意图。]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紧接着就闭口无言。谢玄不敢再问,就让张玄重新请求指令。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谢安于是就命令驾车出游山间别墅,亲戚朋友全都聚集,与玄围棋赌墅。和谢玄下围棋以别墅作为赌注。[既而:副词,不久。时间间隔短,可译为“紧接着”。寂然:安静的样子。复:再。乃:于是,就。请:“请”后面省略“谢安指示”。“请”后面带动词时,有两种不同的意义,第一种是请你做某事,第二种是请你允许我做某事,此句属于第二种类安棋常劣于型。遂:于是,就。毕:全,都。围棋:名词活用为动词,“下围棋”。]谢安的棋术一直不如12 玄,是日,玄惧,便为谢玄,这天,谢玄(由于)内心恐惧,就成为(谢安)力量相当的敌手,而又不胜。对手,(最终)却又没能胜。[常:一直,经常,时间副词。劣于玄:于,介词,放在形容词“劣”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翻译时介词结构应作“劣”的状语。劣,低下,弱,作谓语。是日:这天。敌手:力量相当的对手。敌,对等。而:转折连词,译为“却”。]安遂游陟,至夜乃还。谢安于是就登山游玩,到晚上才回来。[遂:于是。游陟(zhì):登山游玩。陟,登,上。桓冲深以根本为忧,一般指登山或登高。至:动词,到。乃:时间副词,“才”。]桓冲深深地忧虑着京城的危险,遣精锐三千入卫京师;谢安固却之,派遣精锐部队三千人入城保卫京师;谢安坚决地推辞了,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谢安说:“朝廷的处置谋划已经决定,士兵武器都不缺乏,西藩宜留以为防。”应该把军队留在西藩之地以作防备。”[深:表示程度深。以……为……:以,介词,可译为“把”。为,作为。直译为“把……作为……”或“把……当做……”。忧:担忧,此处应为名词,即“值得忧虑的事”。根本:事物最重要的部分。这里指京城建康。精锐:形容词用作名词,装备优良,战斗力强的军队。固却之:坚持推辞桓冲所派遣的增援部队。固,固执,坚决地,作“却”的状语,表程度。却,动词,推辞,不接受。今有成语“却之不恭”。之,代词,代“增援部队”。处分:处置谋划,用作名词,作主语,与“朝廷”构成偏正短语。阙:通“缺”,缺少,缺乏。西蕃:指国家西部的防御。桓冲时为荆州刺史,荆州在建康之西,所以说西藩。以为:即“以之为”的省略,译为“把西藩作为”。防:防御。]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桓冲对藩府的幕僚官叹息道:“谢安有身居朝廷的气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但不熟悉带兵打仗的方法。如今大敌当前,还尽情游玩,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高谈阔论不止,只派遣未经战事的年轻人前去抵抗,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再加上军队数量不足,力量软弱,天下的结局已经可以知道了,吾其左衽矣!”我们将要受外族的统治了!”[佐吏:诸藩府的幕僚官。谢安石:即谢安,字安石。庙堂之量:处置朝廷大事的才干。偏正短语作动词“有”的宾语。庙堂,朝廷,帝王处理政事的地方。量,气量,抱负,引申为“才能”。之,结构助词,译为“的”,定语的标志。将略:将(jiàng),带兵,动词。略,名词,谋略,计谋。垂:将近。至:到。方游谈不暇:方,副词,正在。暇,空闲。此句前面省略了主语“谢安”。诸:众,各。不经事:没有经历过战事,言外之意是没有作战经验。作“少年”的定语。拒:抵御。之:代词,代大敌,即前秦军队。寡弱:寡,数量少;弱,实力弱。天下事:指天下的结局(此次战争的后果)。吾其左衽矣:我们将要受外族的统治了。吾,第一人称代词,此处译为“我们”。其,副词,放在句中,表示测13 度语气,可译为“大概”。左衽(rèn),衣襟开在左边。衽,衣襟。这是古时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原人左衽,表示被少数民族所降服。语出《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此句为被动句。矣,语气助词,表将来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癸酉,冬季,十月,前秦阳平公苻融等攻打寿阳。十月十八日,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攻克了寿阳,擒获了平虏将军徐元喜等人。[癸酉:十月十八日。克之:克,战胜,攻破。之,代“寿阳”。执:捕获。]融以其参军河南郭褒为淮南太守。苻融任命他的参军河南人郭褒为淮南太守。慕容垂拔郧城。胡彬闻寿阳陷,退保硖石,慕容垂攻下了郧城。胡彬听说寿阳被攻陷,后退守卫硖石,融进攻之。苻融进军攻打硖石。[以:动词,任命。其: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为:动词,担任。淮南:郡名。治所在寿阳。拔:攻取。郧(yún)城:地名。在今湖北安陆。陷:攻破。寿阳陷,应译为“寿阳被前秦军队攻破”,被动句。退:后退。硖(xiá)石:山名。在今安徽寿县西北。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之:代“硖石”。]前秦卫将军梁成等率领五万兵众在洛涧驻扎,栅淮以遏东兵。在淮河上设栅来阻挡增援的晋兵。[帅:动词,带领,率领。屯于洛涧:“于洛涧”是介宾词组作补语,翻译时作状语。屯,驻扎、防守。栅淮:即“栅于淮”,介词结构后置句。栅,名词作动词,译为“设栅”。以:目的连词,用来。遏:阻止,阻拦。东兵: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指增援的晋兵。]谢石、谢玄等在距离洛涧二十五里的地方军,惮成不敢进。驻军,(由于)惧怕梁成而不敢前进。[去:距,距离。军:名词作动词用,译为“驻军”。惮:胡彬粮尽,潜遣使告石等曰:畏惧,害怕。]胡彬的粮草耗尽,秘密地派遣使者向谢石等报告说:“今贼盛粮尽,恐不复见大军!”“如今贼寇强盛而我的粮草已经耗尽,恐怕不能再见到大军了!”[潜:偷偷地,秘密地。使:名词,使者。告石:即“告于石”。告,报告。贼盛粮尽:即“贼(势)盛(吾)粮尽”。并列的两个主谓短语道出了战秦人获之,争双方实力的悬殊及东晋的窘况。复:再。大军:指代东晋军队。]前秦人擒获了胡彬的使者,送于阳平公融。融驰使白秦王坚把他送交给阳平公苻融。苻融急速派使者向前秦王苻坚报曰:“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告说:“现在贼寇力量不足,容易擒获,只是怕他们逃走,应该14 速赴之!”迅速率兵前来!”[之:代胡彬的使者。送于:即“送之于”。于,介词,引入动作的对象,译为“给”。驰:急速派。白秦王:即“白于秦王”,译为“向秦王报告”。贼少:贼,指“东晋军队”。从苻融的角度看,晋军为“贼”。少,力量不足。但:只。恐:恐怕。宜:应该。速:快速地,作状语。赴:坚乃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奔赴。]苻坚于是就把大部队留在项城,带领八千轻装骑兵,兼道就融于寿阳。日夜兼程赶赴寿阳与苻融会合。[乃:于是。于:介词,在。引:率领。轻骑(jì):轻装骑兵。八千:数量词作“轻骑”的定语,属定语后置句。兼道:指加速赶路。就融于寿阳:于寿阳,介词词组作补语,译时作“就”的状语。就,靠近,趋向,引申为“与……遣尚书朱序来说谢石等,会合”。](苻坚)派尚书朱序前去劝说谢石等人,以为强弱异势,不如速降。认为形势强弱悬殊已定,不如迅速投降。[朱序:本为东晋梁州刺史,太元四年(379),秦兵入侵,朱序战败被俘,苻坚委任为度支尚书。说(shuì):劝说。以为:认为。异:不同序私谓石等曰:“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的。]朱序私下里却对谢石等人说:“如果秦国的百万兵众全部抵达,确实难以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和他们抗衡。如今趁着各路军队尚未汇集,应该迅速攻击他们;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如果能打败他们的前锋部队,那他们就已经丧失了士气,可遂破也。”最终就可以攻破他们。”[私:私下,偷偷地。若:假设连词,译为“假如”“如果”。尽至:全部抵达。诚:确实,的确。与:和。后面省略宾语“之”,代“前秦百万之众”。乘:趁着,凭借。诸军:各路军队。宜:应该,应当。其:代“前秦军队”。彼: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夺气:失去锐气。夺,丧失。遂:终于,最终。]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谢石听说苻坚在寿阳,十分害怕,想用不交战的办法以老秦师。谢琰劝石从序言。来拖垮前秦的军队。谢琰劝说谢石听从朱序的话。[甚:十分,非常,程度副词。以:目的连词,译为“用来”。老秦师:使秦国军队疲惫。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惫。师,军队。谢琰劝石从序言:兼语句式。兼语句的特点是,谓语是由动宾短语“劝石”套接主谓短语“石从序言”构成的,动宾短语的宾语“石”兼作主谓短语的主语。如:母亲叫闰土坐。]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十一月,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开赴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在离洛涧十里的地方,梁成扼守山涧部署兵阵来等待刘牢之。15 [趣(qū):奔向。未至十里:差十里路未到,即距目的地尚有十里。阻:扼守。为陈(zhèn):为,动词,部署。陈,通“阵”,军队的行列,军阵。以:目的连词,译为“用来”。之:代词,代“刘牢之的军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队”。]刘牢之径直向前渡河,攻击梁成,大败梁成,斩成及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断其斩杀了梁成以及弋阳太守王咏;又分派部队断绝了他们归津,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归途上的渡口,前秦的步、骑兵全都崩溃,争先恐后地逃向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死亡的士兵有一万五千人,抓获了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人,尽收其器械军实。于是谢石等诸军水全部收缴了他们的武器军粮。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队,从水路、陆继进。陆路相继进发。[直:副词,径直,一直。前:方位名词,作动词“渡”的状语,向前。断:断绝。其:代梁成及王咏的将士。归津:归途上的渡口。津,渡口。步骑:步兵和骑兵。士卒死者:者,结构助词,与动词“死”组成名词性词组。有人把这种句式理解为定语后置,即“……者”修饰“士卒”,亦可译为“死的士兵”。万五千人:一万五千人。执:抓获。尽收:全部收缴。器械:武器。军实:军用物资。于是:承接连词。诸:众,各。水陆:水路,陆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路]前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上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陈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观望,只见东晋的军队布阵严整,又望见了八公山上的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以为都是东晋的士兵,苻坚掉头对苻融说:“这也是强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怎么能说他们软弱呢!”茫然若失,脸上开始有了恐惧的神色。[部陈:布阵。八公山:在今安徽省寿县北四里。皆:都。副词,表示肯定判断。以为:动词,认为。顾:回头看,掉头。此亦勍敌:判断句。亦,副词,表示肯定判断,译为“也是”。此,指示代词,“这”,指代“东晋军队”。勍(qíng),强有力。何谓:怎么说。怃然:失意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秦兵逼肥水而陈①,晋兵不得渡。谢玄遣前秦的军队紧挨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②逼水,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然而却紧逼淝水部署军阵,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这是长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要迅速交战的办法。[肥水:即淝水,源出合肥西北。逼:接近,迫近。①陈:名词用作动词,布阵。君:您,对对方的尊称。悬军:深入敌境的孤军。而:转折连词,却。②陈:军阵,名词,作“置”的宾语。此乃持久之计:判断句,乃,副词,表肯定判断,译为“是”。此,代“秦兵逼淝水而陈”的谋略。之,结构助词,译为“的”。非欲速战者也:非,副词,表示否定判断,译为“不是”。者,结构助词,若移陈少却,与动词“速战”组成名词性词组。]如果能够移动兵阵稍微后撤,16 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来决一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若:如果,假如。少:稍微,略微。却:退却。得:表示情况允许,有“能够”的意思。为助动词,特点是后面加动词。不亦……乎:固定句式,译为“不也是……吗”。例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善:秦诸将皆曰:“我众好。]前秦众将领都说:“我们兵多,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他们兵少,不如遏制他们,使(他们)不能攻上来,可以凭此做到万全。”万分安全。”[我众彼寡:我,指前秦军队。彼,第三人称代词,他们,指东晋军队。众、寡是指双方兵力而言的。遏:阻止,阻拦。之:代东晋军队。使:后面省略宾语“之”。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译为“攻上”。可以:可,可以,助动词;以,介词“凭借”,后面省略宾语“之”,代逼淝水置阵遏制东晋军队的谋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略。]苻坚说:“只带领兵众稍微后撤,让他们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渡河渡到一半,我们用铁甲骑兵紧逼上去杀死他们,没有不胜矣!”不胜利的!”[但:只。引:带领。铁骑:披铁甲的战马。此处指骑着披铁甲的战马的骑兵。蹙(cù):迫近,逼近。蔑:无,没有。]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苻融也认为可以这样,于是就指挥军队,让(他们)撤退。秦兵遂退,不可复止。前秦军队就撤退,(但是一退)就不能再止得住。[以为:认为。然:代词,这样。麾(huī):指挥。使却:“使”后省略宾语“之”,即“使之却”,兼语句式。谢玄、谢琰、复:再。]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桓伊等率领军队渡过淝水进击秦军。苻融驰马巡视军阵,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想要约束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苻融)被晋兵杀掉,秦兵遂溃。前秦的军队于是就溃败了。[略:巡视。以:目的连词,来。帅:约束。退者:“退”与“者”构成名词性词组,意为“退逃的人(士兵)”。为晋兵所杀:前面省略主语,指苻融。为……所……,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用“为”引入行为主动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者“晋兵”。溃:溃败。遂:于是。]谢玄等乘胜追击,到达青冈。秦兵大败,自己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互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了田野,堵塞了河道。[至于:到达。青冈:地名,在今其走者闻风声鹤安徽寿县西北。蹈藉(jí):践踏。川:水道河流。]那些逃跑的秦兵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17 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将要来到,昼夜不敢停歇,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在草地上行走,在露天里住宿,加上饥饿受冻,死去的人有十分七八。之七八。[其走者:其,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些”。走,跑,逃跑。唳:鹤叫。且:副词,将要,快要。息:休息。草行露宿:草、露,在草地中、在野外,都是名词作状语,表处所。重(chóng):加上。什七八:十分初,秦兵少却,之七八。]起初,秦兵稍稍后退,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朱序在阵地后方喊道:“秦兵败了!”兵众们就狂奔乱逃。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朱序趁机与张天锡、徐元喜都来投奔东晋。[初:起初,表示追述往事。因:趁获秦王坚所乘云母车。机。奔:后面省略宾语“东晋”。]缴获了前秦王苻坚所乘坐的装饰着云母的车乘。复取寿阳,执其淮南太守郭褒。又攻取了寿阳,抓获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所乘:“所”字结构。即“所”和动词“乘”组合,组成名词性短语,“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表示“所乘坐的……”的意思。云母车:云母装饰之车。云母,矿石,有玻璃光泽,并呈不同颜色。其:代前秦。]坚中流矢,单骑走至淮北,饥甚,苻坚中了流箭,单身匹马逃到淮河以北,十分饥饿,民有进壶飧、豚髀者,坚食之,有的百姓送来了盛在壶里的汤饭熟食、猪腿,苻坚吃了下去,赐帛十匹,绵十斤。赏赐给他们十匹布帛,十斤丝绵。[中(zhòng):射中目标,意思上表被动。矢:箭。走至:逃到。甚:很,非常。壶飧(sūn):用壶盛的汤饭熟食。飧,熟食。豚(tún)髀(bì):豚,猪。髀,辞曰:大腿。绵:丝绵。](这些人)推辞说:“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臣为陛下子,“陛下厌倦困苦,安于享乐,自取危难。我们是陛下的儿子,陛下为臣父,安有子饲其父而①求报乎!”陛下是我们的父亲,哪有儿子给父亲饭吃还求取报偿的呢!”弗顾而去。他们连赏赐的那些东西看也没看就离开了。[辞:推辞。前面省略主语(进献给苻坚壶飧、豚髀的百姓)。陛下:对皇帝的敬称。臣为陛下子:为,动词,表示“判断”。“……为……”是判断句的一种类型。译为“……是……”。例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安:怎么,哪里。饲:给……饭吃。①而:转折连词,却。报:酬劳。弗顾而去:没有看就离开了。弗,副词,不。顾,看。去,离开。]坚谓张夫人曰:“吾今复何面目治天下乎?”苻坚对张夫人说:“我如今再用什么面目去治理天下呢?”潸然流涕。说着便潸然泪下。[张夫人:苻坚的宠妃。何:什么。潸(shān)然:流泪的样子。涕:眼泪。]18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谢安收到了谢石送来的捷报,知道秦兵已经战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当时正跟客人下棋,叠起信放在床上,一点没有喜色,照样下棋。[驿书:驿站传送的文书。此处指捷报。方:正。摄书:收叠书信。置床上:即“置于床上”。了无:全无,一点没有。如故:如,像,如同。客问之,徐答曰:故,旧有的,原来的。译为“像原来一样”。]客人询问谢安,他慢条斯理地回答:“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孩子们终于已经打败秦人了。”(下棋)结束以后,回到内宅去,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跨过门槛时,高兴得竟然连屐齿被折断都没有发觉。[徐:缓慢,慢慢地。小儿辈:孩子们。遂:终究,终于。贼:指代前秦军队。既:副词,已经。罢:结束。户限:门槛。屐齿:木屐底的齿牙。之:结构助词,无实义,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1.运用对比,突出主旨本文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首先是前秦和东晋兵士的数量和阵势的对比。前秦号称百万大军南下,旗鼓相望,前后千里,水军也声势浩大。东晋只有八万军队,朝野上下惊恐不安。其次是双方战前准备的对比。前秦伐晋之前,朝廷重臣都极力反对,由于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是被武力征服而降秦,而不是归化而来的,所以并非真心附秦,内部不够统一,军心不稳,充满隐患。而东晋主战派谢安等人坚决抗战,态度坚决,将兵上下同心协力,军心稳固。最后是将帅决策的对比。前秦主帅苻坚狂妄自大,注重表面声势,而实际战线拉得过长,分散了力量,且战争中不能镇定自若,一旦受挫,就惊惶疑惧,不能预测全局,最后惨败而归。而东晋主帅谢安尽管势单力薄,但能以自己的从容镇静稳住军心,而且指挥有方,把握有利时机,及时出击,最后大获全胜。作者以鲜明的对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从而使文章错综变化,富有波澜。2.适度的夸张修辞,增强了文章感染力前秦兵征讨东晋时,声势浩大,“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东西万里”,借助夸张,烘托了当时浩浩荡荡大举进发的气势。淝水之战,因东晋巧施计谋,致使众多前秦兵不战而逃,“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用适度的夸张,增强了读者的想象力,可以想见前秦将士溃逃时的狼狈和无能。考点对接状语后置句19 《淝水之战》中“问计于谢安”,“阳平公融言于坚曰”等句子均为文言特殊句式中的状语(介词结构)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前,对谓语起修饰或限制作用,即状语。如:“我在学校门口碰见何老师。”句中的“在学校门口”这个介词结构则是对谓语“碰见”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状语。但在文言文中,有时会出现介词结构发挥状语语法功能却放在谓语后的现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状语后置”,也有人称其为“介词结构后置”。这种“状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通常要将后置的状语还原到谓语的前面。状语后置句是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较高的知识点之一,考查方式主要体现在文言翻译题中。[考题印证](辽宁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有删节)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译文: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本句属于状语后置句和省略句,“一以诚意”作“遇人”的状语且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一以诚意”到“遇人”前;省略了主语(王尧臣),翻译时要补充。“遇”是对待;“矫饰”是虚假掩饰;“称”是称誉。参考答案:(王尧臣)全都真诚地对待别人,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20 参考译文:王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考取了进士的第一名,被授予将作监丞、湖州通判。皇帝下诏面试他,凭借著作佐郎的身份当值集贤院,出任光州知州。这一年光州(发生)严重饥荒,许多强盗掠取百姓的粮仓,按照法律要以死罪论处,王尧臣说:“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这之后就撰写进了规章制度,到现在还在使用。郭皇后被废黜,居住在瑶华宫,生了病,皇上很是同情怜悯她。在郭皇后被废时,宦官阎文应曾经帮助过皇后,等皇后生病了,文应又主管监察医治的情况。皇后将死时,有人怀疑文应有奸邪的计谋。王尧臣请求将此事交付给御史,审问调查事情的真伪,来消除天下人(对此事)的疑虑。事情虽然最终没有这样做,但自从阎文应掌权以来,再也没有人敢说什么了,后来文应突然因为放纵专横的罪名被处死了。……王尧臣为人纯正质朴,即使富贵显赫时也不忘勤俭节约。(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有文集五十卷。临终前,他口授他的弟弟王纯臣写下了作为忠臣的最后奏章,(奏章中强调)把江山社稷看作最重要,把储君未立当作忧愁。皇上对此非常感慨,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停止上朝一天,并追赠他为左仆射,太常寺又(给他)追加谥号为“文安”。[技法汇总]如何判断状语后置句一、了解状语后置句的形式状语后置句主要有两种形式。1.介词“于”“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古汉语中介宾结构作状语,一般用在动词谓语的后面,翻译时习惯上应该提到动词的前面,这种情况下,介词“于”“乎”可译为:在、把、向、比、同、跟。如:(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作状语,译为“从蓼蓝中提取的”;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作状语,即译为“比蓝青”。(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作状语,译为“在我前面出生的(意为年龄比我大)”。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古汉语中这种结构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翻译时也应该提到前面。这时,介词“以”一般可理解“为把、用”。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司马迁《鸿门宴》)“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作“告”的状语。21 二、判断方法1.找出句子当中的谓语动词因为状语是专门修饰谓语动词的,谓语动词的位置是相对不变的,文言文中状语的位置就在谓语动词之后了。如:(1)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赤壁之战》)(2)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上面的例句中谓语动词分别是“会,重、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惑、欺”,后置状语分别是“在当阳长坂”“比泰山、比鸿毛”“被郑袖、被张仪”。2.依据介词结构后置的规律来判断如果是介词结构后置情况,句子符合这种结构:“谓+宾+介+名(代)”,这里的介词结构就可以理解为后置的状语了。如:得双石于潭上(《石钟山记》)结合规律判断:“得”应该是谓语动词,“双石”是宾语,“于”是介词,“潭”是名词。由此推知,这是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翻译时,要把介词结构还原到动词谓语之前,以使语序正常。将“于潭上”放到“得双石”之前,译为“在深潭边得到两块石头”。在介词结构后置句中,介词多为“于”“以”“乎”等来担当,“于”“以”“乎”也就可以看成是判断介词结构后置的一种依据,只是这些介词在不同的句子里的意思是不同的。世界从一个叫东山的窗口再现。风流的谢安,正值年轻茂华的谢安,甩着长长的襟袖,迎风吟哦着诗词。生的爽然,闲22 适的坦荡,一步一缓中就这样狂然浪掷在山中肆意横放的石上。东山的石经年观览了谢安的风流洒脱不羁的性情,想必也有别于异地的山石吧?用手轻抚,能随便掐一把诗句抑或是他们群起出游狂欢时愉悦的笑声出来吧?独对一山青,只是不见谢公。东山的山径上留下了几多的屐痕?风流的谢安,意气风发的谢安,率真地领着一群家妓登山远游,春的鲜活与嫩绿已悄悄布在山冈间,春的缤纷无数已迷乱了他们的眼,心似蝶星星点点地落在绿草丛里,生的惬意就如这了。附近再无别的“树”,谢安家族中其他的“树”早已移植到朝野中去了,这里只余一湾溪流,一山的葱茏,让谢安这株“树”在乡间活得异常逍遥。远离尘世喧嚣,不为任何情绪地将心放松,将心放松到一个极致,安然如只乡野的鸟儿闲情地栖息在优美山水里,谢安41岁前的日子就这么凝聚成了一个经典,一个令人无法企及的高度,让后世的人禁不住浮想联翩。30年,人生最美好、最光彩夺目的年华,谢安却潇洒地把它浪掷在一派山水间,闲闲然如没事般轻笑一声就过去了,想起“随其自然,随顺性情”就是这样了……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兰亭雅集,曲水流觞,吟诗抒怀的谢安又演绎出另一种极致的风雅。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清心寡欲就无法志向明确,不平心静气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辛弃疾《水龙吟》: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那个柔情万种的谢安,那个遒劲有力的谢安,谁在沉思中将他唤醒,智慧了后世人的眼。东山再起的谢安,浪漫依旧,洒脱依旧,看一切都云淡风轻,事事物物都了然于胸,一切似其遒劲的笔锋轻描淡写地划过,却又深留余痕。人站得高,眼光望得足够远,这一切都是实至名归。冷静的眼神,沉稳的脚步,飞速的思维,锋芒不露——他的状态是睿智的。谁说“隐”与“仕”是绝对的,对谢安来说只是一道小而又小的沟渠,轻松地提着衣襟一角一跃就过去了。边界的一边是秀山丽水,闲然愉悦谈笑风生的优雅;边界的这边是豪情万丈、弹指间秦军灰飞烟灭的壮观——边界是用来跨越的。他将自己的才华演绎得淋漓尽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谢安东山再起后,历任吴兴太守服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尚书仆射、扬州刺史、中书……直至巅峰时的淝水之战,一气呵成,谁都不能和他企及。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出辉煌的极点。隐与仕两种截然不同的色调在传奇的谢安身上浑然天成地氤氲成了一种诱惑,穿越时空,让人沉迷。“来,让我们创造一个日子让后世的人纪念”——那史上极具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把谢安生的辉煌推至了极致,肩负着“为苍生起”的谢安激情满怀地诠写着奇迹。一个人在事业上所应具备的完整的思维在其身上皆可寻觅到。他把每一个日子过得寻常又不平凡,变成一个传说流传了下来。如果飞翔便是价值便是愉悦,又何必向着看着你的人解释?这一株东山的芦苇,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偶像,音调铿锵响亮,气势恢弘,荡气回肠。观谢安的历史,如一路捡拾斑斓23 的叶,在色泽丰美的林间。谢安的一生如其极善的行书,轻松,活泼,迅捷,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都极具火候。恬淡名利,独善其身,看破世情,急流勇退,带着移风易俗通透的眼光,急流勇退的谢安对会稽山水仍有一种迷恋的情愫,四月的想望总是淡如雨丝,禁不起手的一握;记忆中的空濛山水,飘香的栀子花,似很近又很远,成了谢安余生最大的遗憾。谢了,一切瞬间皆已谢幕,生的豪情,美轮美奂的才华诗情,生的智慧从容,如烟花般转瞬即逝。在朝廷的金殿上,孝武帝司马曜终于认识到没有谢安,就没有他的一切,诏赠其为太傅,封为庐陵郡公。一切已已矣,再多的封赠,徒然枉矣,逝者已不在。朝野和谢安之间是东山,谢安在游人的眼里仰慕成了一堵墙,亘古地立在东山旁,成了一种精神的经典。生的不平事、烦忧皆可忘掉,这世界没有任何事值得你生气。我从这东山层叠的乱石间遐想许久以前谢安彳亍于山间的情形,在一丛山的青翠里,尽情舒展自己的性灵,抚琴弹筝,饮酒赋诗……清澈空灵的眸光越过会稽山水的秀丽、山花烂漫的春的包围。想一想谢安,将和浪漫同在。[佳作赏析]作者堪称谢安的“千古知音”,“朝野和谢安之间是东山,谢安在游人的眼里仰慕成了一堵墙,亘古地立在东山旁,成了一种精神的经典”。谢安不慕名利,活得自然而潇洒,他隐居于青山绿水之间;他又胸有苍生,当国家需要他时,毅然出山,扛起千斤重担,驾驭航船,冲过风浪。他的确是一个“经典”,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经典”。文章字字珠玑,华丽隽永,恰如谢安的潇洒浪漫。24 (时间:40分钟满分:59分)文言基础专练(共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翻译题1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②今寇.众我寡,难于持久B.①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C.①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②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D.①问计于谢安,安夷.然②化险为夷.解析:选CA项“寇”,①动词,入侵,侵犯;②名词,敌方,入侵者。B项“拜”,①授予官职;②行拜礼。C项“却”,①②都是动词,后退。D项“夷”,①平静;②平安。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②吾其.左衽矣B.①马倒,为.晋兵所杀②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C.①兼道就融于.寿阳②安棋常劣于.玄D.①所陈策画,何.可从也②此亦勍敌,何.谓弱也解析:选DA项“其”,①代词,相当于“那些”;②副词,表推测语气。B项“为”,①介词,表被动;②动词,相当于“说”或“进献”。C项“于”,①介词,用在动词后面,引出动词涉及的对象;②介词,比。D项“何”,①②都是疑问代词,怎么。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A.遣精.锐.三千入卫京师B.欲不战以老.秦师C.栅.淮以遏东兵D.草.行露.宿解析:选C例句,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A项“精锐”,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精锐的军队。B项“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惫。C项“栅”,名词活用作动词,设置栅栏。D项“草、露”,名词作状语,在草地里,在野外。4.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5 例句:问计于谢安A.马倒,为晋兵所杀B.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C.安棋常劣于玄D.鲜卑、羌虏,我之仇雠解析:选C例句,状语后置。A项,被动句;B项,判断句;C项,状语后置;D项,判断句。5.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晋方面的谢石起初有畏惧心理,想采取以逸待劳的策略来拖垮前秦的军队,但是他后来听从了他人的建议,大胜敌人,振作了士气,威慑了敌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B.从后文的叙述来看,谢玄要求秦兵后退以决胜负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策略。C.苻坚在这次战争中表现了主观臆断、固执己见、不善于听从他人正确的建议、临阵有畏惧敌人的心理等弱点,这些都是导致他失败的很重要的因素。D.朱序的行为——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对前秦军队的失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解析:选DD项中,朱序的行为起到了动摇前秦军队军心的作用,为前秦军队溃败的重要原因,但不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谢玄的策略以及苻坚的错误决断。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4分)译文:(2)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3分)译文:(3)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3分)译文:答案:(1)良家少年全部都是富家子弟,不熟悉军事,只是苟且说些阿谀奉承的话来迎合陛下的心意罢了。(2)如果能够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来一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3)苻融驰马巡视军阵,想要约束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苻融被东晋的士兵杀掉,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26 二、阅读理解专练(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多学一点]1.“即了其大指.”中的“指”,是通假字,同旨,“大指”解释为大意。2.“夏人蚕.食其地”中的“蚕”,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蚕一样。3.“籍命光按.视.”中的“按视”,解释为巡视。4.“引兵夜.渡河”中的“夜”,是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在夜里。5.“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中的“报”,解释为答复。6.“时人贤.之”中的“贤”,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贤。7.“又奏赋以.风”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解释为来。8.“天下寒心而莫.敢言”中的“莫”,解释为没有谁。9.“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中的“而”,是连词,表承接。10.“特欲仓卒.之际”中的“卒”,是通假字,同猝,“仓卒”即“仓猝”。11.“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中的“宜”,解释为应该。.27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解析:选C文段中“言”是标志词,后文是用近似对偶的句式列举了两种情况。据此断定选C。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解析:选C“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解析:选B“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了他的意见”。28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5分)译文:(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5分)译文:参考答案:(1)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参考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29 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做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看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三、语言表达专练(15分)11.我们现代汉语中的许多成语都与古代战争有关,关于淝水之战的成语你能列出几个?你还能列出几个与另一场古代战争相关的成语吗?(6分)(1)淝水之战:(2):参考答案:(1)投鞭断流、东山再起、风声鹤唳、草木皆兵(2分)(2)垓下之战: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十面埋伏(4分)12.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5分)(1)简要描述画面内容,不超过60字。(3分)答:30 (2)概括漫画的寓意,不超过20字。(2分)答:解析:作答本题,第一步是读懂漫画,明确画面内容,并结合漫画文字把握漫画的寓意。第二步是结合题目具体要求,采用要求的表达方式来措辞作答。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用不超过60字的文字简要描述画面内容,回答时要将漫画中的人、物、话描述出来。第二问要求用不超过20字的文字概括漫画的寓意,回答时要将漫画讽刺的内容揭示出来。参考答案:(1)画面上有一桌丰盛的宴席,中间是一整只骆驼,桌旁一个领导正交代下级要用骆驼回请曾用一头牛招待他们的人。(骆驼宴1分,领导与下级1分,所说的话1分。那句话可直接引用也可间接引用。超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2)讽刺了攀比、浪费的不良社会风气。(满分2分,答出“攀比”即得满分,答出“浪费”得1分,其他相近词语酌情给分)13.仿照下面句式,另举事例,写两个结构与例句相同的句子。(4分)假若当初前秦王苻坚能知人善任,获取民心,怎么会全军覆没,兵败淝水?答:参考答案:假若当初楚怀王能选贤任能,严明法度,怎么会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广开言路,察纳忠言,怎么会身败名裂,葬身火海?31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