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言教育第四单元·艺术与科学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本课时编写:甘肃省金塔县中学常宝华
课文导入《诗经》产生于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其中有很多作品是用重章复沓的形式来反复感叹抒发感情。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审美情趣,从《诗经》以来就滋养着中国人。对称和谐,然而又平中出奇,千姿百态。这一审美情趣延伸到中国人的各个生活层面:音乐、舞蹈、建筑、服饰、书法等等。其实不独中国人,世界各个民族都不约而同生成了这种审美眼光。
课文导入“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憩。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这段话是著名建筑家、本文作者梁思成在50年代对保留北京城墙的意义所作的形象展望。梁思成,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人之一,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建筑教育家。同学们猜一下,他会主要从什么角度来谈这一审美现象呢?
初读课文通读全文,你能否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在哪几段?并试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观点。作者观点——重复与变化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建筑之美,两者缺一不可。主要内容在第8段到文章结束,举例谈重复与变化统一的审美原则是如何在建筑上体现的。
初读课文第1段到第7段谈的是什么?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关系?第1段是全文的总纲,谈的是在有持续性的艺术作品中,重复与变化缺一不可。第2、3段,谈在音乐中是通过主题(重复)与变奏(变化),体现重复与变化相统一这一审美原则的。第4段,谈舞蹈也是通过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又给以相应的变化,来突出要表现的某种感情和艺术效果。第5段,谈在绘画的处理上,也可以看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初读课文作者以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为例,具体阐释第1段中提出的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原则,并由此引出对建筑艺术中这一原则的探讨。这样写,是先用具体可感的实例来阐释抽象的美学原则,让读者很容易理解;从人们熟悉的音乐、舞蹈谈起,引入到建筑这一人们不很熟悉的艺术门类,让读者由熟悉的到不熟悉的,有一个认识上的过渡。此外,还打开了视野,让读者驰骋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统一的普遍规律。
初读课文作者是如何说明建筑中重复与变化有机统一的原则的?从第8段到最后,作者通过举我国建筑的实例,来具体说明阐释中心观点。具体说,第9段以人民大会堂为例,第10、11段以明清故宫为例,第12段以颐和园谐趣园为例,第13、14段以颐和园长廊为例,15段举世界建筑史上的建筑为例加以说明。
初读课文说一段话,为这篇文章做一个提要。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无论它是时间上持续,或是空间上持续,或者是时空的持续就都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做到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现在的建筑设计也要注意这个问题。
精读课文1、人民大会堂的几十根柱子有什么特点?2、北京故宫的前三殿、后三殿,廊、庑、楼、门等有什么特点?3、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有什么特点?4、颐和园的长廊有什么特点?5、回廊墙上的花窗有什么特点?6、这几个建筑有着怎样的共同之处?
精读课文1、人民大会堂的几十根柱子有什么特点?2、北京故宫的前三殿、后三殿,廊、庑、楼、门等有什么特点?3、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有什么特点?4、颐和园的长廊有什么特点?5、回廊墙上的花窗有什么特点?6、这几个建筑有着怎样的共同之处?
研读情感1、试举一个艺术门类的例子,具体谈谈你对艺术中重复与变化的理解(诗歌、小说、舞台剧、绘画、雕塑等均可),比如绵延的万里长城、卢沟桥的石狮子,是否也体现了重复与变化的审美原理?2、在我国各类艺术形式中,美的原则是多种多样的,有含蓄蕴藉之美、形神兼备之美、虚实相生之美等等,你能否学习课文写法,结合几种艺术形式,就其中你感受较深的一个原则,谈谈它们之中的相通之处?如“谈诗歌、书法与雕塑之间所共同体现出的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3、课下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的生平以及他在中国建筑史上所做的贡献。
研读情感4、梁思成先生是一位在建筑学领域有很高学术成就的大师,同时也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其父梁启超曾在信中向他说过这样一番话:“……一位大文学家、大美术家之成就,常常还要许多环境以及附带学问的帮助。中国先辈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来你学成之后,常常找机会转变自己的环境,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次,到那时候或者天才会爆发出来——我愿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微多用点工夫。”学习完此文后,结合你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与体悟。
拓展延伸示例1:《中国石拱桥》:拱桥的石柱是千篇一律的,而“每个柱头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示例2: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主题与变奏随时间持续表现出的重复与变化。示例3:故宫从大清门至太和殿,先后通过五座门、六个闭合空间(庭、院、广场),总长约1700米。其中有三处高潮:天安门——午门——太和殿。进入大清门首先是千步廊。经过这个狭长的空间后,出现一处横向展开的广场,迎面是高大的天安门城楼,对比效果强烈,形成第一处高潮;进入天安门,与端门之间形成一个较小空间,顿为收敛。过端门,呈现一个纵深而封闭的空间,尽端是雄伟的午门,有萧杀威猛的气氛,构成第二个高潮;午门和太和门之间又变为横向广庭,舒展开旷。经太和门进入太和广场,是巍峨崇高的太和殿,形成第三个高潮。由此可见,空间的对比变换,在故宫是一个典范。
拓展延伸推荐书目:《凝动的音乐》,梁思成著,百花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