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作者简介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2.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副标题中的“通感”又应当怎样理解?通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本文是一篇科技论文。2.“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即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
修辞方法“通感”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本文中“通感”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是事物间具有共性或共同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上的一致反映。
阅读课文,回答:“千篇一律”“千变万化”各指什么,二者是怎样的关系?“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它们是辨证统一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指出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特别重要。第2段至第7段是第二部分,举例论述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中都是通过重复与变化来突出某一种艺术效果。第8段至第16段是第三部分,举例论证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关链接:历尽劫难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宋)所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市俗人事从总体来看,可分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段在《清明上河图》中,重复的是什么?变化的是什么?
城郊:农村清明时节的田野景色:疏林薄雾掩映着农舍酒家,阡陌纵横、田亩井然。行人往来于途,或乘骑闲览,赏春踏青,或驱牲赶路。《清明上河图》(局部)
街市:城内街市交错纵横,房屋鳞次栉比,酒楼店铺百肆杂陈,招牌幡幔目不暇接,饮食百货应有尽有。重复的是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城郊、街市、汴河这三段景物又不尽相同,这三段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画面,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体现了12世纪我国的都市生活面貌.
汴河:河面宽阔,水势清缓,几十艘货船散布其间,或沿岸停泊,或驶于中流。一座巨型的木拱桥横跨河上,将两岸街市相连,有人称它为“虹桥”。
《清明上河图》构图有什么特点?
《放牧图》的构图有什么特点?
北京故宫的前三殿、后三殿,廊、庑、楼、门等有什么特点?
人民大会堂的几十根柱子有什么特点?
颐和园的长廊有什么特点?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重复与变化和谐统一
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第1段是理解全文的“纲”,提出了论题和论点。说明艺术作品中的“持续性”包括三种:一种是时间的持续;一种是空间的持续;一种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
第2段指出“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创作者通过乐句、乐段的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
第3段以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明确地阐述了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辩证关系。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
第4段说明舞台艺术是时间、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创作,创作者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旋律的重复与变化来突出某一种艺术效果。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
第5-7段以宋朝画家张择端的名《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说明在时间与空间的不断持续中,绘画创作在重复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而这种重复中的变化与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变化关系十分相似。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
第8段过渡到论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
第9段说明作为建造人民大会堂构件的柱子完全相同,是简单重复,但不同的是这些柱子在组合排列中“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作者强调重复是给予这座建筑以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
第10、11段介绍世界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故宫。作者总结道“空间和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
第12段简略介绍颐和园里的谐趣园。第13-14段介绍建筑上“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如果说长廊的柱子是“千篇一律”,那么乐寿堂回廊墙上的花窗便是“大统一中的小变化”了。花窗的变化与廊柱的重复各具情态和谐统一。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
第16段,简评我国12年来的城市建筑设计情况,指出不足,进一步阐明建筑设计要做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和谐的统一。第15段,明确指出: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群体建筑,“往往都以建筑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
全文结构其实也体现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艺术原则,请加以分析。音乐、舞台艺术、绘画、建筑,变化着的是不同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是相通的艺术规律;一项项、一节节按顺序说来,结构稳重、朴实,却通过一次次重复强调了在“千变万化”的艺术创造中“千篇一律”的艺术规律。
1.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的时候,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持续性”的含义是什么?如果没有持续性,就谈不上重复和变化了。思考
2.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谈音乐和绘画确是为了谈建筑,文章倒数第二段里写到“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如果没有了前文的音乐和绘画,那么“手卷”和“乐曲”的说法就失去了依托。思考
3.文章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用了20个“一根”。连用20个“一根”的表达效果怎么样?20个“一根”在语言上就给人以厌烦感,让人无法接受。也就是说,长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形状,千篇一律的圆柱才能给人以特殊的感受,长廊需要的是重复,不是变化。思考
4.“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耐人寻味,请品味作者通过“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这一细节传达的思想内容。浅白通俗的语言揭示了建筑师的作用、建筑与人的生存关系。话语浅显,但包含着很深刻的思想。人被现代建筑统一分割,装在规范的空间里,已经被异化了。有人说现代建筑就是新的贫民窟,没有亲切感,人们找不到自己的家园,好像孩子哭着找不到家门……人们已经被生活的紧张和压迫隔离和囚禁。这句话表现了作为建筑大师的梁先生对当代城市建设中错误思潮的焦虑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思考
请运用课文介绍的观点和知识,谈谈你对所居住城市建筑的评价或意见。品评自己周围的城市风貌,关心家乡,关注社会,进一步借助所学知识增强自己的审美素养。写一篇400字左右的随笔。
中国文化讲究含蓄之美,请以“中国诗歌、戏剧、建筑的通感”为副标题,写一篇短文。参考思路:中国文化重含蓄之美。诗、画、建筑乃至戏剧等等,莫不如此:绘画重视画外之意,要的是传神,要的是藏在画面之下的意境;不像西方绘画那么直接、注重真实、符合逻辑和准确的细节。中国绘画画面极其简捷,留下大片空白,也少用色彩,所以水墨画大行其道,要的是给观众留下想像和回味的空间。建筑如苏州园林,不是曲径,就是曲廊,还有假山内的曲洞。开阔的水面太开阔太直接,那么就建一个亭子。要想知道亭里的风光,得先要经过九曲十八桥。为的是让人一曲一个景致,一折一个天地,让人想像,让人回味。这同我们诗画里的意境异曲同工。中国艺术就象陈年的老酒。艺术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融入自己对文化的修养和积淀、人生的沧桑和对自然的观察才能有好作品。品诗品画的人也要象品酒一样地慢饮细品才会咂出味道来,才能领略其中的诗意。这里的“诗意”,实际就是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