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痛与不痛的秘密
课堂互动探究写作素材积累第3课 痛与不痛的秘密基础自主学案知能优化演练美文佳作欣赏诗海探珠
诗海探珠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赏析】这首诗抓住“宦游人”对季节变换、景物各异而独有的敏感这一特点来描写,勾画了一幅绚烂明媚的早春图。画面上有五彩缤纷的朝霞,有早开的梅花、吐叶的垂柳,有鸣啼的黄莺、灿烂的阳光、绿色的叶。这一切显得那样生气勃勃,春意浓郁,给人以美的感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诗人不是静止地去描写,而是通过自己的审美感受,选择具有特征性的景物,摹写春天的气候、景物的变化,精工细腻,准确地表现出那特定的自然景物的优美和神韵。
这首诗首联“惊”字表明作者身在异乡,四处奔波因而对景物变化十分敏感。“惊”有“新的一年又到了,何时才能回家乡”的感慨;二、三两联借景抒情,最后一联直抒胸臆。全诗尾联和首联照应,从结构上看浑然一体,语言洗练,对仗工整。
【思考】这首诗的首联“偏惊物候新”的“惊”字表达独特,作者为什么要用“惊”?【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三、词语辨析(1)必然·显然两者都是副词词性。必然:事理上确定不移;哲学上指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显然:表示情况非常明显。例:对下一代的关怀,应该注重对知识的运用,而不是对知识的记忆。_____,培育是不可或缺的、造就现代人才的基本方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_____。显然必然
(2)敏感·灵敏二者都有“反应快”的意思。“敏感”指对外界事物反应敏锐、剧烈,“灵敏”指反应快,灵巧敏捷。前者是个人的感觉,后者是反应。例:深度报道虽然不是政治新闻网的最大优势,但对政治新闻的_______性却令人拍案叫绝,表现了记者面对新闻反应的______性。敏感灵敏
四、词语释义①堡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一模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轮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迟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四面八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毫无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冲要地点作防守用的坚固建筑物;比喻难以攻破的事物或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人。形容完全相同,没有什么两样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事物发展的动向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向不存在问题,十分肯定
五、文学常识韩济生(1928-),浙江省萧山市人。著名的__________,博士研究生导师。1953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学系。在大连医学院生理高级师资班进修后,先后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北京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北京医学院等单位生理系任教。生理学家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院士。兼任《生理科学进展》杂志名誉主编,《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国际神经科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等编委。
六、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学术上的顽固堡垒,往往需要各路兵马从不同角度加以围攻,才有可能攻克”有何含义?【提示】“堡垒”“兵马”“围攻”“攻克”均为军事术语,作者借之以分别设喻,“堡垒”比喻既具有止痛作用,又没有耐受性和成瘾的缺点的理想的药物,其前着一“顽固”,足见寻找之不易;
“兵马”喻指化学家、药物学家、医学家,用“各路”修饰,既表示此种药物价值非同寻常,又表明这项工作需大家的通力合作;“围攻”比喻不同行业的人合力寻找;“攻克”喻问题的解决。这个比喻句,囊括了同一领域的四个比喻词,表达准确而形象,简练而明白。
2.如何理解“我们只能说儿子长得像父亲,很难说父亲长得像儿子,但根据儿子的长相,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出他的父亲来”这句话?【提示】这是一个新颖而有趣的比喻,作者把存在于人体内至少已有几千万年的类似吗啡的一些物质比作父亲,而把170年前才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吗啡喻为儿子。这个“父”与“子”的妙喻,就把体内吗啡与植物吗啡的关系说得一清二楚。据已知之“子”的相貌,探寻未知之“父”的面目,类于顺藤摸瓜、溯流穷源,这样,找到存在于人身体里的“吗啡”就不会是那么盲目而艰难了。
3.从文中看,镇痛研究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提示】170年前德国科学家从鸦片中提炼出吗啡。吗啡有很好的镇痛效果,但有耐受性和成瘾的缺点。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科学家发现把极少量吗啡注射到家兔的脑子里,有明显的镇痛效果。说明吗啡起止痛作用的部位就在脑子很有限的区域。后来发现吗啡的分子结构有左旋、右旋两种形式,只有左旋吗啡有止痛作用,右旋没有。使人们推想身体里可能有一些特定的部位,专管止痛。
1973年发现“吗啡受体”,并证明人、猴、猫、兔等动物的脑子里都存在“吗啡受体”。说明“吗啡受体”是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种动物所共有的一种结构,并使人们推想出身体里本来就存在着类似吗啡的一些物质。1975年英国科学家找到了存在于动物和人的脑子中,作用与吗啡相似的物质,起名“脑啡肽”,揭开了“痛与不痛的秘密”。
4.“这个消息像山谷里轰了一炮,引起了四面八方的反响”中“这个消息”指的是什么?【提示】“这个消息”指科学家找到了可以和吗啡一样产生镇痛作用的“脑啡肽”。它所产生的轰动效应,作者以山谷里的炮声必然引起整个空谷的回响来比喻,以突出其震动之巨大,反响之强烈。下文写制药厂人的“希望”、医生们的“想知道”,其实正是“四面八方的反响”的具体表现。贴切而形象的比喻,活化了说明文平板而枯燥的语言。
5.这篇文章介绍了镇痛研究的发展进程,但全文并不是散乱的成果简介,请思考作者是怎样将研究过程中的每个发现紧密联系起来的?【名师点拨】作者善于运用过渡句承上启下,比如第二自段开头,“科学的道路是曲折的”;第三自段开头,“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第四自段开头,“发现脑啡肽的消息,在我国医学界引起的兴趣尤其强烈”。这些句子的使用,使得文章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让读者明确地看到镇痛研究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
6.这篇文章说明的是一个医学研究问题,专业性强,但是普通读者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难懂,这是为什么?【名师点拨】作者在说明过程中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比如说明左旋吗啡和右旋吗啡的差别时,写道:“左旋吗啡和右旋吗啡结构非常相似,就像人照镜子时看到镜中人像和自己一模一样,所差的只是自己的左手成了镜中人的右手。”又比如把“吗啡受体”比喻成一把“镇痛之锁”:“身体里可能有一些特定的部位,是专管止痛的,但它上面挂着一把锁,只有左旋吗啡这把钥匙,才能打开这把‘镇痛之锁’。”
还有一处:“惟一的可能性就是,身体里本来就存在着类似吗啡的一些物质,可以去打开‘吗啡受体’这把锁;而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吗啡只是和它有相似的作用罢了。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我们只能说儿子长得像父亲,很难说父亲长得像儿子,但根据儿子的长相,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出他的父亲来。”比喻的运用,使得专业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也使抽象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
[细剖·深析][楼主]《痛与不痛的秘密》这篇文章的语言非常具有特色,试举例说明。
[沙发]文章的开头,作者由我们熟悉又憎恶的鸦片引入话题,语言浅显易懂,使得介绍的科学难题,能强烈地吸引读者,引起阅读兴趣。
[板凳]“这些表面看来很奇特的现象促使人们推想,身体里可能……也无法把它打开。”这句话说明科学幻想在高科技领域中的重要作用。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本来深奥的科学难题说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因为受无数科学幻想的驱使,人们才付出极大的努力,成功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关。正确的科学推想,是探索科技和宇宙奥秘的重要条件。
[三楼]“而现在新发现的脑啡肽,很可能是身体内部与疼痛作斗争的队伍中一名强有力的成员。”这句话中的“很可能”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性的特点。
写作素材积累技法借鉴善于运用比喻这篇文章作者在说明过程中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比如说明左旋吗啡和右旋吗啡的差别时,写道:“左旋吗啡和右旋吗啡结构非常相似,就像人照镜子时看到镜中人像和自己一模一样,所差的只是自己的左手成了镜中人的右手。”
又比如把“吗啡受体”比喻成一把“镇痛之锁”:“身体里可能有一些特定的部位,是专管止痛的,但它上面挂着一把锁,只有左旋吗啡这把钥匙,才能打开这把‘镇痛之锁’。”比喻的运用,使得专业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也使抽象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随堂练笔请以“残阳”为题,使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表现感悟之情。
素材积累1.课内素材开发付出总有回报韩济生院士为了国家的需要,在37岁时由研究生理学改为研究针灸,经过四十余年的潜心研究,终于部分地阐明了针刺镇痛的机制,证明了针刺穴位能够刺激中枢神经中镇痛化学物质释放,从而起到镇痛作用。这一原创性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获得了国家级以及海内外多种奖励,在世界学术界也争得一席之地。
[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责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付出和回报”等有关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2.鲜活素材速递故宫锦旗错别字道歉:强词夺理“尤其错误”故宫博物院16日通过微博就其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出现错别字一事,向公众道歉。故宫在这份声明中说,此次赠送锦旗由保卫部门负责联系、制作,赠送前未“交院里检查”。在媒体质疑时,该部门未请示院领导,仍然坚持错误,强词夺理,不仅误导公众,而且使故宫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故宫博物院日前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感谢警方迅速破获展品被盗案。而一面写有“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的锦旗,引起网友质疑,称“撼”为错别字,正确用字应为“捍”。面对质疑,接受媒体采访的故宫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撼’字没错,显得厚重。跟‘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中‘撼’字使用是一样的。”此举引发外界更大的质疑,有语言文字方面的专家表示,“撼”字在这里肯定是错别字。16日,故宫博物院通过微博对外发布声明,就此事向公众道歉。
[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汉字使用”“死爱面子犯低级错误”“网络监督”“文化的意义”等有关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美文佳作欣赏史铁生:敬重病痛余 杰
有一次,一个记者问作家史铁生:“你对你的病是什么态度?”没有想到,在轮椅上呆了二十多年、每隔几年都要去医院做透析的史铁生这样回答道:是敬重。为什么这样说呢?为什么是“敬重”而不是“恐惧”和“厌恶”呢?面对困惑不解的记者,史铁生解释说:“这绝不是说我多喜欢它,但是你说什么呢?讨厌它吗?恨它吗?求求它快滚蛋?一点用也没有,除了自讨没趣,就是自寻烦恼。
但你要是敬重它,把它看作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命运对你的锤炼,就像是个九段高手点名要跟你下一盘棋,这虽然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但你却能从中获益,你很可能就从中增添了智慧,比如说逼着你把生命中的意义都看得明白。一边是自寻烦恼,一边是增添智慧,选择什么不是明摆着吗”
读着史铁生的这段话,我立即想起了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的一代大侠独孤求败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独孤求败,具有盖世的武功,他一辈子都在寻找真正算得上敌人的对手,却始终没有能够如愿。独孤求败体验到,没有“敌人”的人生,其实是最不值得过的人生。最后,他在孤独的叹息声中悄然死去,给后人留下了神奇的武功秘籍和兵器。独孤求败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中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面前有一个凶恶的敌人,而是面对那苍茫虚空的“无物之阵”。在寂寞和空虚中消耗生命,是对生命最大的嘲弄。独孤求败没有遇到一个值得敬重的敌人,而史铁生遇到了,它就是疾病。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张史铁生与世界短跑冠军刘易斯合影的照片。史铁生安静地坐在轮椅上,刘易斯潇洒地站在他的身边,两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他们两人是真正的知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要快。刘易斯读过史铁生写的书,他尊重这个坐在轮椅上的中国作家。
刘易斯的眼睛凝视着史铁生,他的眼光里不是怜悯而是尊敬。他们的灵魂是相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奔跑者,他们在与命运赛跑与人类那与生俱来的悲剧性赛跑。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自始至终都不认输。在我看来,敬重疾病的史铁生似乎比刘易斯更有力量。
病痛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敌人之一。它从人刚刚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人的脚步,一直到人走进自己的坟墓为止。病痛是死亡的直接的制造者,病痛是死神的忠诚的传令兵。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疾病,人类一大半的“正常死亡”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人类可以登上月球,人类可以深入海底,人类的科学(包括医学在内)日新月异,飞速发展。
但是,人类依然无法彻底告别病痛。旧的病痛被彻底征服了(如中世纪曾经夺走一半居民生命的天花),但新的疾病又让人束无手策(如艾滋病)。因此,病痛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最残酷、最强大和最无情的敌人。在与这样恶毒的敌人长期的战斗之中,人类自身的意志、毅力和高贵性方才得以完全展露出来。想想看,假如没有疾病,人将变成一种何等懒惰、何等狂妄、何等愚蠢的动物啊。
南非前总统、人权斗士曼德拉也是一个敬重病痛的伟人,他把疾病当作是跟种族主义者一样邪恶的敌人。当曼德拉被诊断出患了癌症之后,他依然满脸笑容地出现在电视镜头前,鼓励所有患病的同胞们与疾病战斗到底、绝不放弃。在曼德拉成功接受完手术之后,约翰内斯堡电台专门为他制作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花篮,整个花篮由三万朵鲜花组成。
人们在花篮前安放了募捐盒,原本是用来筹集曼德拉的医疗费用,曼德拉却将所有的钱款都转入了“曼德拉儿童基金会”,作为给被疾病折磨的孩子们的一个专项基金。敬重而不是抱怨疾病,背后是十足的信心和安详、是沧桑的人生体验和宽广的胸襟抱负。曼德拉早已经超越了他在“此生”的一个“臭皮囊”。
如果有爱、有信心、有希望,就能够与不幸、与病痛乃至于残疾“和平共处”。法国思想家薇依写过一本名叫《重负与神恩》的著作,在她看来,“重负”乃是神的恩典。人类正是在对不幸、苦难和病痛的负荷之中,荣耀着神的恩典。薇依这样说:“至高无上的爱越过痛苦,建起最崇高的结合的纽带,这种痛苦于无声处响彻长空,就像两个分开的、模糊的音符,就像纯洁的、撕心裂肺的和音……执着地追求着爱的人们,在不幸将他们推入深渊中听到这个音符,从此刻起,他们就无任何疑虑。”
薇依在巨大的病痛中死去,即使临终之前,她还在劝说护士去照顾其它的病人,“他们比我更值得照看”。敬重病痛,敬重挫折,敬重敌人,这样的人是幸福的。史铁生说:“对困境先要对它说‘是’,接纳它,然后试试跟它周旋,输了也是赢。”正是由于这种信心的支撑,人类才得以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身体可能出现问题,但心灵却不能残缺。《圣经》中说:“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灵忧伤,谁能承当呢?”(《箴言》)史铁生战胜了心灵的忧伤和沮丧,而依靠信心来生活。
他将疾病与“漂流”作了一番有趣的比较,在《病隙随笔》中这样写道:“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至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报酬: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知道不咳嗽的日子多么安详。
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自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等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往日日光。终于醒悟:其实自暴自弃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敬重疾病的态度让史铁生在“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的当代文坛获得了罕见的澄明通透的心境。当那么多身体健全、头脑聪明的中国作家纷纷成为权力的帮闲和帮忙甚至帮凶的时候,史铁生却在文坛里开始了他独特的人生思考。
《圣经》中说:“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棵桑树说:‘你要拔起根来,栽在海里’,它也必听从你们。”(《路加福音》)我想,史铁生、曼德拉和薇依大概都是这样的一类人,他们像石头一样坚强,又像花朵一样温柔;他们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水一样博大。敬重病痛的人永远都是人生竞技场上的胜利者。
【赏评】这篇文章写史铁生敬重疾病,与疾病周旋,有那么多感悟,并且写出了那么多作品,表现了他的坚毅、勇敢、顽强、自信与睿智。“敬重病痛”中的“敬重”是指把病痛看作对手,与它周旋到底,从中增添智慧,弄清生命的意义。作者还用独孤求败没有找到值得敬重的敌人、孤独地悄然死去的例子,反衬史铁生找到了值得敬重的对手——疾病,必将过得有意义;用刘易斯相映衬,说明敬重病痛的史铁生是与命运赛跑的强者;用曼德拉相映衬,说明史铁生与曼德拉一样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