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与不痛的秘密》导学案2
加入VIP免费下载

《痛与不痛的秘密》导学案2

ID:1141798

大小:65.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6-0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痛与不痛的秘密》导学案学习重点1.记:了解作者及说明文的要素和方法。2.读:学习作者准确迅速捕捉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掌握本文结构紧凑的写作特点。3.写:运用比喻说理的手法写一段文字。4.练:学习筛选文本信息的基本方法。阅读识记一、诵记名言警句关于痛苦的名言名句1.追求幸福,免不了要触摸痛苦。——霍尔特2.一个人的崇高源于认识到自己的痛苦。——帕斯卡尔3.最大的痛苦是不能向别人诉说的痛苦。——马金4.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恩格斯5.令你忍受痛苦的事情,可能令你有甜蜜的回忆。——福莱6.幻想出来的痛苦一样可以伤人。——海涅7.多受痛苦的折磨,见闻会渐渐增多。——荷马8.时间会平息最大的痛苦。——凯利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韩济生,浙江萧山人,生理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院士。现为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物学系教授。经过40余年来的潜心研究,终于部分地阐明了针刺镇痛的机制,证明了针刺穴位能够刺激中枢神经中镇痛化学物质释放,从而起到镇痛作用。这一原创性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获得了国家级以及海内外多种奖励,在世界学术界争得一席之地。治疗痛病的方法古已有之,今天的医学界也为治疗痛病用尽心力,同时人们也在努力探究“痛”的根源和成因,特别是脑痛的成因和可以抑止脑痛的物质。韩济生通过本文把这一研究的历史和探索过程告诉了我们。2.文学知识(1)说明文的三要素: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 (2)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列图表、打比方等。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单音字①晕厥(jué)       ②成瘾(yǐn)③针灸(jiǔ)④脑啡肽(tài)⑤羟色胺(qiǎnɡ)⑥乙酰胆碱(xiān)⑦穴位(xué)⑧癫痫(xián)(2)多音字①恶②晕③兴(3)辨形组词①②③④2.涵咏词义(1)词义理解①毫无疑问:没有任何疑问。②用武之地:用来指用兵之地,即宜于打仗的地方。后指能施展武艺或才能的场所或机会。③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2)近义词辨析①激烈·剧烈辨析 “激烈”着重指运动紧张或双方斗争尖锐,达到很高的程度,常形容争论、辩论、竞争、搏斗等。“剧烈”指急剧变动或刺激厉害,常形容药性、疼痛等。运用 a.一连两天,他围着棉田看了又看,转了又转,内心斗争非常激烈。b.这些想法好像烧痛了她,剧烈地刺激她的头脑,好像一根根燃烧着的绳子抽打着她的心。②辨证·辩证辨析 都是动词,都具有“辨别、论证”之意。侧重点略有不同:“辨证”也作“辨症”,除具有“辩证”之意外,还有“辨别症候”之意;“辩证”除具有“辨证”之意外,还有“辨析考证”之意,又有“合乎辩证法的”意思。运用 a.中医治病要求“辨证论治” ,病人体质和其他条件不同,治疗方法也不相同,这就是重视“个体差异”的具体表现。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四、速读感知课文理清文中镇痛研究的进程及其价值,并按照提示填写下表。时间研究发现发现的价值答案 时间研究发现发现的价值170年前德国科学家从鸦片中提取出吗啡吗啡有很好的镇痛效果,但有耐受性和成瘾的缺点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科学家发现把很少量的吗啡直接注射到家兔的脑子里,有明显的镇痛效果说明吗啡起止痛作用的部位就在脑子很有限的区域后来发现吗啡的分子结构有左旋、右旋两种形式,只有左旋吗啡有止痛作用,右旋没有使人们推想身体里可能有一些特定的部位,是专管止痛的1973年发现“吗啡受体”,并证明人、猴、猫、兔、鼠等动物的脑子里都存在着“吗啡受体”说明它是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各种动物所共有的一种结构,并使人们推想出身体里本来就存在着类似吗啡的一些物质1975年英国科学家找到了脑子里类似吗啡的物质,起名叫“脑啡肽”揭开了痛与不痛的秘密读写探究一、重点突破1.理解下列语句的含意并讨论其在文本中的作用。(1)科学的道路是曲折的。学术上的顽固堡垒,往往需要各路兵马从不同角度加以围攻,才有可能攻克。 我来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来规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堡垒”比喻学术难题,“兵马”喻指化学家、药物学家、医学家,“围攻”比喻不同行业的人合力寻找,“攻克”比喻问题的解决。这一比喻句的含意是:找到既具有止痛作用,又没有耐受性和成瘾的缺点的理想的药物,需要不同行业的人共同努力。这两句话一方面承接了上文内容,即人们为了发明一种既具有止痛作用又没有耐受性和成瘾的缺点的药物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一方面又引起下文“化学家、药物学家、医学家”的研究和探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左旋吗啡和右旋吗啡结构非常相似,就像人照镜子时看到镜中人像和自己一模一样,所差的只是自己的左手成了镜中人的右手。我来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来规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该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说明吗啡分子结构两种形式的关系。为让读者明了这两种形式大同之中的微殊,作者以我们在生活中照镜子时所看到的现象为喻,说明左旋吗啡和右旋吗啡的结构于相似之中略有差异的特点。(3)我们只能说儿子长得像父亲,很难说父亲长得像儿子,但根据儿子的长相,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出他的父亲来。我来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来规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把存在于人体内至少已有几千万年的类似吗啡的一些物质比作父亲,而把170年前才从鸦片中提取出来的吗啡喻为儿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形象地说明下文“人们既然认识了作为药物应用的吗啡,就应该能够找到存在于人们自己身体里的‘吗啡’”。二、疑点探究 2.这篇文章介绍了镇痛研究的发展进程,但全文并不是散乱的成果简介,请思考作者是怎样将研究过程中的每个发现紧密联系起来的。我来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来规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善于运用过渡句承上启下,比如第2段开头,“科学的道路是曲折的”;第3段开头,“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第4段开头,“发现脑啡肽的消息,在我国医学界引起的兴趣尤其强烈”。这些句子的使用,使得文章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让读者明确地看到镇痛研究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三、美点赏析——运用比喻析事明理的技巧3.这篇文章说明的是一个医学研究问题,专业性很强,但是普通读者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难懂,为什么呢?请举例加以说明。我来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来规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原因:作者在说明过程中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举例:(1)在说明左旋吗啡和右旋吗啡的差别时,文中写道:“左旋吗啡和右旋吗啡结构非常相似,就像人照镜子时看到镜中人像和自己一模一样,所差的只是自己的左手成了镜中人的右手。”(2)把“吗啡受体”比喻成一把“镇痛之锁”:“身体里可能有一些特定的部位,是专管止痛的,但它上面挂着一把锁,只有左旋吗啡这把钥匙,才能打开这把‘镇痛之锁’。”(3)“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身体里本来就存在着类似吗啡的一些物质,可以去打开‘吗啡受体’这把锁;而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吗啡只是和它有相似的作用罢了。”为了阐述身体里存在着的类似吗啡的物质与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吗啡的关系,作者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我们只能说儿子长得像父亲,很难说父亲长得像儿子,但根据儿子的长相,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出他的父亲来。”作用:比喻的运用,使专业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也使抽象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四、随堂写练 4.《痛与不痛的秘密》是一篇介绍有关生物医学知识的科普说明文。阅读本文,我们丝毫也不觉得那些原本深奥的医理给我们带来的理解障碍和心理疲劳,反而感到轻松舒畅,原因在于作者能深入浅出,以平民化的视角,用平实浅近的语言走笔,尤其是多处的巧喻妙譬,更使得文章浅显易懂,明白如话。请用比喻说理的手法写一段话,概括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200字左右)妙笔生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善于旅行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观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戏剧一样。戏剧中的角色所演示的剧情,有时是凄惨悲哀,有时是喜气洋洋。善于表演的人,演到悲伤的地方,固是凄凄惨惨地凄凉;演到喜庆的场景,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观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悬念的美趣。语文大视野基因密码与不死药雷抒雁2000年6月26日注定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这一天,全人类都听见了作为“基因工程”,自己的“基因密码”被破译成功的伟大声音。人们把它和人类登上月球的行动作了相似的评价。人类为自己了不起的发现而自豪,甚至沾沾自喜。这当然是了不起的事件。在人类对包括宇宙在内的外部世界探秘殆尽时,却常惶愧于对自身认识的浅薄。关于人的许多秘密,诸如生老病死、智愚善恶、美丑高矮等等,往往总难有深切的认识和把握。于是,一切都归于造物主,冥冥之中似乎有一个命运之手掌握着人类。如今,人类可以自豪地说:上帝就是我们自己,基因密码,就是生命的图谱。依照基因密码,人类可以“保养”“修补”和“关闭”系统,抑制疾病,减缓衰老。显然,这是无疑的。可是如同以往每一个科学发现宣布之后,会激发人们许多压抑着的欲望一样,这次,同样激活了许多了不起的想象力。比如,今后可以“按图索骥”,依照愿望生男生女、生智生愚、生美生丑。比如,人类的寿命平均可以达到1200岁,甚至可以研发“不死人”。断言这些想象的无边际,固然太早;但是明白无误地就信这些预言,似乎也太早。只说生死。大约是因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且“生”即注定了“死” ,自古以来,人就对死产生着恐惧感。长命乃至不死,既是人们的期望,更是一种祝愿和想象。嫦娥奔月,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故事。这女子正是吃了“不死药”才升到月亮上去,照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幻。生命可以不死,延续生命的大约只有吃药。秦始皇派了徐福率童男童女去东海寻“长生不老”之药。没等到那药草到来,秦始皇便先一命呜呼了。徐福却不知到何处去逍遥了。出于对财富、权力、奢欲的贪恋,皇帝是第一位不想死的人。汉武帝崇仙重道,亦是想使生命不朽。无数的术士骗子,因此而得到了好处。成仙得道,说是吃了灵芝草的有,说是吃了云母片的也有。稀奇古怪的故事,成了中国神仙志怪的一部奇特文化。所谓“山中方一日,人间数百年”;所谓“烂柯”的传说,那樵夫吃了一枚仙药,一局棋未了,斧柄已朽成木灰。长命的故事也有。彭祖据说活了800年,只因对幼妻说了不死的秘密,被阎王老爷朱笔勾了名字。长命的故事不只中国有,外国也有。打开一部《圣经》读读,让你吃惊。亚当活了930岁,130岁上生了儿子塞特,之后又活了800岁。他的儿子塞特在807岁时还生儿育女,前后活了912岁。事实上,在人类的长寿史上,虽也偶闻有活到一百四五十岁的,多数也不超过这120年的大限。现在只一夜间,猛然要把人们的寿命极限乘以十,仿佛是谁冲过“喷火的剑”真的摘来了生命树上的果子。那果子在《西游记》里被描写成蟠桃模样,吃了延年益寿,偷吃了果子的孙猴子竟缘此而不死。“基因密码”果真打开了生命之锁,或一笔从字典里抹去了“死亡”二字,依我愚想,先是一喜,之后又惊出一身汗来。当然,宋代的大诗人苏轼写过一本笔记《东坡养生集》,记过一段故事“三老言年”。说有三个老人相遇,问起年龄,一个说:“我的年龄记不住了,只记得小时和盘古交往很深。”另一个说:“每次海水变桑田时,我都用一根竹棍记着,现在这竹棍差不多堆满十间房子了。”第三个说:“我吃蟠桃时,总把桃核扔在昆仑山下,如今那桃核堆得都跟昆仑山一样高了。”这三老吹嘘得不轻。可在东坡眼里,不过是三位“牛皮匠”,说他们其实不过是“蜉蝣朝菌”而已。如果那时东坡先生说的不过是个笑话,“基因密码”打开之后,听这等老人说古,大概就不会取笑了。试想想,中国有文字的历史不过五千年。上溯1200年,我们可能会看见李白、杜甫;至于苏氏父子,穿开裆裤的情景怕也逃不出眼睛。 且因为修补残损“基因”的及时,我们会发不斑,齿不摇,皮不皱,我们的子孙虽说小我们几十岁,大家坐在一起,真正是“爷爷孙子老弟兄”了,谁分得清谁。这世界原本喜剧就不少,如今益发喜剧连台了。不过,修补基因,大约不会人人都有权利。先修补,先长寿的该是哪一层人?是权力主宰者?是富翁?还是俊男靓女?依我私想,应该先是掌握修补技术的医生、技术人员及家族,叫“近水楼台先得月”。若是他早厌弃了那“糟糠”之妻,不愿与她共度千年,悄悄弄损老婆的基因数据,也会轻易得手。这个世界或许更不可爱了,什么时候干部开始“退休”呢?权力争斗的延续,比人的生命长得多。熊掌难熟,接班的急切,会使争权斗争更激烈。其实,这些都是杞人之忧。科学需要想象,毕竟科学不是文学。从人的物质本源寻找到长寿密码,不等于世界就容忍这长寿的实现。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正在动摇着生命的根基。极端长寿,乃至“不死”,作为一种向往和幻想,大约还得煎熬我们无数年。(有删改)点评 人类的基因密码被自己成功破解,这也就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可能通过改变自己的基因而实现长生不老的愿望。对此,作者且喜且惊,这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因为人类有可能突破时间的束缚,不再惧怕生命的短暂。但是,如果真的实现了长生不老,那岂不就违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了?“从人的物质本源寻找到长寿密码,不等于世界就容忍这长寿的实现。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正在动摇着生命的根基。极端长寿,乃至‘不死’,作为一种向往和幻想,大约还得煎熬我们无数年。”文章语言平易,含蓄蕴藉;层次分明,思路明晰;旁征博引,议论风生,在娓娓的评述中,给人以启示和思考。学后反思1.学习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2.学习本文,你能学到其他同学的哪些可借鉴之处? 3.学习本文,你能发现自己还有哪些需要改进或有待提高的地方?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