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柳永·八声甘州【教学目标】1.柳永写词善用铺叙,曲折委婉的特点。2.情景齐到,相兼相容的艺术特色。3.状物传情,纯用白描,造语自然而不雕琢的语言特点。【教学要点】1.理解词中抒发的主要是羁旅行役之苦。2.铺叙白描,曲折委婉的文笔特点。3.情景齐到,相兼相容的艺术特色。【教学用时】2课时【教学进程】一、作者介绍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 柳永出生后,其父宜先后在山东、广西、以及扬州等地为官,词人随父转徙四方。柳宜在就为官时,是柳永一生中最为欢快的青少年时代。他尽情享受烂漫多采的青春欢乐。 出身仕宦世家的柳永,为了觅取出路,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当时的社会风尚和耽于佚荡生活的个性,又使他留连于歌楼伎馆之间。他精通音律,又擅辞章,民间歌女,“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他成了市井艺人演唱歌辞的作者,同时又是他们演唱技能的权威评判人,“一经品题,声价十倍”,不少歌儿舞女为他的“风流才调”所倾倒。他的作品影响广泛,甚至西夏士人亦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在歌功颂德之风盛行的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朝廷地方纷纷称奏祥瑞四出,柳永(巫山一段云)组词中的几首,就是这时所作。多半是应教坊乐工所请而作。 仁宗时期,柳永谱写过祝颂仁宗诞辰、欢庆元宵节日的大量歌词,然而,他创制的“淫冶讴歌之曲”,以及“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的浪漫情事,逐步流传到宫禁之中。无圣四年(1026)秋,视为祥瑞的老人星出现,柳永应制为[醉蓬莱]曲作词,因某些字句触犯仁宗忌讳,被“掷之于地”。加之柳永落第时所写的[鹤冲天]词,其中“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语句,更使仁宗不悦。当柳永再次通过考试,“临轩发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后虽“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词。’由是不得志”。科举功名上的失意,使他更加沉湎歌酒,从追求利禄的文士,逐步变为纵情风月的风流浪子,在官能享受中寻找某种补偿和满足。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但他清楚地看到这种生活不是一人仕宦子弟和文人学子的最后归宿。在他的青壮年时期,曾为寻找出路而多次离于汴京,浪游各地。写下了许多诗词。 经历多年的坎坷,他终于在仁宗景元年(1034)年考中进士,曾赋[柳初新]词表达兴奋喜悦之情。从此走上仕途,但亦不顺。他担任幕职、州官已整整八年,例可磨勘应格升为京官,但“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晏殊)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往昔的浪漫行迹,给宦途带来又一次挫折。经过一番努力,方得改官,柳永在长期的迁转徙调中,饱尝羁旅天涯之苦。他后半生沉沦下僚,晚年才逐次升迁为著作郎、太常博士,最后官至屯田员外郎。 约在仁宗皇帝
【教学课题】柳永·八声甘州【教学目标】1.柳永写词善用铺叙,曲折委婉的特点。2.情景齐到,相兼相容的艺术特色。3.状物传情,纯用白描,造语自然而不雕琢的语言特点。【教学要点】1.理解词中抒发的主要是羁旅行役之苦。2.铺叙白描,曲折委婉的文笔特点。3.情景齐到,相兼相容的艺术特色。【教学用时】2课时【教学进程】一、作者介绍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 柳永出生后,其父宜先后在山东、广西、以及扬州等地为官,词人随父转徙四方。柳宜在就为官时,是柳永一生中最为欢快的青少年时代。他尽情享受烂漫多采的青春欢乐。 出身仕宦世家的柳永,为了觅取出路,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当时的社会风尚和耽于佚荡生活的个性,又使他留连于歌楼伎馆之间。他精通音律,又擅辞章,民间歌女,“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他成了市井艺人演唱歌辞的作者,同时又是他们演唱技能的权威评判人,“一经品题,声价十倍”,不少歌儿舞女为他的“风流才调”所倾倒。他的作品影响广泛,甚至西夏士人亦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在歌功颂德之风盛行的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朝廷地方纷纷称奏祥瑞四出,柳永(巫山一段云)组词中的几首,就是这时所作。多半是应教坊乐工所请而作。 仁宗时期,柳永谱写过祝颂仁宗诞辰、欢庆元宵节日的大量歌词,然而,他创制的“淫冶讴歌之曲”,以及“纵游娼馆酒楼间,无复检约”的浪漫情事,逐步流传到宫禁之中。无圣四年(1026)秋,视为祥瑞的老人星出现,柳永应制为[醉蓬莱]曲作词,因某些字句触犯仁宗忌讳,被“掷之于地”。加之柳永落第时所写的[鹤冲天]词,其中“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语句,更使仁宗不悦。当柳永再次通过考试,“临轩发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后虽“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词。’由是不得志”。科举功名上的失意,使他更加沉湎歌酒,从追求利禄的文士,逐步变为纵情风月的风流浪子,在官能享受中寻找某种补偿和满足。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但他清楚地看到这种生活不是一人仕宦子弟和文人学子的最后归宿。在他的青壮年时期,曾为寻找出路而多次离于汴京,浪游各地。写下了许多诗词。 经历多年的坎坷,他终于在仁宗景元年(1034)年考中进士,曾赋[柳初新]词表达兴奋喜悦之情。从此走上仕途,但亦不顺。他担任幕职、州官已整整八年,例可磨勘应格升为京官,但“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晏殊)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往昔的浪漫行迹,给宦途带来又一次挫折。经过一番努力,方得改官,柳永在长期的迁转徙调中,饱尝羁旅天涯之苦。他后半生沉沦下僚,晚年才逐次升迁为著作郎、太常博士,最后官至屯田员外郎。 约在仁宗皇帝
五年(1053)后旅居京口时去世。他的一生,以词成名,也以词受累。二、课文分析 《八声甘州》:简称《甘州》,因全词八韵,故称“八声”。唐玄宗时为教坊大曲,后用为词调。 此词是暮秋所作。它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雨声。雨势急骤的样子。 此两句意为:面对急骤的暮雨洒落在江天,见大雨冲尽浮尘,呈现了明净的秋天景色。 上片头两句,用一“对”字领起,勾画出词人正面对一幅暮秋季节、傍晚时间的秋江雨景。“暮雨”上用“潇潇”,下用“洒”字来形容,就使人仿佛听到了雨的声音,看到了雨的动态。那是一阵秋天的凉爽萧疏的雨,而经过这番雨,“秋”就变得更“清”了。“秋”是不可以“洗”的,但词人却偏以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之“洗”,使人感到生动、真切,觉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目前。《九歌·大司命》“使冻雨兮洒尘”句,可能使柳永受到启发。“洒江天”,也是洒向空气中的灰尘,但由此想出“洗清秋”,构思就更新颖。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霜风:秋风。 关河:泛指山河。 残照:落日余晖。 接着,用一“渐”字领起下三句。一番雨后,傍晚的江边,就觉得寒风渐冷渐急。身上的感觉是如此,眼中所见也是一片凄凉。“关河”是“冷落”的,而词人所在之地,则被即将西沉的阳光照射着。景色苍茫辽阔,境界高远雄浑。苏轼一向看不起柳永,然而对这三句却大加赞赏,认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正因这几句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之如亲历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在词中是稀有的。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是处:到处。 红衰翠减:形容花叶凋零。(到处是鲜花凋零,叶子残落。红:代指花。翠:代指叶。)李商隐《赠荷花》:“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 苒苒:光阴逐渐流逝。 物华:指景物。美丽的风光景物。(景物渐渐衰残。) 此两句接写楼头所见。看到的装饰着大自然的花木都凋零了。与《卜算子慢》“江枫渐老”三句同意。不过那首词先写“败红衰翠”,后写“楚客登临”,而这首词则反过来,先写了人已登楼,再写“红衰翠减”,在这种自然界的变化之下,人是不能不引起许多感触的,但是,却并没有明说,只以“长江水无语东流”暗示出来。“惟有”两字包含有不但“红衰翠减”的花木在外,也包含有“登高临远”的旅人更不在内的意思。古人每用流水来比喻美好事物的消逝。江水本不能语,而词人却认为它无语即是无情,上片以这样一个暗喻作结,而不明写人的思想感情,是为下片完全写情蓄势。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渺邈:渺茫遥远。 下片由景入情。上片写到面对江天暮雨、残照关河,可见词人本是在“登高临远”,而换头却以“不忍”二字领起,在文章方面,是转折翻腾;在感情方面,是委婉深曲。“登高临远”为的是想望故乡,但故乡太远,“爱而不见”,所闯入眼帘的只不过是更加引起乡思的凄凉景物,如上片所描写的,这就自然使人产生了“不忍”的感情,而乡思一发,更加难于收拾了。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何事:为什么。 淹留:长期停留。 此两句,由想象而转到自念。怀乡之情虽然是如此地强烈和迫切,但是检点自己近年来还是落拓江湖,东漂西荡,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呢?这里用问句一提,就加重了语气,写出了千回百转的心思和四顾茫然的神态,表达出“归也末能归,住也如何住”,即“归思”和“淹留”之间的矛盾,含有多少难言之隐在内,究竟为什么“淹留”,词人自己当然明白,他在另外一首词《戚氏》中说“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念利名,憔悴长萦绊。”从前的读书人,在没有取得功名之前,要上京应考;在已经取得功名之后,当上了官,也要在他乡任职。长期考不取,就或者是在京城住下来,准备下届再考,或者四处游谒地方长官,以谋衣食。这当中包含了许多生活经历中的酸甜苦辣。问“何事苦淹留”,而不作回答,不过是因为他不愿说出罢了。这样更显含蓄。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颙望:举首凝望。因久望而成呆状。 误几回句:多次把从天边驶来的船误当作所爱者乘的妆舟。语出谢眺《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此用其成句。 由于自己的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地盼望自己回家。自己在外边漂泊了这么久,她必然也想望得很久了。谢诗是实写江景,柳词则借用其语,为怀念自己的妻子创造一个生动的形象。他想象她会经常在妆楼上痴痴地望着远处的归帆,而几次三番地误认为船上就载着她的从远方归来的丈夫。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这是“想佳人”两句很具体的解释。 “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争:怎。 恁:如此。那样。 凝愁:愁结难解。 此两句意为:怎知我倚着栏杆,正那样愁闷难解呢! 最后两句再由对方回到自己。在“佳人”多少次的希望和失望中,肯定国埋怨在外边长期不回来的人不想家。因为“何事苦淹留”,有时候连自己都感到有些茫然,则整天在“妆楼凝望”的人,自然更难于理解了。她也许还认为自己在外边乐而忘返,又怎么会知道我现在倚阑远望的时候是如此愁苦呢?本是自己望乡,怀人,思归,却从对面写“佳人”切盼自己回去。本是自己倚阑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佳人”怀念自己,出于想象,本是虚写,却用“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具体的细节来表达其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倚栏凝愁,本是实情,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则又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酌情如此曲折,文笔如此变化,真可谓达难达之情了。 应注意此词下片有和重字。说自己是有
难收的“归思”,说“佳人”,是盼天边的“归舟”。说“佳人”是在妆楼“凝望”,说自己是倚阑干“凝愁”。这里的“归”和“凝”是故意重复,作强烈对照的,与一般因取其流畅自然而不避重字的不同。 结句倚阑凝愁,远应上片起句,知“对潇潇暮雨”以下,一切景物都是倚阑所见;近应下片起句,知“不忍登高临远”以下,一切归思,都是凝愁中所想。通篇结构严密,而又动荡开合,呼应灵活,首尾照应,如前人谈兵所云常山之蛇。 柳永以善写羁旅行役生活著称,本篇是代表作之一。作为一个封建时代中下层的落魄文人,作者在词中表现了萍踪飘泊的坎坷人生经历,也是叶露了有家难归、功业无成的内心苦闷。 全词以“登高临远”四字作为贯通上、下片的关钮。 上片写登高所见之景,层层铺叙:先总写秋景,再渲染气氛,更以长江水无语东流寄托了青春不再、节序如流的感伤。写景中已浸染了作者浓重的离愁。 下片抒临远思乡之情。“不忍登高临远”五句直言其情,勾勒见意,是一篇主旨所在。接着转换角度,以想象虚拟的手法,写佳人颙望、误识归舟的场景,代人设想,更可见其思念之切。三、课堂讨论1、句子含义“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虽写景却非反写景就是“景语即情语”景中有情,言外传意,有丰富的内涵。流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孔子“逝行”之叹就含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这里同样有光如流水,年华已虚度之意,其次,说江水“无语”就是理而有情之笔,作者将感情移注于水,水也会因伤感而“无语”“凝噎”。再次,江水载舟,自己却难以乘舟归去“无语”之中不乏悲哀,合而言之,浪迹天涯,光阳虚度,事业无成的感慨也尽在不言中了。四、《八声甘州》欣赏柳永在世时,不为人重,但因擅长填词,却深受歌妓们的欢迎和赏识,一生潦倒。死后也是只有歌儿备工们怀念不忘,逢时设祭。这种文十,旧时讥为“无行”但是他并不象那结正统士夫们所估计的那般微不足道,他写下的几篇名词,境界高绝,成为词史上的丰碑,是第一流作品,千古传欲,此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世眼识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轻易以此许人。开端一个“对”,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此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际。时节毁入素秋,本已气肃天清,明净如水,却又加此一番秋雨,更是荡尽一切尘微雾。一澄如洗,“雨”“洒”“洗”三字连用,一场秋雨一场寒,有多少凄冷之感顿生。其正紧接一下“渐”,领上言三句十二字——便是东坡叹为不减唐人高处的名句,而一篇之警策,集中于此。“渐”字承上,当此清秋复经雨洗,于是光景物,又生一番变化,秋已更深,雨洗天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当此之际举目关河,寥阔迤逦,气势磅礴,然而春夏滋荣盛茂之气尽,秋来肃条凋零之气已浓,草木不芳,一片冷落的景象,于是,再下一“冷”字,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双声叠韵,具有较高的感染力量,然而,还有一句在后,曰:“残照当楼”。上来“一番”二字,早已伏下秋雨晚晴的意见于言外了。至此便出“残照”并不突然。但此句之精彩,不在残照,端在“当楼”著雨、霜风、江天、关河、落照都是至广、至大之景。若此寥乾坤,苍茫世界何以容?词人只将“残照”轻轻一笔转到了他所登临送目的高楼上来。如此一行,不但“残照”集中于一个“焦点”而仿佛整个江天、关河、冷雨、金风统统集于“当楼”一点,换句话讲,此时词人乃觉遍宇宙间悲哉之秋气,似乎一齐袭来,要他一人禁当!词人一口气,几句话便将难以形容,不可为怀的羁愁暮景,写到至尽的地步。可见东坡之评语实不过分。再下则转到思绪,由苍茫悲壮,转入细致沉思,以上所观所写,总是高处远处之物之景,自由而后,由仰视转至俯察,乃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精炼之极,再少“苒苒”五字,又与“渐”字相呼应,而“休”字可谓一字千钧之力,具有无穷的感慨愁恨。再下,又补有江水东流,感叹短暂与记恒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更显深沉,百感交集。上片所写乃登高临远,然下片偏说:“不忍”多,一番曲折,多和番情致。片妙处,全在摹拟“对想”“本是词人自家登楼,极目天际,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然而我能想见你在凭高而等候归舟,你却无由想象我真在何处——登舟无计,只自淹留!又是口层曲折,情至感深味厚!以“倚阑干处,玉恁凝愁”收尾,,也是齐未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
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息息相关,笔笔辉映,因此柳郎词貌似巴朗,实则锦密。2、艺术表现手法第一、柳永写词善用铺叙,上片写秋景就体现了这一点起头两句,点出季节、时间与开阔的江天一起形成秋景的总貌,既为下面的具体铺叙提供了总体背景,又营造了萧索悲凉的氛围。“渐霜风”三句,写出了秋雨后所见所感的景色。秋风带来了逼人的寒气,关山江河一片冷落,夕阳的余辉还精在楼上,虽是写景,又情从景出,游子的寂寞,溧泊之感已隐约可见。“是处”二句,写较近处所见的花叶残败景色,并传递出美景渐逝的韵味“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羁情旅思蓄于心百传发未发,亦隐约可感。“惟有”二句,写目光投向远处之所见,江水无语,人亦无语,这远景也成为茫然心绪的象征。总之,起头是总貌,背景、氛围,然后是风紧天寒夕阳下关的冷落,再写近长浙浙凋残,最后是远处的江水东流,经过多层铺叙,为下片抒情奠定了足够的基础。第二、下片抒情具有曲折委婉的特点,这同样与多层次的吞吐回环有关。“不忍”三句,在上片结构所展示的长江东流而具空中荡漾之势的基础上,思乡之情陡然直发,前面蓄势已外,发之也是必然。“叹来年”两句点明主旨,在道出思乡是因为浪迹他乡之苦的同时,“年来踪迹”的“苦淹留’又发”“何事”之问,这羁旅行役之苦背后,又蕴涵着失意者怨悔之情,反躬自问正见心中的矛盾和痛苦。“想佳人”两句,换笔换意,因思乡而思人,且拟想“佳人”的心境和行为,以其苦期盼来渲染,加重羁旅之情。最后两句,又回到自己与“登高临远”相应,而凭栏凝愁的自我形象塑造,更是“愁”字可知可感,呼之欲出。其中第三层次的“想佳人,妆楼欲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二句,由作者自己进而转写佳,对抒发离愁起了更细腻,更形象,更深切动人的重要作用。中唐赵微明《思归》诗有一句“惟见分手处,白草满芳洲”晚唐温庭筠受到启,更营造了与望江楼。过习千帆皆不是,斜晕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草洲”显然,这是柳永笔下“佳人”的原型。柳永所写的这位佳人,盼望着游子的归舟,却是一次一次的失望,这既是表现出游子长期溧泊异乡,难以归来的无可奈何;又以男女间的感情之深写出互想思念之情,而天各一方,无貌相见,使思乡之情更深,对羁旅生活更为厌倦,所以这种虽假设,却是合情合理的情境塑造,对面着笔,侧面烘托的写法,对抒发离愁极有作用,比起反写自己来,更丰厚完满得多,也可见此词抒情曲折委婉的特点。四、课堂小结
(一)、结构层次:全词上、下片分别为写景和抒情上片写景是登高所见,可分四层(1)第一句:点出季节、时间(暮)和开阔的江天(2)第二句:写出对季节之交的感受及落日时景色(3)第三句:写物候之变(4)第四句:回应首句,写远景下片抒发旅思之乡愁,也可分四层(1)第一句:点明思乡之意(2)第二句:反省生活道路,怨愤与悔恨之情兼有,写出了思想上的矛盾(3)第三句:拟想所爱者,从对分着墨写自己的思归之情(4)第四句:回到自己塑造满腹乡愁的词人形象(二)、思想情感主要抒发羁旅行役之苦。包括萍踪漂泊,事业无成,思乡念人等愁苦。(三)、艺术特点1.铺叙白描,曲折委婉的文笔特点。2.情景齐到,相兼相容的艺术特色。3.雅俗共赏,质朴自然的语言特点。五、布置作业完成思考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