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三篇导读:本文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声声慢》教学设计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一、导入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许多诗人或词人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动人诗篇,然而*令人动人的便是那“见月伤心,听风落泪”的多愁善感之作。多愁善感,似乎就是女子的代名词,或许也只有女子才能拥有这样细腻的情怀。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位将“愁情”写绝了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板书:标题和作者) 对于李清照这位女词人,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吧!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她的一首小令《如梦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词。(全班背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尽兴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活泼开朗的少女,那么如此活泼开朗的少女为什么会成为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呢?这便与她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有那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女词人呢?(引入作者简介)
二、作者简介 (让学生回顾旧知识,对作者作个简要的介绍,然后教师进行明确。)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 后期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词风哀怨凄苦。 三、朗诵,初步感知词人的愁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作品,这时的李清照已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忘夫之痛和亡国之恨,所以在朗读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一种哀伤、凄婉、缓慢、低沉的语气来诵读。 1、生齐读 2、师范读 让学生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也就是课本注释7来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内心难以排遣的愁绪(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生个人自由朗读,并给出自读提示 (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四、诗歌赏析
1、提问: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知,词人是愁绪满怀的,似乎要被愁所淹没,就如她在《武陵春》中所写到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那么是什么触动了她的愁绪,让她愁绪难耐呢?(这时我们就必须抓住诗歌中的一些重要的意象进行赏析) 2、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并让学生从其他诗歌中去再次体会这种情感。 ①详析“酒”意象(“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是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我们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诗歌中有哪些是含酒的诗句呢?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人们开心的时候会喝酒,忧愁的时候也会喝酒,于是酒在文学中便拥有了两层含义,一是喜,一是悲。 现在我们回到今天学习的这首词上来,在词人的眼里酒是喜的还是悲的呢?词人是怎么来描述酒的?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酒是愁的象征。
②略析“秋风”意象 词人喝酒不仅仅是为了消愁,也是为了抵御晚秋凄凉的冷风。秋风会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呢?(秋风起,秋叶便会飘落),那么此时的秋风给我们一种什么感觉呢?(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风会渲染一种愁情。 ③详析“过雁”。“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明确:1)雁到秋天,由北向南飞,词人亦四北方人,到南方来避难,所以是“旧时相识”,但雁可以回到北方,而人只能客居江南,这便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2)古有“雁足传书”之说,此刻她的相思之情将要寄托给何人呢?于是心中的那份亡夫之痛油然而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象征离愁。 ④略析“黄花”意象。 凋零枯萎的菊花多像自己憔悴的容颜和孤苦飘零的晚境,此时的词人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此时,词人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此处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⑤详析“雨”、“梧桐”意象。 正是因为没有了那样的闲情雅致,于是词人只好独自守在窗边,消磨这无趣又悲凉的岁月。此时天空中下起了雨,滴在了院中那枯黄的梧桐上。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洒落在梧桐上,这既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词人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令人心碎。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明确:词的一开头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凄清悲凉的氛围。(感情基调:哀婉凄凉) 此处连用十四个叠字,不仅由外(部的动作和环境)到内(心悲戚的心境)、由浅到深、层次鲜明地写出了词人不能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的一种心理过程,而且在音律和旋律上形成了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感受。 4、略析“乍暖还寒时候,*难将息” 此句写气温骤变的感受:点明节令——秋天。秋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冷。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也睡不好,*难调理休息。并非天气原因而是人的心情。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词,品味李清照别样的愁情。 六、能力迁移 让学生根据这节课所学到的方法,赏析《一剪梅》,体会词人前后期不同的愁情。篇二 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 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知识和技能: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首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采用语言勾勒或者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知人赏词,从而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 其次,引导学生自己动脑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通过物象、意象到意境,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中的“情”“景”有全面的理解。 再次就是要品味语言美,欣赏明畅错落和谐的韵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词的风格流派的分类”来导入新课。 ——明确: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二、新课学习: 1、作家作品简介。 ——明确: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
3、疏通词意,把握词眼。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品味语言,赏析词作。 (1)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意蕴。 ——明确: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 ——明确:韵律美;增强情感。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哪些情感? 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 愁之二:夫妻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 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 (4)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5)在这些间接写愁的词句中,选择典型意象,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明确:酒、雁、黄花。窗、梧桐细雨等。 追问一:“酒”有何意蕴? ——引导: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深化: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追问二:“雁”有何象征意义? ——引导:结论:“雁”是离愁的象征,是亲友音讯的象征。 深化: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明确:因为“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追问三:“黄花”有没有寓意呢?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晚境。 追问四: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追问五:“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6)小结。 5、再读全词,把握主旨。 ——明确: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6、感受艺术特色。 ——明确:首先,叠字的运用。全词首句即连下十四个叠字,质朴清新,自然流畅,却准确地反映出词人的孤单与凄清、沉痛与心酸、忧郁与愁闷,表达了词人所处的环境和心理状态。 其次是借景声情,寓情于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的意象的描写之中。用哀景引发愁,在哀景中蕴蓄愁,以哀景来烘托愁。充分表现出词人杰出的艺术才华。 三、总结: 了解时代背景(知人论世) 把握“词眼” 意象 品味语言 意境 领悟主旨
感受艺术特色 四、作业: 1、依据赏析《声声慢》的步骤,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拓展)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篇三 一、说教材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把握词人前后词风的差异。 2、品味叠词的妙用。 3、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由于这首词里包含了大量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词人除了直接抒情之外,更妙的是借意象来抒发愁情,但是我们的学生对这些意象的把握是不准确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本节课内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像平常一样一支粉笔,那一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够。所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快速演示的特点,能节约很多的课堂时间。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采用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合作一起来鉴赏这首词,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学生们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课前我就播放《醉花阴》的歌曲,让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进入本课教学。同时通过听觉让学生体会《醉花阴》和《声声慢》抒发的感情的差别,这样很自然引入李清照的作品风格。 2、如何入愁 让学生听配乐朗读,体会词人的情感并留心哪些句子直接表明词人的感情,哪一句定下了感情基调。由此引出对前三句的分析:词人通过动作、环境、感受入愁。接着分析这三句“叠字”的妙处。 3、缘愁选景 学生们明确了词人“如何入愁”,便引导学生分析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愁情。学生们通过交流很容易能找出“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
下面我引导学生回忆这些意象在以前哪些诗词中出现,让他们背出这些诗句,我再来补充。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在学过的诗句里,这些意象大体上都表达什么感情,这样学生很自然的就能从“特殊”推出“一般”,得出这些意象在本词中表现的感情。 例如“酒”这个意象,学生们能背出“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都门帐饮无绪”(柳永)、“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等诗句,所有诗词句里,“酒”都表现了“愁”。很自然的,学生得出结论:在这首词里,李清照通过“酒”这个意象来表达愁情。 像梧桐这个意象,学生们学过的诗词中很少出现,我在列举一些例句时比较详细的解释诗句内涵,否则学生们可能不能理解。 当所有的意象分析结束,每一个意象都指向“愁”字,学生们很自然得出“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的结论。 4.、分析“为何生愁” 这一点一定要结合李清照的经历来谈,所以我排了一个“李清照大事年表”,将她从“结婚”到“离世”的经历一一列举,学生很直观的就得出了“愁”的源头----“亡国之痛”“丧夫之哀”“沦落之苦”“乡土之思”。 5、结语 我用郭沫若先生的一首诗“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输千古是著书。”和梁衡李清照传记《乱世中的美神》来总结评价李清照。
*后,学生们集体朗诵这首词,播放《声声慢》歌曲,在乐曲声中向这位乱世中的美神致敬! 四、说板书设计 多媒体课虽然不用动多少粉笔,但很多演示的部分其实也就是板书。在板书设计上,我充分利用了课件的优势,让板书出现有时间的先后、空间的层次,既有绘画美又有形式美,既扣住了教学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解决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