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东辽二高:孙雪课题《声声慢》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学情分析学生学习很多的古代诗歌,诗词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但最近也出现了审美疲劳,需要教师挖掘其兴奋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对诗词的深度挖掘会有所欠缺,需要老师引导得法。另外学生对诵读的技巧掌握不够,教师应丰富学生的诵读经验和审美体验。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①、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②、理解这首词巧妙运用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二)、能力目标:①、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②、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三)、情感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丰富的情感。重点、难点1、通过意象把握意境,在反复诵中体味词之音乐美、韵律美、语言美、情感美。2、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3、深入体会作者的愁情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①〈1〉诵读感悟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②.“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③.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多媒体和mp3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目标
达成预测一、导入新课.1.滚动播放音乐《月满西楼》,营造氛围,进入意境2.回忆写愁的古诗词名句。(学生回忆、交流,教师点拨,课件展示)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二、作者简介,学会“知人论世”1、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做最后总结,强调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出示幻灯片李清照简介)(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风格清新婉丽;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2、让学生分别猜出《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属前期还是后期作品,(出示幻灯片,显示前两首词)三、品读课文1.学生自读要求:投入,爆发出情感,读得感人。2.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要求:和自己进行比较,纠正自己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四、分析释疑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一种深深的愁思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情景导入营造氛围加强学生对作者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鉴赏词要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时代背景,要知人论世,不能孤立地解读文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有利于理解把握词作的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雁过也,正伤心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①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语速缓慢低沉)②“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③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板书意象雁)④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5、分析意象刚才讲到,“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淡酒:表达离别愁绪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风:抒写萧瑟冷落凄迷之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象是寄托作者情感的形象。意象是理解词作的金钥匙,让学生动手找词作中最能表现作者愁情的意象,通过讨论得出深刻的结论,这就是探究性阅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黄花:即菊花。不仅点明季节表达孤独落寞之情容颜已失,慨叹时光流逝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梧桐:“抒发凄楚悲凉之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五、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意境就让我们闭上双眼,随着音乐把自己化身为李清照,走进她为我们营造的凄美画境,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然后,请你用诗化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我们。学生发言,教师评价总结。要点:抓住词的语言,可作适当联想。确实,李清照在情景交融方面取得一愁未了一愁添,一愁却比一愁深的效果,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能深切感受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的词人内心深处的痛。六、作业布置1、阅读《乱世中的美神》一文,让我们在他人的文章中去更全面的了解这位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2、按照本节课所学的鉴赏诗歌的步骤方法,写一篇关于《醉花阴》的鉴赏文,字数不得少于200字。不用唯一的答案限制学生,让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有所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当然学生所标之新中可能有百分之九十九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正是这百分之九十九的没意义成就了学生百分之一的有价值。板书设计声声慢李清照意象心境淡酒凄凉惨淡秋雁离愁思念
黄花凄苦忧愁梧桐细雨牵愁惹恨教学反思回顾这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从学生课堂的表现看,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也较好,但是自我反省,还有很多不足:1、朗读不够教读古典诗文,一定要以读带动教学的进程,“读”,不仅是老师的范读,还有学生的各种各样的读,但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读,必须让学生明白,“我读这一遍,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也就是“带着问题读课文”,而我在讲课时,没有处理好这一点。学生读懂了,读透了,方可进入诗的意境,然后,学生们才可带着感情读出韵味来。2、在“缘愁选景”步骤中我要求学生从词中找出相关描写愁的意象并进行分析,这样虽然可以让学生迅速把握作者宣泄“愁情”的切入口,在教学中更利于操作,但却无形中削弱了对整体词句的品读,使词作的分析有些支离破碎,“愁”的深度和浓度都变浅、变淡了。因此我觉得诗词的赏析一定不要驾空,意象的品读要融入具体词句,边读边品,每分析完一个意象,应用精炼的总结性语言帮助学生提升对此意象的把握和其与全词的内在联系。不宜纯粹脱离感情基础去找一些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