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原创导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声声慢》原创导学案

ID:1142304

大小:43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6-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声声慢》导学案一、导入人世间有万般情感:快乐、欣喜、悲伤、忧愁…… 情感需要表达。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绘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而诗人呢?用诗。词人呢?用词。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她又是如何表达这样的情感的?  二、朗诵感知。自由朗诵,体会情感。学生朗诵,正音;缓慢;低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家的朗诵水平真是一日千里啊。)提问:词人在这首词中,写了一种什么情感?齐读:就让我们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清照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三、具体分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投影)自庾信以来,诗人写愁,多半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而词中句句皆现愁。——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词中句句皆现愁”,(分组讨论),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愁”字?为什么? 要求:确定一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产生。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觅什么?往昔快乐生活,并不是生来如此孤独愁苦,她也有过快乐生活。《如梦令》:春游、饮酒。       结果如何?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为何要寻觅?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追忆往昔生活?说说生活体验。可以调换?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动作——身体——心理可以单字?叠字使情感更浓厚。         举例体会。“庭院深深深几许?”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         《听听那冷雨》“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       漓漓,时而淅淅沥沥……”(投影)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朗读随机。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为何喝酒? 借酒浇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不足为奇,与其它的不一样的地方,“淡酒”说明什么?愁浓。  词人浓烈的愁绪,本以为可以解酒来消除,但酒淡压不住愁浓啊,更何况在这样一个风急得傍晚。7   联系自己排解愁绪的方法谈谈体会:谈琴、散步。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急风、淡酒、浓愁的情境中,一群大雁给词人给人孤寂冷清之感。  “旧相识”:曾经寄来丈夫赵明诚的信。《一剪梅》,而现在大雁虽在,而人已去。   岁月依然无情远去,抛下她一个人在孤寂中打发冷清时日。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无人共摘:联系往昔生活,明诚插花清照发,小俩口恩爱非常。当日与之共同  赏菊的良人已去      憔悴损的只是菊花么?更是词人自己。女人好比一朵花,年轻时鲜丽娇嫩,嫁作他人妇,爱情滋润更是娇嫩异常,而后来世事变化,国破家亡,良人已去,晚年孤寂,千万愁绪无人倾诉时,再娇嫩的花也憔悴不堪了。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叶大。“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    兼细雨:你的感受?傍晚、细雨打在梧桐树上。        不是滴在树上,是滴在词人的心理啊。 小结:真是“句句皆现愁”啊。 四、体会意境。(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在南宋,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秋风冷雨里,一位寡居的老人,无依无靠。她寻觅着往日的美好生活,但是遍寻不着,反而更添惆怅难耐。想凭借两盏淡酒浇去心中浓浓孤寂之愁,无奈敌不过冷冷秋风秋雨。看过去所见之景:是满地憔悴之菊,是哀戚的大雁,听到的是雨打梧桐,一滴一滴,声声滴在心里啊。这样画面,怎一个“冷清”可以形容;这样的浓愁。又岂是一个“愁”字就能说得清的!  (朗读体会) 加深了理解后,再次自由朗读,根据我们刚刚对词的分析和理解来处理。(要求:提高)提示:除了语速舒缓外,也许我们还应该在个别字上面,加以重音、语调的处理,情感投入。表扬。 五、写作方法指导练习      愁是抽象的情感。而词人李清照把抽象的愁化作了秋风冷雨,化作了两盏淡酒,化作了南飞的大雁,化作了满地的落菊,化作了梧桐和细雨……把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具体的意象。    历史:其实不仅是李清照,古往今来,很多词人都是如此传达他们的愁绪的。(投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问题:体会;回答分别是通过那些意象写愁的?写出了愁的量、形、重。小结:抽象的愁通过意象一下子变得具体可感,愁托付给了一江春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黄梅雨……7 现实:联系我们自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也有万般情感,何不也用自己的生花妙笔,通过具体的意象去勾勒,去表达呢?也许一不小心,一个大文豪就诞生了。(练笔)练笔展示。教师展示。老师也有愁绪,面对时间。共赏析。 六、知人论世。]凡人皆有愁。那么李清照有什么样的愁呢?使得她化为这曲《声声慢》。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出身官宦世家,这样的出身使得她能够饱读诗书,这样就使得她既“貌美如花,又内秀如竹”。18岁的时候,遇到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另一半——她的丈夫赵明诚,他们情投意合,恩爱非常。但造化弄人,上天把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不幸都统一到了李清照的身上。国家破碎,清兵入侵,李清照经历了人生的三大磨难:一是丈夫早逝,遭遇感情生活磨难;二是国家破碎,身世飘零,居无定所;三是晚年孤独,身边无亲无友。        晚年李清照,想把毕生所学传给一位孙姓女童,“才藻非女子事也”,拒绝了她。一代才女,却无人能懂。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一个女子所能得到的最甜美的幸福,也承受了一个女子所无法承受的苦痛,其中既有个人身世的苦痛也有国家的破灭的悲痛。是李清照在这国家与个人灾难性的打击下依然不屈,依然顽强的展现出自己全部的美。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或许就是这极端的幸福与苦痛造就了旷世才女――李清照。     她是一代才女,是乱世美神。      齐读。机动: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声声慢》教案                             导入:“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说的是谁?(问:怎么看出来的?)就是李清照,一位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女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清照,走近她的内心世界,来学习她的《声声慢》。一、作者简介(明确)展示:ppt知人论世: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二、解题:慢就是慢词表示长调,语气比较舒缓。三、对于这部作品,我们高一的学生到底要学什么呢,请看(打开课件:学习目标:在诵读中体会语言、感受形象、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四、同学们,对于任何文章(包括诗词)都应该有由相识到相知的过程,7 (相识就是:写正字形,读准字音,了解词意。)现在做一下相识的工作:这里我有一点要求:在阅读中拿起笔来,在思考之后还有疑问的地方用笔墨圈划起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吟诵,可以默读。(要积累字词)总结:大家都很认真,有的在圈划,有的在吟诵,大家读积累了什么知识?(可以是字音,词语,句意。)如果没有---------我来检查一下:对课文字词有相当信心的同学请上台!(片刻,上了两个,教师有点名了一个,共三个同学上台,拿粉笔,站定)考查1、“雁”的字形2、“损”的字音3、“这次第”的词意。老师点评:注意到三个同学都有下去时检查的好习惯,这可是好习惯哪。一个同学“雁”字只有一个单人旁,一个同学“损”却有转舌音。“这次第”的词意都做对了。看来,错误常在平常处啊,诸位,要警惕啊!师:落实了字词知识后,我们就有了深入的朗读的基础了。打开课件: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当的语调吟读词作。先同学自己吟读,(再次打开“二泉映月”音频做背景音乐),明确:找两位同学来朗读指出优缺点!!三点期待:感情融入诗词、抑扬顿挫,还要有诗词的韵味—拖腔托调总结:先自己评点(语速,语调,轻重缓急,韵律,感情),后然让同学评点。再让同学诵读。过度:你读过之后,这首词给你怎样的感觉,第一印象。生:凄惨凄惨。教师: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呢?生:惨。凄。。教师:一个字――愁(板书)。课文最后讲的很明白――“怎一个愁字了得文章通篇都是写愁的,让我们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结合她的身世、生平来谈谈。五、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这就要知人论世!“半世漂泊感生平”李清照的人生分为前后期,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也是她作品的分水岭。 早年生活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善于音律,能诗能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感情深厚,家庭美满幸福。前期词风天真、活泼,抒写闺愁、闲愁、相思。(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全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丈夫赵明诚在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清照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这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清丽。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沉郁凄怆。(《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名篇之一。补:是她在遭受一连串打击(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历来人们公认是她的代表作。)明确:国愁,家愁,情愁;7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颠沛流离之苦。社会意义:这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也是当时无数流离失所的妇女的共同情感。作者的遭遇与痛苦是时代造成的五、词具有浓郁的感情,带着这些体会,我给大家来范读一下(配乐)六、想读好诗歌因素是多方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与诗歌相知,文字是生命的酒,诗歌的文字尤其如此,要静下心来,细心的去揣摩,去体会,去想象,去联想。(大声自由诵读一下读的时候注意)《声声慢》被称为千古第一悲情之词,写愁写悲写得最深,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来表现“愁”的。 在抒发情感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文章中有没有直接抒情的地方。有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首先是她是用叠词,那种感情那种氛围更浓厚,可以让愁使人感觉更加丰富。她的寻觅、冷清、凄惨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有层次感。(教师插话:怎么讲?)因为她写《声声慢》的时候她的丈夫已经去世,所以说她一个人感到很孤独,开始寻觅。寻觅过后没有结果,或者说她寻觅的结果就是冷清。感觉到冷清之后,她自己内心的感受,就是非常凄惨。教师:我没有办法讲了,但是我有问题。我们抛开文本,从生活常识来看,人在什么情况下才寻觅?生:内心有所失落。学生(小声):东西丢了。教师:有两种情况,一是我们的东西丢了,寻觅,但一般不说“寻寻觅觅”;心中失落的时候,怅然若失就“寻寻觅觅”仿佛一直在找在什么。那么李清照她在寻觅什么呢?生:她和丈夫在一起时候的那段时光。教师:那段幸福的日子。还有吗?生:还有国家的命运非常凄惨,她想找些出路。教师:好像在寻找一切,寻找她以前那段所有的美好时光,美好的日子。但最后找的结果只是冷冷清清。讲到层次,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层次。寻寻觅觅明显是李清照的一个动作,冷冷清清。这里的冷清是描写什么的,环境。如果说冷清只是暗示出内心的环境,那么最后的“凄凄惨惨戚戚”纯粹是写心情或者说心理。动作――环境――心理(板书)恍惚――寂寞――悲伤(板书)其实连用十四个叠字的,可以说前无古人,暂无来者。我们写作并非一定要连用这么多叠字,古人有时只是连用几个叠字,就有无限的妙处。比如李清照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如果要我们来写可能会是“很深的庭院”,或是深深的庭院。而这就是叠字的妙处。写作时要借鉴。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么理解啊?愁字写不完,愁字概括不了“我现在的心情”,愁啊,不尽的愁!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这就是李清照无法言说,也说不尽的愁情。 7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本文是借景抒情。有那些景物: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雨         梧桐选一意象,,小组讨论,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假如你是李清照你看到这些景物你会想到些什么?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结论:酒是“愁”的象征。深入:酒淡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结论:秋风渲染愁情。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2        因为“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结论:“雁”有离愁的象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3结论:黄花喻女子憔悴的容颜。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4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5结论: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  煜《相见欢》小结: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意象来抒情的。在此,李清照可谓大家。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柄青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雁鸣,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的氛围,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在点滴感受的基础上,让我们再次诵读,细细体会这人世间的悲凉!八、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阅读《声声慢》和《一剪梅》两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同:明确:①风格上:都是婉约词,细腻婉转    ②节令上:秋天    ③情感上: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浸染词人愁情的景(意象)有何不同?①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花:《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本是秋令之花,令人伤感,虽然满院盛开,可由于自己憔悴瘦损,也没有心情去摘花赏花。花向来喻女子,此处菊花愁损容颜,也指词人如今孤独寂寞,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守护,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一剪梅》――“红藕香残”、“花自飘零水自流”“红藕香残”从色彩上、气味上写出了荷花的清丽,即使飘零水上,仍是一幅轻盈雅致的图画。 雁:《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说“谁寄”,即是无人寄也。――相思之情。  《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雁”未必相识,却说是“旧时相识”,这里寄寓着作者两层感情:雁足传书为古诗词中常用之典,此指夫亡之痛;秋雁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7 总结:《声声慢》和《一剪梅》虽然都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然而我们从对比中可以发现,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其时词人锦衣玉食,而士人游学游宦也是社会习俗,故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声声慢》之愁绪却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这是融合了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泣血之作。由此也可看出李清照前后两期诗风的不同。结尾: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词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批注:一生怀愁绪,念国、念家、念人。后世颂美名,颂词、颂画、颂人)7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