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苏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语文《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苏教版必修2

ID:1143228

大小:44.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6-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  本周所学的三首怀古的宋词总的写法和格局相近。通过学习,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写法。体会词人营造的艺术境界,了解这三首怀古词的风格特点。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桂枝香·金陵怀古》1、词的写作  《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般认为系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以后,被罢相作江宁知府时所作。这首词摆脱了唐、五代及宋初词委靡艳俗的习气,实现了词体与词人融而为一,词人能够畅达地表现个性的转变。这首词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和诗人的襟怀立意高远,体气刚健浑厚,眼界开阔,俯仰古今,笔力雄奇。2、鉴赏要点  词的上片写登临所见,以雄迈的笔调,描绘了金陵的壮丽的景色。首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并透露出肃杀之气,为全词设置出悲凉的气氛。四五句写山水之美。接下去的三句,从江上往来的船只,写到江畔西风中飘拂的酒旗,表现出金陵的繁华。结末的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飞起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姿多彩的美景,并用“画图难足”作总的概括。  下片转入怀古、抒情。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领下片词义。六朝统治者凭借金陵险要的地势和江南一带丰富的物产,穷奢极欲,博采声色,国破家残。“繁华竞逐”四字道出更替的根本原因。“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中,“门外”指隋将韩擒虎,“楼头”指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意思是说,隋军已兵临城下,陈朝君王还在和宠妃寻欢作乐。这是用艺术夸张手法勾画出的一幅历史画面。实际是隋军攻入宫城以后,陈后主命人把自己和张丽华、孔贵嫔用绳子连在一起系于井中以避难,隋军出之而被俘。“悲恨相续”,是从陈后主事泛化开去,联想到金陵在三百年里走马灯似的换了六个王朝,经历了一代代兴亡史。“千古凭高”两句,意为任何时代的人来此登高临远,都会对那段历史感慨万千。但是作者指出,只是停留在怀古伤情上还是不够的,“漫嗟荣辱”一个“漫”字,指出这些只是空叹兴亡而已,表述了作者不能苟同于前人的见解。最后五句是余波。“六朝旧事随流水”,历史已成陈迹,“寒烟、芳草凝绿”,金陵景色如故,繁华如故,达官贵人追逐声色如故,醉生梦死如故。因为“至今商女”依旧“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样显示了批判的锋芒,有力地针砭了时事。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作者的命意不是客观地感叹六朝的兴亡,而是深入一层,是对于六朝统治集团“繁华竞逐”导致相继覆亡的历史现象的惋叹,是针对宋代现实政治状况的的有感而发。北宋从真宗到仁宗、英宗时期,统治者都是安于表面承平,过着豪奢的生活,弄得国库枯竭,民不聊生,危机四伏。在本词中,王安石认为对于六朝相继覆亡的往事不能“漫嗟”,就是说不能止于发表一些议论,而要实实在在地进行改革,改变积弱积贫的局面,免蹈六朝的覆辙。作者的命意有深度,但又是诗化了的,隐于意象之中,含而不露。  第二,空间和时间描写的恢弘。作者使用了宏观鸟瞰的视界,把宽大的空间和浩渺的时间成为微缩的景观。如开头的“登临送目”就把如簇的翠峰、归帆去棹、斜矗的酒旗,乃至欲坠的残阳,似天上星河滔滔而去的长江,都汇聚到词人的笔底。下片“念往昔”“千古凭高“,使多少六朝旧事,多少荣辱漫嗟,多少悲恨相续,尽在词人的胸襟气度之中,评说指画之中。挫万物于笔底,抚古今于一瞬,作者心胸包罗万象,雄视千古,使词作具有浩荡的气势。此外,作者喜欢用大字眼和充满沧桑感字眼,使作品显得豪壮、深沉、凝重,前者如“千里”、“星河”、“千古”,后者如“初肃”的“天气”、“残阳”、“西风”、“寒烟”“芳草”等。  第三、作者学养的显示。词作之中大量用典,使全词的氛围都笼罩在学者的气质之中。有的地方是明用典故,如《诗经》的“肃霜”、谢眺的“澄江静如练”,杜牧笔下婉歌的商女;有的地方是化用典故,如叹“门外楼头”几句系化用杜牧《台城曲》,再如“六朝旧事”几句,是暗用唐人窦巩的诗:“伤心欲问六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春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二)《念奴娇·赤壁怀古》东坡赤壁1、诵读提示  这首词是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写的。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片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下片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全词主旨。  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当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应当说明的是,苏轼也懂得音律,但作词往往不受音律拘束。以此词而论,其句法与常格颇有不合之处,例如上片第二句,李清照、辛弃疾的同调词皆作上五下四(李词作“有斜风细雨,重门须闭”,辛词作“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而此词作上三下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如下片第二句,李、辛皆作上四下五(李词作“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辛词作“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而此词作上五下四(“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读这两句,我们只能按苏词句法将重音放在“千古”和“雄姿”上。2、词的主要内容  上片:即景抒情,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下片:写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对功业无成的感慨。3、词的主旨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难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4、鉴赏要点(1)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广阔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并且果真找到了,这就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最景仰的英雄,但这里只是先埋伏一笔,暂不展开写,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毫无疑问,词人写到这里,一定会激动异常,会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然后用慨叹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词人对他的景仰;到下片再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明了。一开始就提到“小乔初嫁了”,这一笔似乎显得突兀,却有词人的深意在:一是说明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二是以美女衬英雄,更足以表现他当时的春风得意;更为重要的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权之嫂,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 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接着又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霸之器。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面两句才是主要的:“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方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人生敬啊!词人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丰功伟业。  有人说,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与上述豪壮情调不合,其实,“多情”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这里主要是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白发”固足已使人生悲,但正如唐代诗人岑参所说:“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统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2)烘托和映衬  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例如这首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映衬是烘托的一种,一方面是以乙托甲,但反过来甲也具有托乙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这首词波澜起伏而章法严整,跟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两种表现技巧有关。(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诵读提示  《永遇乐》有平韵、仄韵两体,此调系仄韵,上、下片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韵脚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则层次自然清晰。此调句法大多为四字句,而以五字句或六字句结住一层,基本的节奏型是“××—××,××—××,××—××—×(×)”,整齐之中又有变化;另有两个三字句(有的书上将它们跟下句合并),须读出提示的语气。  读这首词,作者忧愤深广,忠义之心如见,须保持豪壮的基调,特别是它的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乃全词主旨所在,要读出作者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悲观语或怨语。  这首词作于词人镇江知府任上。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不同意韩侂胄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他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说,等于是给韩的一封“谏书”。词的上片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作者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片以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当权者不要急于用兵,显示了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2、词的主要内容:  上片:怀念孙权、刘裕,表现了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下片: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抒发了对南宋王朝的不满之情。3、词的主旨:  这首词通过对孙权和刘裕的歌颂,表明了作者抗金的雄图大略,并通过对南宋当权者的警告,显示了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4、鉴赏要点(1)词中用事  用事是用典的一种方式,即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辛词中用事很多,内容大多跟作者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特别是这首《永遇乐》,除了回顾作者四十三年前南下归宋经历那一层之外,全属用事。历来的评家对此颇有不同看法。究竟应当怎样看待用事,是能否正确鉴赏辛词的一个重要问题。  先说词的上片。应当看到,这不是用史家的方式评论历史人物,而是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词人既已来到当时的抗战前线,渴望自己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宿愿,他对曾经在这个地方成就了大业的英雄怀着景仰的感情,是极为自然的事——其中也含着用英雄们的业绩鼓励、鞭策自己的意思。这样写,可谓蕴藉极深。其次,词中也有一条明显的叙事、抒情的线索:词人知道这个地方在三国孙权时代曾经出现过繁华的景象,想去探寻它的遗迹,然而没有见到,昔日的“舞榭歌台”已经荡然无存,这使他感慨万千;可是他看到了在“斜阳草树”掩映下的刘裕的故居,这时他的脑海中便浮现出一幅当年刘裕誓师北伐的图景来,他为刘裕“气吞万里如虎”的形象而激动不已。读到这里,一个胸怀恢复大计的爱国词人的形象不是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了吗?毫无疑问,这样写在艺术上是极为成功的,无可指责。  再说词的下片。一开始就是一幅令人沮丧的历史图景: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谟“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这是词人回溯历史,意在汲取教训,不打无准备的仗。上片既已说到北伐雄图,这里再说北伐的基本方针,也是极其自然的。这是诗词中常用的讽喻手法,因为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于事功,主张立即出兵,词人这样写,含有委婉劝阻的作用,不可跟政论混为一谈。再下一件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词人借此表示: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不迅速谋求恢复,后果将不堪设想。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深思。最后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地、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综观全词,用事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那些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词人的思想感情也使人觉得触手可及,一句话,它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词人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这是辛词用事的一大特点,把握这个特点才能正确地鉴赏辛词。(2)名句赏析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很可能他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他的这一猜想很快就变成了事实——韩侂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三、难点知识剖析(一)我们应当怎样认识苏轼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流露出一种感伤的色彩,但作者的感伤是由于理想不能实现而萌发的,不是一般的伤感。它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作者心理上的真实反映。(二)如何理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  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虽然64岁了,但它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是主和派不采纳他的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因此使词人感到十分悲愤,他十分担心自己也像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极度的悲愤之情。(三)试析这三首宋词倾吐的情怀和表现手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怀古诗词常常是由游览古迹,触景生情引发对于世事或自我人生际遇的感慨。一般的格式为:古迹——古代的事件或人物(记叙、写景)——议论。因为诗词格律的限制,为了扩大作品容量往往用典。  这三首词表现方面的共同点:一是格局基本相似,都是即景抒情,由景、事生议。二是议论有一定的深度,与现实有一定的联系。  这三首词表现方面的不同点:一是结构上有微小的变化。《桂枝香·金陵怀古》前片是写景,后片是议论,仅在上片第二句“正故国晚秋”中,用故国隐领下片。《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片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前片写景中就含有议论,后片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二是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王安石词作视界开阔,综论六朝兴亡教训;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上来,思索宇宙人生的终结意义。辛弃疾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爱国情怀。三是王词多化用成句,苏词多铺叙,显得显豁,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